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锁髓内钉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2017-04-24颜琴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6期

颜琴

【摘要】 目的 探究交锁髓内钉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 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42例。对照组行钢板内固定治疗, 研究组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骨性愈合率为88.10%, 高于对照组的61.9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52%, 低于对照组的28.5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骨折愈合状况,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促进关节功能早期康复, 具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下肢长管状骨骨折;钢板内固定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by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long tubular bone fracture in lower limbs. Methods A total of 84 traumatic long tubular bone fracture in lower limbs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regimen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with 4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for treatment,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for treatment. Comparison was made on fracture healing and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osseous healing rate as 88.10%, which was higher than 61.9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9.52%, which was lower than 28.57%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fracture healing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long tubular bone fracture in lower limbs, decreas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early joint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So this method has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Long tubular bone fracture in lower limbs;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下肢長管状骨骨折为创伤外科常见一种骨折, 为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交锁髓内钉固定法由于固定可靠、适应证广、患者预后好等优势受到临床关注, 且广泛应用于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1-5]。为明确交锁髓内钉固定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应用效果, 本院针对性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84例患者资料予以分析, 并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84例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4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5∶17, 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46.72±6.09)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10例, 车祸伤18例, 高坠伤8例, 其他6例。

研究组男女比例26∶16, 年龄22~66岁, 平均年龄(46.91±

6.36)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11例, 车祸伤17例, 高坠伤9例, 其他5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次研究的方案经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为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 可有效沟通, 自愿进行研究。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史者, 不配合治疗者, 手术禁忌证者。

1. 3 方法 ①对照组予以钢板内固定法治疗, 依据病情予以全身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 对开放性骨折患者予以彻底清创, 常规消毒;将骨折处作为中心做切口, 暴露骨折端, 将骨折间软组织清除, 骨膜剥离后实行复位, 选择适合钢板进行固定, 拧入适宜长度、合适数量螺钉;稳定性骨折可对骨折端予以适当加压, 促进骨折愈合;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视患者患肢肿胀状态进行抬高或脱水药物治疗。②研究组予以交锁髓内钉固定法治疗, 常规消毒、清创, 视患者病情选择麻醉方法, a.对股骨骨折且复位不满意者实行小切口切开复位, 于股前外侧行侧纵形切口, 暴露骨折断端后清除骨折间软组织;沿大粗隆顶点向近端作切口, 将大粗隆暴露后在其顶点插入导针, 通过透视确定导针位置是否正确, 然后利用导针扩髓, 置入髓内钉, 首先在骨折远端置入2枚锁钉, 然后在近端置入2枚, 术后予以透视。b.对胫骨骨折患者, 首先在膝前髌骨下缘和胫骨结节间行切口切开, 暴露髌韧带后纵行劈开, 在胫骨平台约1 cm处顺髓腔方向, 利用尖锥进行开口, 实行扩髓时, 其直径较髓内钉直径大约1 mm, 然后置入适合髓内钉, 术后均予以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

1. 4 觀察指标 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情况, 分成骨性愈合、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与不愈合四种情况[2];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 主要包括切口感染、钢板或髓内钉断裂、关节功能障碍等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研究组骨性愈合37例, 畸形愈合1例, 延迟愈合3例, 不愈合1例, 骨性愈合率为88.10%;对照组骨性愈合26例, 畸形愈合2例, 延迟愈合11例, 不愈合3例, 骨性愈合率为61.90%;研究组骨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825, P<0.05)。见表1。

2. 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52%, 低于对照组的28.5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412, P<0.05)。

见表2。

3 讨论

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于全身骨折中所占比重较大, 临床手术治疗过程中常因切开复位以及内固定方式不当, 造成伤口感染、骨不连、骨外露等并发症, 不利于患者预后恢复[3, 6-10]。为促进骨折患者尽早恢复关节功能, 选取一种科学有效固定方式对治疗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为探究交锁髓内钉固定法应用效果, 针对性选取84例患者进行分析, 旨在为今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循证依据。本次研究中, 研究组骨性愈合率为88.10%, 高于对照组的61.9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52%低于对照组的28.5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交锁髓内钉固定法由于切口小, 患者损伤小, 对外骨膜的影响相应较小, 有助于骨折愈合, 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 患者预后提高。交锁髓内钉固定法与钢板内固定法相比, 具有以下优势:①交锁髓内钉固定法采取中央内夹板式固定法, 为轴心固定, 受损骨与髓内钉间可应力分散, 而且髓内钉受到的负荷较钢板小, 疲劳骨折发生率较低[5, 11-13]。②髓内钉治疗不剥离或者很少广泛剥离骨折端软组织与骨膜, 可有效保持骨膜的完整性及连续性, 确保骨折断端血液循环, 从而促进骨折愈合。③髓内钉可以弹性应力方式和骨组织接触, 在维持强度的同时亦具有一定弹性, 满足骨折愈合生理应力, 促进骨痂生长、骨折愈合, 且有效避免因压力过大引发局部供血障碍, 导致不良愈合的发生[6, 14-16]。④锁钉固定时采取先近端后远端固定法, 主钉和远近钉之间具有稳定性结构, 促使骨折的骨干连为一体, 髓钉变形发生较少;而且髓内钉能够有效保持肢体长度, 且髓内钉具有良好抗旋转性与抗压缩性, 可促进患者进行早期负重训练, 有效降低关节僵硬、下肢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交锁髓内钉治疗时首先对复位不满意患者予以小切口切开处理, 能够减少损伤, 预防感染, 且该方式更易扩髓, 有利于移位骨片回归原位, 避免骨折远端发生旋转移位, 安全性提升。研究受各种因素影响, 未对临床治疗效果作详细分析, 需再行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 能够对骨折端牢靠固定,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达到促进患肢功能早期康复目的, 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牛洋, 陈辉, 王宸, 等. 电磁导航髓内钉结合克氏针阻挡钉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5, 23(24):2234-2237.

[2] 赵快平, 王朝晖, 李春艳. 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在胫骨中下段骨折中的应用.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 31(10):1096-1097.

[3] 王振虎, 赵力, 刘海金, 等. 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治疗下肢长管状骨粉碎骨折骨缺失. 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9(6):554-556.

[4] 陈亮清, 白龙, 于志勇, 等. 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临床骨科杂志, 2014, 17(6):712-714.

[5] 罗毅, 郭景泉, 高宇, 等. 基于交锁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治疗66例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5, 10(4):51-52.

[6] 张建新, 潘志军, 厉勇, 等.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 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6):862-863.

[7] 张卫星. 交锁髓内钉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 中国医药导刊, 2016, 18(2):203-205.

[8] 郭斌靳, 方运, 李文平, 等. 扩髓的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 临床医学, 2003, 23(7):198-199.

[9] 乔光曦, 邹云雯, 叶发刚. 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效果. 齐鲁医学杂志, 2004, 19(2):109-110.

[10] 林楚标, 黄海安, 陈利武, 等. 轴向控制动力性带锁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比较. 黑龙江医学, 2012, 36(7):533-535.

[11] 夏岩, 夏建龙, 王培民, 等. 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黑龙江中医药, 2003(6):27-28.

[12] 朱容德, 邓林, 杜勇. 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38例报告. 湖北科技学报(医学版), 2003, 17(5):344-345.

[13] 郭加波, 王建华. 合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 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7):199.

[14] 齐国柱, 薄连洪, 张志强. 扩髓的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32例体会. 吉林医学, 2005, 26(8):857.

[15] 何飞, 黄河, 龚跃昆, 等. 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2):136-137.

[16] 江红辉, 罗利平, 许世芳. 交锁髓内钉治疗长管状骨骨折23例. 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5):498.

[收稿日期: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