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节日,美术教学的美丽邂逅

2017-04-26徐姣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美术教学传统文化

徐姣

[摘要]传统节日文化是人类精神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深儿童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让学生浸润在节日的文化当中,自然地感受美,自主地欣赏美,自由地创造美,让艺术滋养儿童的生命。

[关键词]传统节日 传统文化 美术教学

传统节日是人类文明的驿站,具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体现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是美术教学宝贵的资源。而美术学科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展示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结合节日开发美术课程,对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传统文化”邂逅“儿童创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學习力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在广泛的情境中认识美术”等。当美术教学的边界延伸到多姿多彩、立体丰满的节日文化,给学生搭建一个综合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传统节日的大宝库当中寻珍探宝,从而自然地感受美,自主地欣赏美,自由地创造美时,艺术就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了儿童的生命。

我校是一所创想学校,学校提出了“儿童创想课程”的整体结构。围绕“每个孩子都是银河中最闪亮的星星”的育人目标、“端行”“健美”“好学”“乐创”的核心素养和“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三个关键目标,培养具有智慧之脑、健康之体、审美之眼、创造之心、责任之肩的当代小学生。学校特别重视艺术课程的开发,培育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在过去的几年中,学校在元宵节开展猜灯谜、做兔灯、主题游艺活动;以中秋节为契机,推出传统文化节日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制作冰皮月饼,做灯笼、画灯笼;重阳节,邀请学生家中的老人,来校一起制作重阳糕,让学生给长辈送上一封表达感恩的成长卡片……可以说,每一个节日都是一次对传统的继承,是一次对节日文化的赏析,更是一次难忘的课程之旅。

二、“传统节日”牵手“美术教学”

(一)整体建构:横向模块成列,纵向递进成序

1.对传统节日类别和节点的解析

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有的喜庆,有的怀旧,有的感恩,有的畅想,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风俗和习惯,有着独特的寓意。每个节日都是学科教学的可再生资源,但需要教师进行筛选、挖掘和提炼,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进行分解,体现螺旋式上升。教师对传统节日所处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提炼出节日特色元素,融合到日常的美术教学或活动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同时,节日活动安排必须基于儿童视野,遵循时间节点,在整个学期当中,不宜安排过多、过满的节日主题,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将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六大传统节日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

2.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寻

分析节日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选择恰当、富有新意的形式来传承节日文化、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得到儿童的接纳与喜爱,也才能真正让节日的文化深入人心。我校开发各类相关联的工具或材料,挖掘艺术表现形式或媒介材料蕴含的语言,凸显美术学科自身的特性,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美术表达媒介的多样性。如重阳节,二年级《金色的秋天》一课,鼓励学生利用成熟的稻穗、金黄的落叶、红红的小果子等进行创意贺卡制作,学生在搜集、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与艺术之美。除此之外,像书法、年画、脸谱、泥塑、贴画、创意手工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可以整合到节日课程中来,让平面艺术变为立体艺术,创新形式、拓展思维。

3.对年段培养目标的统整

以节日课程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艺术涵养为目标,学校通过对传统节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以“创想”为主线,形成“阶段目标(小学)一学段目标(年级)—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目标链,将需要传承的节日文化分解到各个年级,使文化学习呈现螺旋式递进的发展态势,并依据年段特点使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各有侧重:低段倾向于“创想游戏与好奇心理”,中段侧重于“创想技能与想象习惯”,高段致力于“创想精神与创造人格”的培育,整体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二)跨界融合:用适切儿童的方式教与学

1.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火花碰撞”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所要面对和处理的生活事件或实践问题不是分学科的而是综合性的,我们努力通过学科间的融合,让学生学习综合的知识,学会综合地阅读,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整体感知世界的方法。

中秋来临之际,学校四年级组进行跨学科融合式整合。语文教师以《但愿人长久》的课文拉开帷幕,抓住苏轼“心绪不宁—埋怨一宽慰”的心理变化,师生与诗人共赏一轮圆月,最后伴着悠扬的音乐声,学生吟诵名篇《水调歌头》,诗词的意蕴在空气中荡漾。音乐老师在简单介绍完歌曲演唱者之后,带领学生领略了《水调歌头》的另一种美。学生不仅学习了流行唱法,还了解到别具一格的京剧唱法。美术老师以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例,让学生动脑猜一猜、讲一讲有关月亮的故事,动笔画一画平时见到的月亮,将大自然作为更好的老师,让学生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奇思妙想,教师从生活中的月亮引导学生想象心中的月亮。通过一个个提问、一次次引导,和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让学生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趣和美好遐想的月亮画面。有给月亮扎辫子的,有画戴了棒球帽的月亮的,还有画拟人化变成可爱的小绅士的月亮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美术活动和其他学科融合的主旨,就是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指导学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并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积累感性经验,并激发创作兴趣,进而用美术手段表现世界。

2.美术学科与学生活动的“盛情演绎”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展开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节日里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可以增进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的情感凝聚力,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教育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每个节日的特点,围绕节日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养成品德。开学迎来的第一个节日便是元宵节。美术组和学校少先队共同策划了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提升审美与表达的能力:

走近元宵节: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收集有关元宵节的故事传说来校进行分享,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感受节日的氛围。

走进元宵节:通过图片欣赏、视频分步解说,教师示范等环节,来帮助学生解决做灯笼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两节课下来,各种形态不一的灯笼相继问世,学生的创作欲望得到满足。让学生把做好的灯笼自己亲手挂到学校事先准备好的场地,一场轰轰烈烈的元宵猜灯谜活动正式展开。全校学生游走在各个灯笼之间,欣赏着造型不同的灯笼,热烈讨论着各个灯谜。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真正融入节日和艺术的氛围。

美术课程标准重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提倡美术学习与其他学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周围的生活环境相结合,把学习内容扩展到更大的领域。同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进而产生创造美的情趣。

冰心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也可以说,儿童在哪里,教学就应该在哪里。只有适合儿童并让他们喜欢的课程,才能成为儿童真正的课程。当传统节日与美术教学邂逅,孕育的必将是一丛绚烂的艺术教育之花。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美术教学传统文化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音乐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