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材产业选择、特性及展望—以贵州省为例

2017-04-26

当代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药材贵州省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药材产业选择、特性及展望—以贵州省为例

陈其兰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贵州省多以生计农业为主,为打造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近年来,积极培育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本文采用归纳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出发,进一步探究中药材产业特性,并结合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延长产业链、加强抗风险能力、提高种植技能等建议。

中药材;产业选择;产业特性;贵州省

一、引言

近年来,贵州省积极扶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出发展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大力打造中药材、烤烟、蔬菜、茶叶、核桃等“十大重点扶贫产业”。贵州省作为中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已查明中药资源品种4802种,位居全国第二。据贵州扶贫办透露,目前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面积达到511万亩,产量155万吨,其中太子参、石斛、杜仲等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但贵州因多处山地、信息不畅、资源流动性差、交易成本高等原因,表现出耕地破碎、农产品种植规模小、农产品商品率低、专业化种植程度低等特点。鉴于此,本文重点考察贵州省中药材产业的选择、特性与发展现状,以期对贵州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二、中药材产业的选择

2015年10月,贵州省省委下发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做强中药材、烟草、蔬菜、茶叶等9大类主导产业。而主导产业一般具有高增长率、较快的发展速度等特点,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主导产业一般为成长阶段的产业。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选择中药材产业作为贵州省特色主导产业之一是基于以下几点。

1、国内外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增加

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各类疾病的频繁出现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迫使人们开始重视生活质量。“绿色”成为了新的健康的代名词,而中药材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致使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量达202216吨,比上一年同比增加2.91%,全国药材类播种面积1985.35千公顷,比上一年同比增长8.65%。

2、中药材所涉及的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对贵州省整体经济起到带动作用

中药材产业链是集中药材栽培种植、收集、药物研发、药品制造、药品流通、市场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其产业价值链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中药材产业价值链示意图

从中药材产业的“种植—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来看,包括许多相关联的产业,如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产业等,涉及要素市场、产品市场、消费市场。贵州省具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其产业链价值高(陈达、王火旺;2012)。首先,中药材资源丰富,特色民族药品种多;其次,龙头医药企业带动效应显著,有贵州百灵、益佰、信邦、九州通等知名制药企业;最后,综合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的建设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从农业资源禀赋的角度出发,贵州省药材产业播种面积具有明显的规模比较优势

资源禀赋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其中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PCij=(Sij/Si)/(Sj/S),PCij是i省j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ij表示i省j作物的播种面积,Si表示i省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Sj表示参考地区j作物的播种面积,S表示参考地区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实际上PCij是指某省某类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与参考地区某类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的比值,即区位商。一般来说,PCij>1,表示某省某类作物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比较优势,比值越大,说明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PCij<1,与参照地区相比,某省某类作物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低,生产处于劣势。

2002—2012年贵州省药材产业种植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计算结果见图2,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期间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表现出“三增两降”的变动趋势,即在2004—2005年、2008—2009年两个阶段,受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呈现出小幅下降趋势,而在2002—2004年、2005—2007年及2009—2012年三个阶段,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处于增长状态,尤其是2011年以后突破了1,表明贵州省的药材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药材种植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具有较强的规模比较优势。

图2 2002—2012年贵州省药材产业种植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三、中药材产业特性

中药材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附加值高,与国民经济的诸多产业相关联。发展中药材产业对于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药材属于偏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

1、与传统农作物相比,中药材种植对生产者技术要求高

从“技术—市场”两个维度对农业产业进行分类,药材产业归类于技术壁垒高于普通作物型(如粮食、油料、棉花等)的产业范围,且需要达到相当规模才能实现技术突破(涂俊、魏守华等;2007)。中药材种植者作为理性“经济人”,任何决策都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会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效益分析。但中药材种植的投入环节包括:选地整地、种子质量筛选、播种技术、田间管理、除草技术、病虫防治、采收技术、加工储藏、产品销售,每个环节所需的必要资本相对于传统作物而言较高,资产(如药材清选机、烘干机等)的专用性程度高,所以中药材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高。此外,中药材产业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一方面中药材的生长依赖于自然环境,受温度、湿度、温差、光照、降水量、采收期等因素的影响,药材的质量差异化较大;另一方面对种植技术的要求也是比较苛刻的,每个品种的中药材都有其适宜的土壤环境、播种时间、生长温度等,若生产环节中技术掌握不到位,直接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如柴胡最佳的土壤PH值在6.5~7.5之间,即偏酸性的土壤,如果在偏碱性的土壤中育苗柴胡,其出苗率会大幅降低。

2、受供给弹性的影响,中药材的市场价格波动大

商品的市场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从供给角度,中药材生产过程是按动植物生长特征循序渐进地进行的,而工业生产可将各个生产环节分离出来,这种不可分割性决定了中药材种植的相对专业性,生产周期长,短期供给弹性小,市场供给滞后。目前,中药材种植户对品种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对药材品种市场价格的认知,偏好于种植价格高的品种,即上一期的价格决定下一期的种植规模,当大部分中药材种植户都作出同种决策时,来年上一期市场价格高的品种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从而导致价格大幅下跌。从需求角度,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各类疾病频繁发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生活品质,对养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剧增。而中药材既能治病医人,又可以有效地调节身体机能,促使市场上对中药材的需求量总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是中药材的市场容量有限,供给弹性小,同时受到消费者收入、替代品(西药)的价格及中药材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一旦种植规模增加,造成市场上中药材产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大幅下跌,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例如贵州省施秉县种植的太子参,2008年的价格约为40元/公斤,2011年价格猛涨到400元/公斤以上,2014年价格又回落到接近成本价30元/公斤左右。同时,同种品种的中药材,由于质量的优劣差异,其价格波动幅度也很剧烈。随机统计35种常见中药材的价格,通过计算价格差率可知,市场上同类别的优质中药材和劣质药材平均能够差出106.46%(杨光、王诺等,2014)。

3、相对于其他农作物来说,中药材种植的投入成本高

从成本的角度讲,中药材属于“农副产品”中的一类特殊产品,其生产过程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生长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生产的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使得劳动力过剩与不足并存和农用物资(如农业运输机、农耕机等)利用率低(何晋武、祁永安等,2011),即在中药材播种和采收阶段,对劳动力和农用物资需求大,而在生长阶段,对劳动力和农用物资的需求明显下降。因此,每追加一笔资金投入引起的边际产出是下降的,资金回收期长,获利能力不足。

表1列出了2004年部分中药材与其他农作物成本,数据显示:中药材总成本比其他农作物成本高数倍,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物质与劳务费用均明显高于其他农作物的投入成本。除此之外,中药材作为初级农场品,量大、值低、易变质,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较大的损耗,抬高了中药材的贮存费用和运输费用。从环境的角度看,受恶劣气候条件和病虫害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干旱、凝冻等自然灾害极大地提高了中药材种植的投入成本。

表1 2004年部分中药材和其他农作物成本(元)对比

四、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

贵州省土地总面积17.6万平方千米,人口3520万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中药材的生长,享有“黔地无杂草,夜郎多灵药”的美誉。现有中药材品种资源4802种,占全国中药材种类总数的40%,居全国第二位。①目前,贵州正在建设“贵阳新医药产业圈”,重点发展修文、乌当、龙里、清镇、贵安、益佰等医药产业园,在省内38个重点县打造中药材规范种植及良种培育基地,5个产品获得国家中药材种植基地(GAP)认证,27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据统计,2015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511万亩,总产量155万吨,实现产值120亿元,中药材种植区农户人均收入5022元,同比增长5.11%。②

从图3可以看出:2007—2014年,贵州省中药材产业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2007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4.72千公顷,产值12.35亿元。2014年种植面积增加至146.6千公顷,产值提高到76.68亿元,与2007年相比,种植面积增加121.88千公顷,增长493.04%,产值增加64.33亿元,增幅520.89%。这表明,贵州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种植面积增减起伏较大。

进一步分析可知,贵州省中药材种植规模的增长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动态势。图4清晰地显示出2008—2014年贵州省中药材总产值及种植面积增长率的走势,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持同,即先呈现出以较慢的速度递增,再以较高速度增加,随后出现小幅度的下降趋势。这种走势所呈现出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各项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的落实。

五、结语

中药材作为贵州省扶持主导产业,具有产业价值链长、附加值高、规模比较优势强等特点,同时贵州省独具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但在种植时需兼顾中药材产业技术要求高、投入成本高、市场波动大等特性,结合市场供需情况,因地制宜确定种植规模,尽量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今后,贵州省应积极培育要素市场,加强生产和市场风险管理,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生产环节,更有针对性地扶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注释

①《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

② 数据来自:贵州省科技厅,htt://kjt.gzst.gov.cn/index.aspx.

图3 2007—2014年贵州省中药材总产值、种植面积趋势图及增长率

[1] 陈达、王火旺:对中药材价格调控政策的思考[J].中国物价,2012(12).

[2] 涂俊、魏守华、吴贵生: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与产业特征匹配性初探[J].经济经纬,2007(4).

[3] 杨光、王诺等:中药市场应慎用“降价令”——基于统计资料的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1).

[4] 何晋武、祁永安、石利兵: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5).

(责任编辑:刘冰冰)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创新基金资助项目,贵州省中药材产业适合家庭农场经营吗?——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产业匹配问题。

猜你喜欢

中药材贵州省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秋冬季中药材管理要点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一场开在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宣讲会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