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草根创客”禹化普:年入千万与梦想的抉择

2017-04-25蔡晓梅受访者提供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7年2期
关键词:豆浆网红梦想

文/本刊记者 蔡晓梅 图/受访者提供

“90后草根创客”禹化普:年入千万与梦想的抉择

文/本刊记者 蔡晓梅 图/受访者提供

坐在我对面的禹化普没有4年前各路报道中招牌式的嘴角上扬、微微一笑,他看上去比几年前皮肤白皙的模样更深沉也更有味道。

因为健身的缘故,曾经瘦弱的身子骨更显壮硕,黝黑的皮肤颇有成为型男的趋势。

“看书、健身、工作”成了禹化普的主旋律,不出半年,8块腹肌应该就会出现在这个身高180cm的90后小伙身上。

“手抓饼大王”的走红之路

禹化普第一次露脸是在2013年《重庆晨报》一篇关于创客的报道中——《重庆90后大学生卖手抓饼年收入250万》。报道一出,禹化普瞬间火爆山城。随即被数千家媒体转载,阅读量高达百万,他也有了响亮的名号“手抓饼大王”。

4年后的这次采访,地点同样选在观音桥,彼时与此时的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心境。

早在2012年,禹化普就在重庆大学城开始创业做正宗手抓饼生意,因其面丝千连、层如薄纸、内层柔软白嫩、味道独特,一年内禹化普与团队就在大学城开设了4家门店。

“那时大学城很偏僻,始终走不出去,我们还是想做品牌,我们很认可自己的产品,也想走出去,我们就在主城区疯狂地寻找门面。”回忆往昔,禹化普很自然地说着,声音不大,语速不快。

2013年6月1日,禹化普位于市中心地段的第5家店铺——麦食尚手抓饼开业了,开店花费30多万,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信用卡,虽然此前禹化普在大学城开了4家手抓饼店铺,但也没有多少积蓄。

主城区店铺的租金每月2.5万,一个手抓饼6块钱,每月必须至少卖出4166个饼才勉强够房租。

“我们心里也没底,就因为很认可自己的产品,我们必须得走出来。”虽然也面临着走出来会亏损的压力,但靠着勇气二字,禹化普也没有半点退缩。

一个偶然的机遇,禹化普与记者朋友聊到自己创业的故事,也正是这次报道让禹化普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记者其实也打了‘擦边球’,报道中不是纯收入,实为营业额,真正的收入其实没有那么高。”禹化普首次袒露报道的真实情况。

快速发展带来的思考

2013年7月29日晚上,央视《晚间新闻》也对禹化普创业故事进行了报道,这个小有名气的90后创业者瞬间在全国爆红。彼时,年仅23岁的禹化普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他每天起床就不得不面对从全国慕名前来考察的创业投资者。

“全国各地的创业者都想来加盟我们的手抓饼,但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加盟经验。”对于手抓饼的走红,大学刚毕业的禹化普其实还没有想到长远的计划。此前,他只是想带着自己认可的产品走出去,能走多远、飞多高他未曾想过。

2年后,麦食尚手抓饼在全国拓展出210家加盟店,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同年禹化普25岁。

盲目的扩张带来的“疯狂”业绩,悄无声息地带着天然的致命弱点。“我不是厨师出生,我擅长的是营销,企业最终衰落跟我的长处有关,我的侧重点并不在产品层面上,我关注的点落在了营销上。”

大众的口味不停变化,麦食尚在产品层面的短板却没有补齐,后来禹化普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餐饮行业,产品是基础,营销做得再好也会命不久矣。

如今,回过头看曾经的自己,我问他如果当时你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你会怎么做?本以为他会说要如何改变自己应对盲目扩张,可他的答案让我挺意外的。

多数创业成功者谈及的创业经验都是有道理的,比如要稳扎稳打。可时光就算倒回,禹化普也很坦诚地说:“现实的诱惑,逼迫着我不得不往前走,我也明白,产品是基础,但是你真正做的时候,落地的时候,往往会变形,因为现实不是那个样子的。”

回到几年前,禹化普还是会选择接受加盟,对他来说,现实不允许他稳扎稳打,没有资本没有后台,稳扎稳打的结果会演变成资金流的断裂,那个时候的现实就是必须逼迫自己去想办法,去赚钱。“如果停下来把产品研究透彻、规划好企业发展,一切以企业家精神为准,往往很多创业者做不到,包括那个时候的我。”

每天都有人来加盟,禹化普每天都会忙着跟加盟商谈合作,帮助他们开店。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企业亦是如此。禹化普在这头花费了大半精力,在那头必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至于那个时候,他忽略了很多东西,导致后期根本跟不上。

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

几年前,有人来加盟,禹化普会说:“我们这个很赚钱的”;后来慢慢地,再有人慕名而来,他会说:“这个难度很大的,你不要加盟。”

禹化普深知自己对麦食尚手抓饼没了信心,也发现它根本无法承载自己的梦想,哪怕一年后它会依然存在,也只是在延长寿命,并非是实现梦想的项目。

另谋出路的时刻到了,他要的是事业,而非生意。“生意是什么?生意就是倒买倒卖,就以赚钱为目的。而事业是大家要有的一个梦想,一起做大的事情。”禹化普很认真地对我说。

虽然他赚到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但却没有拥有一个好企业的模样,这是遗憾,但也是人生的财富。

“做企业是一件长久的事情,我们那个时候就很功利,比较着急,也想赚钱,所以盲目扩张。”对禹化普来说,如果不彻底断掉麦食尚,他始终都跳不出生意的“泥潭”。

当站上一个制高点,选择放弃,从零开始,并非易事,禹化普同样如此。那段时间里,他每天都在想该怎么办,他很痛苦,放弃不是嘴上的两个字。

禹化普是草根创业的典型,从大一就早早开始创业之路,相对应的理论知识体系却是匮乏的。2015年下半年,几经思考后,禹化普决定停下来去北京学习,给自己充电。“我把过去几年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全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理论知识体系,哦,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我要做什么,我想要什么。”事实证明读书才是进步的源泉,当你迷茫时学习就是打破迷茫最好的利器。

充电并跳出“泥潭”后,禹化普不要生意要事业的心思越发浓烈,但做什么事业成了困扰他的难题,但禹化普深知沉淀过后,找一份真正能够承载梦想的事业是他必须要做的事。

寻梦人在路上

如果你认为禹化普的成功起因仅仅只是因为2013年的一篇新闻报道,我想这对禹化普来说是不公平的,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无数次坚持之后的必然。你只看到报道的表面,却看不到当大多数人在玩乐的时刻,禹化普都做了些什么;你看到了他的成功,却未曾见过他的跌倒。

在做手抓饼之前,大大小小的生意禹化普做过很多:大一开始摆地摊、卖文具、卖床上书桌;大二开电脑配件店、开小卖部、开劳务公司……他的整个大学生涯都在创业的过程中度过。每一次都有跌倒、每一次都有赚钱,但最重要的是他每一次都坚持了下来,没有放弃。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普通农村家庭长大的孩子,成绩不拔尖,一开始也并非喜欢创业,无非就是每个贫困大学生创业的简单初衷:赚点生活费。等赚了生活费禹化普发现:“诶,创业还不错,那就继续做嘛,越做就感兴趣了,也就一直坚持着,那个时候哪有想我要怎样。”这个高个子大男孩笑着对我说。

“网红”的定义是什么?

现在与4年前的定义可能非常不同,在2013的那一年,禹化普也称得上“网红”——创业“网红”。如今大众狂欢造就的“网红”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这是多元的时代使然,并非人力可以扭转。在这片繁花似锦中,有人看厌了中伤和争吵而倍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有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如鱼得水。

可是讽刺的是,浮躁的时代铸就了一大批“莫名其妙”的网红。王思聪的前任、前前任们皆是;锥子脸、大长腿、美瞳眼的美女们皆是……

时代在变,网红也在变,可惜的是,像“禹化普”这样的创业“网红”还有多少人真心关注,微博热搜会有多少当年的“禹化普”,更多的是“雪梨”“张大亦”“穆雅斓”……(虽然我真的分不清他们谁是谁,也真的不认识,但常常出现在微博热搜。)

这是时代的悲哀。

可是,好在曾经的“网红”禹化普并没有“高开低走”,而是从一个低谷稳健上升攀登新的高峰。他的“豆浆记忆”,开进中国各大高校,第100家正好就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大学。

他默默的在做着自己的事业,没有任何宣传,拒绝加盟,全部直营,用稳扎稳打的“豆浆记忆”承载自己的梦想,做好产品别无其他。

在重庆,“豆浆记忆”的高校覆盖率已达70%。“我们只开直营店不开加盟店,吸取了以前的教训,现在重庆有60家店。只有重庆交通大学没有,其他都有。”

或许你觉得“豆浆记忆”你压根没听过,更谈不上喝上一杯。但我想说总有一天他与“豆浆记忆”团队成员会让所有人都知晓这个品牌,只是现在时候未到。

禹化普的偶像是任正非,他最欣赏的企业是华为,坚定做产品,不为外界干扰,或许现在他与任正非之间隔了无数个华为手机,但谁能断定70岁的时候,他一定不是下一个任正非?

猜你喜欢

豆浆网红梦想
不要上“网红”的当
豆浆侠(9)
喝豆浆能不能补充雌激素
豆浆侠(4)
豆浆侠(2)
梦想
网红滚滚
梦想
«ВаНхУ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