APP下载

投石激浪激活课堂 彰显智慧生成精彩

2017-04-26韩晓云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关注学生动态生成语文教学

韩晓云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研究过程中我深入钻研教材,抓住不同学生心理,创设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成为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动态生成 预设问题 关注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我认为最好的是利用有效的预设问题情境来引领、激活课堂,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寻求应对策略,激发学生的潜能,追求“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

一、钻研挖掘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促进精彩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生真实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得到激发,学生资源的生成才有可能。教材的钻研挖掘不只限于教材知识点的提炼,还须与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走进教材才能发现疑惑,体验精彩。怎样才能把学生引领到这个“高度”?

1.利用教材的空白,激发学生思维,生成新的资源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未定的意蕴,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对文章的空白处我总是有意识地预设话题,引导学生对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再不失时机地开启学生思维。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我启发学生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的情景。学生填补空白的交流中,体会人们获得火种欣喜若狂的心情和普罗米修斯献身的精神,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潭死水,各种情感体验在碰撞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利用教材的价值,沟通学生生活,生成新的资源

语文教材的价值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用教材的写法,人文情怀熏陶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我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用教材的价值引发学生的创作。在学习《黄河的主人》一课,我问学生“如果你坐在羊皮筏子上会怎样?”“我会吓得心脏就要停止的,但是看到艄公沉着冷静的样子,我又会冷静下来”“我会唱黄河之歌,赞美黄河,赞美艄公”“我会高声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学生的幽默乐观溢于言表,彼此感染,互受启发,连原先苦思冥想毫无诗感的学生也能“诗”如泉涌,使得课堂生机勃发。

3.使用教材内容,巧设问题“障碍”,生成新的资源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我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在教《人类的“老师”》一文时,一开篇我就问学生:“老师是谁?他有多大的本事称为人类的‘老师呢?”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很难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利导启发学生认识了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称为人类的“老师”的原因,因而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二、抓住不同学生的心理,艺术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新的动态生成

课堂提问一般包含教师预设问题情境,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评价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我根据学生不同情况,从预设问题做出相应的变化,因材施教,克服学生各种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1.调整学生紧张心理,分层预设问题情境,化难为易

在课堂上问题提出后,会有一部分同学表现得紧张不安,低着头躲避老师的视线,这部分学生有的性格内向,担心说错了引起同学的讥笑;有的思维受阻,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或答非所问;还有的是成绩比较差,找不准问题的思考方向。针对这些情况,我创设出系统化的提问,适当降低难度,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答案,答对后及时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欲望。例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我提出:变色龙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我接着问:它变色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在此基础上,我继续问:课文从哪些方面展现了变色龙的特点?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我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特点的?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预设问题,学生对本文重难点的学习就容易多了,同时也调整了学生紧张的心理。

2.引导学生好胜的心理,变直为曲的预设问题,引人入胜

好胜心强的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由于争强好胜,想表现自己,往往思考不周密就举手求答,导致答案欠妥当,针对这些同学,在教学中我设计思维比较周密或综合性的问题,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给他们正确的思考方法一在思维上“跳一跳”,对于这类学生不能批评、指责,也不宜过多表扬。

3.激发学生的求进心理,巧妙地预设问题,变“死”为“活”

对于智商较高,思维反应敏捷,容易发现并能很快得出答案的学生,我提出一些逻辑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积极总结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探讨问题的不同思路。

课堂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心理的共性和个性,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采取恰当、有效地提问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有时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活动中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新的动态生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状态,在活动中引发学生深度探究学习。

1.精心创设情境,在活动中即时生成

课堂中,一般是问题式情境和体验式情境创设居多,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师生在活动中相互碰撞生成新的动态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预设得越详尽,就会为学生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在这种情境融合中,学生思想是自由的,心理是轻松的,语言表达是流畅的,感情流露是真挚的。

2.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在活动中保证生成

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真话表真情,这样才能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等都调动起来,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为了保证“动态生成”我常常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通过学生的眼神、动作捕捉一些信息,及时调整创设问题情境,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真情“对话”,获得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整个教学变得更精彩。

3.搭建平台,巧妙引导学生参与,在活动中顺利生成

很多课堂为少数优秀学生搭建了平台,大多数学生成了陪客与看客。如何让所有学生参与,呈现潜在的资源呢?我认为小组学习应该是比较好的方式,让不敢发言的同学有机会表达,让优秀学生发挥所长,辅导个别学生。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走近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这种方式能激励所有学生参与体验的积极性,学生新资源的生成更多、更好、更快。小组学习调动了全员参与,省时省力,特别对于一些篇幅长,知识点多的文章,这种形式实现了长文短教,又会引发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思考,获得真实的体验与感受,顺利生成新的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刻准备着把握瞬間即逝的机会来彰显学生智慧。把心交给学生,学生就能给你灵感;把心交给学生,课堂就有智慧的火焰;把心交给学生,课堂才能进发出生命的精彩!

猜你喜欢

关注学生动态生成语文教学
提高西藏农牧区乡镇小学汉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关注学生生活学习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