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年前的今天,冯小刚开始成为冯小刚

2017-04-25郭彦博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郑晓龙王朔冯小刚

郭彦博

1997年,冯小刚39岁。前北京电视剧中心美工冯小刚,凭借《甲方乙方》这部中国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成为家喻户晓的导演。这一年,冯小刚开始成为冯小刚。

冯小刚在北京西郊的市委党校大院里长大,自幼家贫,最喜欢吃开水泡饭就剩菜。后来父母离异,他和母亲以及姐姐搬出大院,但大院情结却在他的人生和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时被他铭记的还有“出息”二字,因为他始终忘不了母亲对他说的一句话:“你有出息,我的罪就没有白受。”

想在大院孩子里做最有出息的那一个,并不容易。听听这些名字你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难度——王朔、叶京、郑晓龙、赵宝刚、粱左、王中军、王中磊……和他们相比,冯小刚的确是个屌丝。或许,这也是他极度反感“屌丝”这个词,并数次在微博上吐槽的原因。

高中毕业,冯小刚进入部队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部队精简整编后,被迫提前退伍转业,到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做工会文体干事。后来,冯干事认识了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的郑晓龙,并通过他调到了电视剧中心,当了个美工。说是美工,其实只不过是个打杂的。跑剧务,干场记,给美工打打下手,偶尔还当个群众演员。

电视剧《凯旋在子夜》中,冯小刚就既当场记、又当美术,还客串了个越南军官,龇牙咧嘴地调戏妇女,有台词有特写,下场是被我军击毙了。顺便说一句,我的女神,《西游记》里的女儿国国王朱琳是这部戏的女主。冯小刚在电视剧《凯旋在子夜》中的形象,感受一下1986年的画质……这个反面小角色让很多观众记住了冯小刚,以至于后来他把徐帆追到手时,很多人都说:“这么漂亮的姑娘竟然嫁了一越南人,真糟蹋了。”

1985年的某天,郑晓龙在片场翻一本杂志,站旁边的冯小刚跟着读完了杂志上的一段小说,对小说作者惊为天人,立刻请求郑晓龙把作者介绍他——该小说的作者,正是王朔。通过郑晓龙和王朔,没背景没关系的冯小刚,终于在影视圈混了名声。《编辑部的故事》,他和王朔都是编剧;《北京人在纽约》,他和郑晓龙同为导演。此时的冯小刚,远远谈不上出人头地,打击却接踵而至。

1994到1997年,冯小刚的三部作品:《月亮背面》、《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我是你爸爸》均未通过审查,他和王朔一起创办的好梦公司更是赔得血本无归。还好,时间到了1997年。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的韩三平拍一部反映下岗工人社会热点的电影,先后找了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没谈成。这时,韩三平想到了冯小刚,因为冯小刚曾经在韩三平面前这样描述自己:天性里有和观众沟通的畅顺通道。听了韩三平的想法,冯小刚的第一反应是:“下岗工人是没有心情去看电影的,在岗的人又不能理解下岗人的心情。”但转念一想,又觉得在现实中承受苦难的人,需要在电影里获得解脱。于是,冯小刚向韩三平推荐了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小说被改编成剧本,由几个小品式的故事构成,取名为《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的拍摄资金只有340万,冯小刚为此动用了自己朋友圈里的所有资源——为那场“巴顿将军”的戏,叶京贡献了一个营的坦克。叶京后来在采访里说:“你知道坦克要多少钱吗?就拧一下钥匙点一下火磨合一下,每辆坦克就要五六千块钱一个小时”。冯小刚深知,这一次,容不得失败。电影第一次给院线、影院工作人员试映时出了问题,声画不对位。冯小刚当时急疯了,在现场放声大哭,眼泪鼻涕都下来了,自己临时租车,非要拉着院线的人到其他影院去重放。这给当时在场的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留下极深的印象:“之前冯小刚的作品已经连续几次中途夭折,一般的导演要是经受这样的打击就一蹶不振了。可冯小刚不服输,当时是拼命要冒这个尖,像那种大石头下面压一个小苗,压着出不来,拼命从旁边钻也要钻出来。”

事实证明,冯小刚钻出来了,《甲方乙方》大获成功,拿下3600万票房,这个数字在当时绝对算是个奇迹。

“说到底,冯小刚能混出来,其实就靠一点:会做人。”曾有文章如此评价冯小刚。对此,冯小刚并不否认。他曾对媒体公开承认,自己是一个重视人际关系的人:“人每天都活在各种关系里,你要集中你全部的人生智慧去应付。每天面对的都是这些问题,你一旦掉以轻心,‘嘣就出问题。别说跟你的同事的关系,你跟你爸妈掉以轻心都容易出问题,忽然间,老头不高兴,老头说,啧,寒心了。‘你那天,怎么怎么了?我就会想,‘我怎么怎么了?”。他甚至会说自己善于逢迎,善于抓住机会。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冯小刚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为了给片子争取过审,他请人吃饭拍马屁:“您是谁啊,您是站天安门城楼上,看看北京城这边说这边灯太多有点晃眼,这边的灯就都要立刻给灭了。”

冯小刚努力结交的朋友圈里,有中国最好的京味作家王朔,有拍出《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甄嬛传》的郑晓龙,有中国最有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写作者刘震云,有"中国第一编剧"之称的刘恒,有中国最好的男演员葛优。

众所周知,在冯小刚的早期创作中,受王朔的影响最大。冯小刚是这么对王朔的。他请王朔和郑晓龙一起吃饭,尊称王朔是“王老师”,从此“王老师长王老师短”,经常把王朔夸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编辑部的故事》王朔丢了台本,冯小刚能一字不漏地背出來。坊间段子甚至说冯小刚为了讨好王朔,“在饭局上被撵来撵去敬陪末座,吃残羹冷炙都在所不辞”。

王朔要当导演,拍了部电影《我是你爸爸》,男一号就是冯小刚。事实上,王朔只提供风格、意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想法,在片场的大部分具体事务则由冯小刚承担。冯小刚特别在意朋友王朔对自己的看法。电影《一声叹息》拿下埃及某电影节的奖项,有记者问王朔的意见。王朔说:“在我的印象中,埃及电影节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乡镇企业奖。”听到这话,冯小刚的反应是——哭了,真哭。

1997年,王朔遭遇打压远赴美国,《我是你爸爸》也被毙。临走前,他告诉冯小刚,“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从这句话来看,王朔也是把冯小刚当好朋友的。这一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上映,这部电影恰好是改编自王朔小说,本着“不要一起死”的原则,电影也确实没给王朔署名。这是否是两位朋友之间的共识,旁人不得而知。但坊间却有言之凿凿的传闻称,冯王两人因此翻脸,冯小刚给王朔送了5万块稿费,王朔看不惯,直接给扔了出去。

另一位和冯小刚“翻脸”的朋友就是给冯小刚找来一个营坦克,还客串了吃鸡企业家的叶京。叶京曾公开批评过冯小刚,说他是一个“为了自己成事,什么都肯做的人”。我没查到两人“交恶”的具体原因。被坊间传得最广的是,叶京在他的名作《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找了一个和冯小刚长得很像的演员出演一个角色,角色的名字也姓冯,叫“冯裤子”。只是两个人后来又莫名其妙地“和好”了。叶京导的电影处女作《记得少年那首歌1969》,请了冯小刚友情担当总监制。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儿》上映,叶京带着团队出现在首映礼上。

你可以说这是成年人之间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但冯小刚也得到过朋友这样的评价:冯小刚这个人“没壳儿,真是可爱,喜怒哀乐,他都有表达,绝对不藏着掖着。”他受到表扬时,装着谦虚,很快绷不住了,小孩一样手舞足蹈;生气了,在片场摔东西骂人,拂袖而去;酒过三巡,时常掉泪诉衷肠。总之一句话,“小刚值得你天天跟他在一块。”

张国立答应主持春晚,也是因为冯小刚。张国立在春晚剧组有意多参加会议,“不是给晚会起的什么作用,只是因为我这个兄弟在那儿,让他不会有一种孤独感。”

无论拍了多少电影、赚了多少票房,出了多大的名,冯小刚始终没有忘记一件事——1993年的夏天,他看了刘震云的调查体小说,《温故1942》,自此,心里便有了惦记。这是我最欣赏冯小刚的一点,无论拍了多少部喜剧,心里真正惦记的却是另一种格局的故事。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而是希望从电影的本质上证明自己。作者刘震云起初是不同意的,他觉得这本小说没法拍成电影,每次冯小刚提起,他都不接话茬。但冯小刚热情高涨,张罗座谈会,请著名导演、专家,讨论如何把这本小说改编成电影。

2002年,劉震云松口了,写出14万字的剧本。从那以后,冯小刚三次成立《一九四二》剧组,每次都因为剧本、审查、市场回报等种种问题而泡汤。怎么办?妥协吧!你又不是没有妥协过。拍《天下无贼》时,冯小刚本想找姜文演后来刘德华饰演的角色王薄。姜文开出的唯一条件是,把王薄的道德底线再往下踩一脚。姜文觉得,王薄这个角色“不是在地面,是在茶几上”。可冯小刚没办法让王薄直接摔到地上,因为过不了审,领导就一句话:“为什么拿贼做主角,社会意义在哪儿?”他告诉姜文,“你非要我跺地下,片子就没法拍,拍就得在茶几上”。

但这一次,冯小刚没放弃。他第一次没有预测自己电影的票房,也做好了输得精光的准备。如果票房不好赔了本儿,他会再拍一部喜剧片把钱挣回来。

2012年11月29号,《一九四二》上映。首映礼上,冯小刚刚开口就哽咽了,说了好多遍感谢。但不幸的是,首映票房2600万,开局不利让投资方华谊一夜之间市值蒸发13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000万小成本投资的《泰囧》,以12亿票房打破国产电影票房纪录,还在口碑和评分上击败了《一九四二》。令人倍感讽刺的是,《泰囧》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喜剧片,而这本是冯小刚最擅长的题材。一份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观众希望在贺岁档里看到“轻松爆笑”的喜剧电影。就这样,创造了“贺岁档”概念的人,在那一年的贺岁档,得到了一个大大的“输”字。我至今记得当年在电影院连着看《泰囧》和《一九四二》的情景。《一九四二》那一场,我前排坐了一对河南口音的白发老夫妻,全场哭成泪人。

据说冯小刚后来自己也哭了,因为“他过不去”。他的确一直是个“过不去”的人,突出表现在他频频和各种人发生冲突,和同行撕、和影评人撕、和院线撕……很多人因此嘲笑他,说他没气度,没有一个“电影大师”该有的气度。其实,冯小刚是在和自己过不去,和习惯并擅长的自己过不去。

在中国人的习惯中,“59岁的冯小刚”其实也是“60岁的冯小刚”。六十耳顺,只是不知道一年后,冯小刚是否能够真的耳顺,但无论如何,他的确做到了“出息”,从39岁到59岁,将自己变成了那个想成为的冯小刚。

猜你喜欢

郑晓龙王朔冯小刚
冯小刚横看成岭
郑晓龙夫妇:斗出精彩,吵出恩爱
郑晓龙夫妇:斗出精彩,吵出恩爱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冯小刚炮轰《速7》
王朔曾是全托孩子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