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理解的《21世纪资本论》

2017-04-25

当代经济 2017年5期
关键词:凯蒂资本论资本主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我所理解的《21世纪资本论》

王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通过详实的历史数据,并且结合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乃至全球的财富分配问题,重新理解历史并得到新的结论。皮凯蒂通过运用长时间的历史时间数据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具有一种使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日益加深的现象,同时也勾勒了不平等的社会财富分配结构,最后提出了通过累进的资本税、遗产税等措施来一定程度的遏制贫富分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也是迫在眉睫,虽然皮凯蒂的著作中很少涉猎中国等国家的收入分配问题,但是通过他的分析方法,对研究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对于我们的经济学问题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收入分配;资本收入比;贫富差距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资本主义国家乃至全球经济体都在进一步研究如何从低迷走向复苏,以及如何有效应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全球各个国家也在进一步反思资本主义的制度弊端和全球金融体系的深层次问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更多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市民试图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寻找危机爆发的根源。在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每一次危机爆发之后,《资本论》总是能够一时“洛阳纸贵”,然而事与愿违,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问题他们始终不愿意接受。当然,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和收入分配问题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一再回避的问题,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之际,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再次将一度沉寂的话题聚焦,直接刺激了资本主义的神经,无论读者是否赞同书中的若干观点,财富和收入分配再次成为大家热烈争论的问题,在该书出版之后,一度成为最佳畅销书,在发展中国家,我们也无法回避收入差距的问题,在中译本出版之后,在中国,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也一度成为图书销售的榜首,这也说明在中国收入分配的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皮凯蒂将这本著作命名为《21世纪资本论》,在很多人看来有吸引眼球的嫌疑,或许作者的目的是通过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使我们认识资本变化的深刻内涵,并进一步了解资本主义国家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而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二者相比较而言,研究的角度与方向都有差异,研究方法也有异同。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我们的收入分配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根据国际基尼系数的标准,基尼系数超过0.4的警戒线,表示收入差距较为严重,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西南财经大学(2010)公布的中国家庭基尼系数为0.61,远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0.481,在我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行业收入差距明显,区域收入差距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等几个方面。当然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并没有采用基尼系数来研究财富和收入差距,而主要通过资本收入比的变化来研究收入分配的问题,这也是该书最大的亮点之一。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我们也面临着环境资源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国企改革,人口红利消失等众多政治和经济问题,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三期叠加是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即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的历史时期,又具有新的挑战,是决定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大指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而这一目标在2020年左右实现。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重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更好地惠及13亿中国人民。

一、收入分配研究的历史综述

关于收入分配的政治争论和学术研究中,长期以来是没有数据说服力的,皮凯蒂认为,财富分配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研究的过程,不能仅仅交给经济学家,而应该有包括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的共同参与,如果研究没有数据、概念和方法的支撑,结论也没法说服决策者和普通大众。早在1798年托马斯·马尔萨斯在他的《人口原理》中就明确提出了人口过剩是影响财富分配的首要因素,但是他的材料支撑却略显单薄,而是极力证明法国要限制贫困人口的增长,而皮凯蒂认为,如果没有对18世纪90年代欧洲精英社会所遭遇到的恐惧有所深入了解,我们将无法理解马尔萨斯这种悲观的预测。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关注的是土地价格和土地租金的长期演变,认为要稳定地增加对地租的收入,虽然这个观点与之后的历史发展趋势不符,但是李嘉图提出的稀缺性原则对我们理解商品价格的变化对财富分配的影响却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资本将不可逆转的不断积累,并最终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这是一个没有天然界限的过程,马克思也将其称为无限积累原则。然而皮凯蒂认为,马克思缺乏足够的统计数据去证明他的预言,没有挖掘可利用的全部资源,也没有研究没有私人资本的社会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是如何运行的。恰恰与前面三者不同的是,库兹涅茨在《高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以及储蓄中所占的份额研究》(1953)中首次运用了历史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美国1913-1948年间的相关收入收据进行了处理,从而得出了一般化的结论,即在农业社会时,收入分配相当均等;工业化开始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经济快速增长,由于劳动力迅速向高收入的生产部门流动,人均财富分配不平衡明显加剧,曲线上扬;一段时间内,工业社会继续发展,曲线相对平缓;工业化完成之后,收入分配不平衡缩小,曲线下降,用图1表示如下。这就是所谓的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理论,在《21世纪资本论》中,皮凯蒂完全否决了这种观点,但是对其研究方法有很多的称赞。库兹涅茨关于对美国1913-1948年收入不平等的演化研究是开创性的,但是可惜的是后来没有人继续从事库兹涅茨的研究工作,在皮凯蒂的文章中,他认为20世纪的财富和收入差距缩小并不像库兹涅茨所预言的那样,而是对资本主义长期趋势的一种偶然偏离,具体的原因在后文笔者会继续解释。

图1 库次涅茨收入不平等曲线

二、《21世纪资本论》研究方法及结构

皮凯蒂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庞大的历史数据库,这也得益于他的研究团队的长时间的数据收集与整理,通过全球大约30个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建立的是全球顶级收入数据库,同时也是关于收入不平等演进过程的最大历史数据库。当然,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团队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综合运用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在数据处理上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最后皮凯蒂自己也论述了定性的结论。其中数据库包括两大类,一是关于收入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数据,二是关于财富分配和财富-收入关系的数据。其中部分数据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包括了工业革命至今的差不多20多个国家的关于国民财富、工资、劳动力、税收等相关数据,用数据说话和证明自己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皮凯蒂确实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合理的综合运用。

《21世纪资本论》全书主要结构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首先解释自己对国民收入、资本、财富以及相关概念的理解,介绍世界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第一规律:α=γ*β,其中为γ为资本的收益率,β为资本/收入比,α为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第二部分通过介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本构成的差异,解释了资本/收入比的长期变化趋势,并介绍了资本主义的第二规律:β=s/g,其中s为储蓄率,g为经济增长率。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顶层收入者的财富变化以及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的差异,并指出美国“超级经理人”薪酬的不合理,解释的大资本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新的“食利者”阶层会破坏社会民主政治的基础等不平等的社会结构。第四部分是作者的构想,通过增收一定的累进制的资本税以及遗产税来遏制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

三、对该书几大核心观点的理解及评价

基于以上本书的结构,皮凯蒂通过丰富的历史数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指出贫富差距的主要来源是资本收入的不平等,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结构和财富拥有差异是其书中的核心想法。

1、资本/收入比的变化

资本/收入比的概念是贯穿皮凯蒂这本书的,当然按照马克思对资本的理解,资本是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而皮凯蒂则另辟蹊径,认为资本是一个与某个时点上所拥有的财富总量相关的存量,是此前所有年份获得或者积累的财富总量收入流量,它与某段时间内(一般为一年)生产和分配的产品有关,关于资本和收入的具体数据,皮凯蒂通过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账户查找,并再计算得出资本收入比的数据,在书中,皮凯蒂用β表示资本/收入比。很明显,皮凯蒂将资本的概念和财富的概念有所混淆,笔者认为财富是一个更广义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性的资本而且包括非生产性的资本,但是在资本/收入比中,这里的资本很明显是生产性的资本,因为在国民收入的核算中,金融资产的价值是没有计入的,因此皮凯蒂书中的资本就是财富,但是总的财富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是如何变动的,书中并没有解释清楚,笔者认为该书在宏观经济理论概念上关于资本的模糊是一个缺陷,这也是本书缺乏完整经济理论支撑的一个因素。根据皮凯蒂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收入比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相关的结论,如图2和图3:

图2 全球资本与国民收入之比的变化情况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10年之前是皮凯蒂的历史收集的数据,大致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与国民收入之比是逐渐上升的,在最高的时候达到500%,由于工业革命的加速,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科技和资本的力量得到迅速发挥,资本/收入比逐步上升。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收入比是下降的,当然在此期间大多数国家的贫富差距也是缩小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资本/收入比是逐渐上升的,在大战结束后,各个国家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国家的建设,与此同时信息化时代的逐渐到来,资本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重要,拥有资本的发达国家或者少数人群则能用资本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也更加突出了资本是加剧不平等的因素,根据皮凯蒂的预测,在本世纪中期,资本/收入比可能会超过500%。

图3 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与国民收入之比(美国与欧洲)

在图3中,这是美国和欧洲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与国民收入之比,与图2类似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收入比都是下降的。很明显,在此期间欧洲的资本/收入比是低于美国的,原因很简单,是由于美国两次世界大战都远离自己的国土,少了战争的影响。在资本/收入中,比值的变化主要受私人资本的变化影响。

皮凯蒂在研究资本/收入比变化的过程中,核心论据是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他的理由是当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时,资本的增长速度会高于产出增加的速度,从而导致资本/收入比上升,虽然皮凯蒂的历史数据很详实,但是从经济学理论上讲,似乎并没有那么直接,因为他在这里没有谈到储蓄率对资本的影响,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理论,在富裕者阶层,消费量有限,储蓄率可能会高,导致资本/收入比上升。当然皮凯蒂在谈到资本主义第二规律,这个式子中,确实提到了储蓄率s,但是这是两个不同的数学环境,这个式子也是他根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经济数据推出的,同样是没有较为严格经济理论的支撑,是一种均衡状态,在现实的生活中是几乎不存在的。当然按照皮凯蒂的逻辑去分析,我认为他至少提供了一条可以让我们全新认识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路,至于这种思路能否经得起推敲和论证,可能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了。根据书中提供的数据,除了1910年-1970年之间的时间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大约在2%,而经济增长率可以在4%-5%之间,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保持,那么21世纪的资本主义就会像皮凯蒂所说的,重新回到19世纪收入差距的年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本人是赞同的。

3、对库兹涅茨曲线的疑问

上面提到的收入分配的差距,不得不进一步解释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应该说皮凯蒂的结论是对倒U型理论的颠覆,根本原因在于二者研究经济问题的不同时间段,采取了不同的历史经济数据,如图4所示:

图4 美国和欧洲的财富比重情况

我们知道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的是1913年-1948年间的收入数据,而在此期间,两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还有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应该说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集中者有很大的打击和破坏,而且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了较为严重的累进的所得税制,皮凯蒂将其称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发现之一,这些同时就能够解释上文提到的关于资本/收入比下降的现象了,而库兹涅茨观察的数据恰好是这段时间,收入差距在这段时间确实存在缩小。因此皮凯蒂会说库兹涅茨曲线误读了收入分配的长期趋势,其实个人觉得经济学者的研究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可能会受到历史环境的制约,当然皮凯蒂从宏观的维度和历史的纵深来分析经济学问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综合以上不难理解资本/收入比在19世纪较高,20世纪上半叶下降,20世纪下半叶开始逐渐提高,皮凯蒂也相信21世纪将进一步提高,呈U型的特征。

4、如何遏制贫富分化

皮凯蒂通过资本收入比的变化,说明资本是增加财富收入的重要基础,进一步解释了资本对财富收入分配的影响。在不平等结构的分析中,皮凯蒂指出在最高收入等级的10%的群体中,处于顶层的1%和9%之间也是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的前提下,资本的规模会不断的扩大,而集中度也会不断扩大,其中他强烈谴责了美国的“超级经理人制度”,认为薪酬水平极不合理。同时通过历史数据显示,通过诚实劳动进入高收入人群行列的概率很小,而皮凯蒂直接的结论就是唯一进入高收入水平的途径就是资本的利润和投资所得,当然我本人并不赞同这个观点,虽然通过遗产所得或者资本收入所得可以进入高收入行业,但是并没有否认劳动回报的重要性,皮凯蒂的观点在这方面过于偏激,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宿命论的典型,对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资本监管的角度上来讲,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会导致资本不断集中,民主社会必须更好地管理资本主义,皮凯蒂也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征收累进的资本税,有助于遏制贫富分化,巩固民主政治。当然保守派会阻碍,征收累进的资本税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即使是皮凯蒂自己,在文章中他也只是说是乌托邦的想法而已。因此,如何解决收入差距的扩大,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一个敏感而严肃的话题,然而《21世纪资本论》却没有给出答案,或许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四、启发

收入分配的问题在我们国家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我国收入差距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东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54元,中部地区为16868元,西部地区则为15376元。东部地区由于自身区位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成为先富起来的地区,相比之下,中西部居民收入虽有提升,但跟东部相比差距明显。地理人文环境的差异条件、区域发展的政策性变化等均是导致不同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0年起波浪式上升,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达到3.33倍,此后逐年下降,2015年缩小为2.73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的差别、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以及政策的倾斜等诸多原因,都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不同行业员工、不同岗位员工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多种分配制度并存,使得个人在市场中占有的生产要素有多寡之别,加之我国过于倚重资源投入模式促进经济增长,投资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一直较高,而劳动报酬则在GDP中的分配比例相对较低,造成了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差距。而垄断行业的存在,政府监管的不到位,偷税漏税、非法收入等现象,则加剧了行业间收入的不平等。对于地区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来调节收入分配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所在。从皮凯蒂的书中,我们也会联想到通过税制的调整来改革,譬如遗产税、赠与税、不动产税等的改变,因此税收制度的改革也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虽然皮凯蒂的书中主要描述的是英法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数据,但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应该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由于微观数据可获得性的难度较大,无法像皮凯蒂一样通过如此详实的历史数据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但是皮凯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框架和角度。

最后,我个人觉得皮凯蒂告诉我们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今天主流的经济学学习中,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反思今天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刻认识,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不是仅仅数学模型能够完全解释,数学固然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将经济学与历史学、社会学等知识综合起来,或许我们的学习或研究能够打开另外一扇窗。

[1]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文版)[M].中信出版社,2014.

[2]巴曙松:在新的全球环境下重新思考财富分配—主持翻译《21世纪资本论》的一点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2014(5).

[3]何帆:21世纪资本论(中文版)导读本[M].中信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胡冬梅)

猜你喜欢

凯蒂资本论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美好的奇迹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