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2017-04-26

当代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甘肃省协同

(陇东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甘肃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齐欣

(陇东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的相互诉求和需要更加显著,实现协同发展是两者融合共生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甘肃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构建了“嵌入式协同共生”的发展模式,并从资源共享、科技转化、文化共荣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实现甘肃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与互动双赢。

甘肃省;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1]。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等教育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将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研究中,对于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甘肃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分析

1、区域高等教育规模程度与人口规模相持平

截止到2016年4月,甘肃省51所高等院校中有49所本专科及独立、民办院校均为省属地方院校,占比96.1%,是甘肃省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对偏差取值±20%以内,区域高等教育规模与人口规模持平;相对偏差取值>20%,区域高等教育规模发达;相对偏差取值>100%,区域高等教育规模极发达;相对偏差取值<-20%,区域高等教育规模偏小,发展不足[3]。2001年甘肃省普通高校研究生、本科、专科在校生12.376万人,相对偏差为-17.42%,虽然在±20%的范围内,但高等教育发展略显不足。2014年甘肃省高校在校生上升到48.138万人,相对偏差为-6.99%,高等教育规模程度与人口规模相持平,地方高校的发展对区域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化贡献显著。

2、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差

甘肃省高等教育规模水平较合理,但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差,这成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通过选取2014年甘肃省及其他30个省(市、区)的人均GDP、每十万人口大专及以上人口数、每十万人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人数以及高校R&D人员数和科技成果产出等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以每十万人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人数衡量高等教育规模,以人均GDP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31个省(市、区)进行排名。2001年甘肃省高等教育规模及人均GDP均位列后10名,属于欠发达较协调型地区。但是,2014年甘肃省高等教育规模上升为全国第21名,跻身中等发达地区,而同年地区人均GDP位列最后一名,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高等教育规模,两者协调性差。第二,高等教育与区域人力资源状况较不协调。以每十万人口大专及以上人口数衡量区域人力资源状况,并对全国31个省(市、区)进行排名,甘肃省位列第27名,表明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状况较差,与高等教育规模较不协调。第三,高等教育与高校科研实力不协调。甘肃省高等学校的科研人员、研发项目及经费投入、科技产出及成果等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校科研实力严重滞后于高等教育规模。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R&D人员仅占全国的1.05%,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仅占全国的0.81%,各类研发活动和科技产出,如R&D项目数、发表科技论文、出版科技著作和专利授权数也仅分别占全国的1.14%、1.56%、1.9%和0.73%①。

3、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度较低

首先,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体现在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与水平上,这是由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所决定的。甘肃省大部分地方高校在发展定位和战略上未能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导致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脱节,造成了毕业生无处就业和地方建设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如作为国家级陇东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庆阳市以能源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庆阳市唯一的高等院校——陇东学院从2010年才开始建设和发展能源化工类相关产业,专业基础薄弱,人才培养滞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差;同时,地方高校大部分科研活动及成果偏重理论、脱离实际,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脚步,且受传统体制的约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缺乏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撑。此外,由于区域发展理念落后,严重忽视了大学文化引领、文化汇聚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导致地方高校对区域精神文明和文化特色发展的引领和带头作用不显著[4]。

其次,区域经济主体与地方高校合作程度不高,地方产业不能依托高校特色和优势专业获得结构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甘肃省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导致地方企事业单位思想僵化,缺乏创新意识,不懂得利用地方高校的科研资源为自己的发展服务,导致双方失去合作共赢的机会。

最后,地方高校尚未完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系之中[5]。甘肃省大多数的地方高校隶属于省教育厅,其管辖权不在地方行政部门,发展思路也服从省级总体安排,这种状况导致地方高校与地方行政单位的发展思路存在很大的分歧,形成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封闭化”,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契合度较低,成为置身于区域大环境中的一个独立体。

二、甘肃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总体模式

“协同效应”是指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通过相加或协同作用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将优于各个子系统简单的加总。长期以来,地方高校作为以人才、知识为投入和产出的独立系统,自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地方高校与其所在的区域经济社会并没有形成紧密的协同关系,既制约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也阻碍了地方高校前进的脚步。因此,深入分析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系统功能,寻求契合点,实现协同发展,是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双赢、融合和共生的有效途径。

与地方高校相比较,区域经济是一个更为庞大和复杂的系统,两者的协同发展更应该是地方高校向区域经济的融入。尤其是甘肃省这类欠发达地区,由于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仍然存在[6],因此,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带头并引导各类经济主体主动接纳地方高校的融入,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以自身的功能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构建“嵌入式协同共生”的发展模式。

三、甘肃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

1、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一方面,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综合配置各类资源。“嵌入式协同共生”的发展模式要求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要破除障碍,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将双方拥有的资源纳入大系统中实现共享,即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的资金、劳动力和社会服务等,实现全面发展,而区域经济可以借助地方高校的人才、科技和文化资源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社会事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发挥功能优势,实现协同效应。地方高校要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功能,为区域经济输入新的生产力,而区域经济则要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支持地方高校不断发展。

2、加快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第一,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要符合区域特征。地方高校要本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基本宗旨,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即深入了解地方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迫切的需求。第二,各方共同努力打破高校科技转化的“枷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为指导,制定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对科技成果进行确权,扭转科技成果产权不明晰、市场转化难度大的局面,让科技和经济融为一体,让发明成果真正成为社会产品,让科学研究真正能够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

3、实现理念互融与文化共荣

在“嵌入式协同共生”的发展模式下,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首先要在发展理念上实现互融,彻底摆脱各自为阵的分离式发展模式,为协同共生奠定思想基础。另外,地方高校要积极发挥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和文化创造方面的优势,引领区域文化建设和发展[7]。同时,地方高校还要在区域内作为科技文化、人文文化的创造者而发挥作用,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文化的巨大价值,促进自身与区域的文化共荣。

4、构建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

第一,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地方高校的作用。地方政府在制定短期和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时,可充分考虑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将高等教育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融为一体,引导资金、人才、知识、技术、文化、服务等充分流动并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保障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效率最大化。第二,构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各类主体之间的沟通互动平台。要加强地方高校与其他经济社会主体的互信互动,拓宽相互的沟通渠道,通过定期召开地方人才需求和培养、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类的交流会议或论坛,集中大规模地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并积极建立相关网络平台,随时更新企业人才、技术需求和地方高校的毕业生信息及科技成果状况,形成沟通互动的长效机制。第三,完善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利互信的保障体系。互利互信是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要通过全面的法制建设和科学的绩效评价来保障协同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注释

①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发展年鉴2015》及《中国统计年鉴2015》整理计算所得.

[1] 程肇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5).

[2] 伍晶、黄柳:试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校发展策略[J].企业导报,2013(3).

[3] 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中国的实证分析及策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3(9).

[4] 李月云: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

[5] 蒋立杰、李俊林:对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6] 鲁挑建、闫瑜、李玉林:甘肃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08(1).

[7] 杜琳琳: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胡冬梅)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融合与共生:甘肃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编号:GS[2015]GHB0953。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甘肃省协同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席晓辉作品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京津冀协同发展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