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信息平台弥补“数字鸿沟”可行性探究

2017-04-24余娟娟万晓红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数字鸿沟

余娟娟+万晓红

摘要:引入“知沟”理论,基于CNNIC的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以SmartDP、Dreamwriter为代表的新兴智能信息平台进行角色考察,探究其对缩小网络空间“数字鸿沟”可行性。研究发现智能信息平台在重塑网络信息生态、助力内容生产、交互输出、致效传播等方面有积极的创新作用。由于其固有缺陷、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网民规模窄化、经济地位差距等问题存在,单纯依靠智能平台是无法从根本上缩小“数字鸿沟”。

关键词:智能平台;信息生产;数据渗透;数字鸿沟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4.003

随着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信息生产传播的日益增多,网络空间的知识与权利问题也随之出现。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在获取媒介信息的速度上有所差异,从而形成了数字信息时代的知识鸿沟,即“数字鸿沟”。我国目前有7.1亿网民,是互联网用户数量的第一大国。网络强国建设是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鸿沟”是阻碍中国网信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19日召开的网信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发展智能制造和技术创新,让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尤其是加快农村互联网的短板建设。在数字技术的革新下,以新闻生产自动化、实时交互分析、感知传播态势为特点的大数据信息生产平台不断涌现,利用机器写作、云技术、用户精准推荐、场景化植入等手段日益占领媒介渠道、扩大新闻用户市场。9月13日,第三方移动数据服务商Talking Data在北京发布SmartDP智能平台,表示其平台用数据就能够为政府、企业及百姓服务,创造新的信息生态。

因此,本研究提出的问题是大量涌现的智能信息平台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能否真正地触及百姓,实现网络空间信息的致效传播,从根本上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不平衡现象。

1智能信息平台的传播致效

1.1智能化信息传播的致效

童兵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一书中指出,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效果问题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对此问题的研究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无论传者是使用何种传播媒介,最终追求的都是满足人类对信息的需求,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即使是在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传播,想要达到效果,传播者也一样需要遵循新闻传播学的致效原则。致效原则包含以下几点要求:信息必须有利于受众集中注意力、目标必须利于受众行动、来源必须利于受众改变态度、方式必须利于受众理解劝服、环境必须利于受众接受劝服、针对个性利于受众听从劝服。

相对于传统媒介信息平台单向、单一的传播模式和缓慢的受众反馈,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能数据平台则逐步完善了这些缺陷,重新定义了信息生产、传播的方式。在新闻信息传播的应用当中,智能化的平台以短消息、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以丰富多样的阅听方式加深受众理解,根据实时的定位进行场景化的推送,运用个性分析与推荐来劝服受众接受信息。例如,大众点评会根据用户的手机定位来实时推荐商户和优惠信息,根据用户以往的喜好和阅览习惯来精准推荐内容。其中,用户评分制度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共享和导流,从而智能化地满足用户需求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1.2智能信息平台重塑媒体生产流程

大数据、感知智能、人工智慧是构成智能信息平台的关键要素。目前,智能信息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以信息为主,以网络为平台,收集用户数据信息并对用户特征、习惯进行分析,利用算法进行推理,主动预测用户潜在信息行为,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提供相应的内容信息服务。智能化服务具有多维性、交互性、动态性、主动性、针对性、指导性、预测性等多个特点于一身,有利于生产者迅速组织服务内容和分配信息资源。近年来,绝大多数的新媒体发展、媒体融合和全媒体的探索纷纷拥抱智能信息平台,转换生产角色,塑造了新的媒体生产流程。

大数据被认为是助力内容生产、输出与交互、促成用户与媒体长效浸润的最佳利器。物联网时代下,大数据带来了更为高效的内容生产,精准的用户触达和个性化的实时互动。清华大学的沈阳教授将大数据重塑媒体运作流程归纳为生产、推荐、导流、交互、评估五个部分,如图1所示。其中,智能化平台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就实现了数据的深层渗透。比如,把握用户偏好、以电子“新闻鼻”挖掘热点选题、整合关联素材,提高编辑速度的同时创新内容生产模式。针对移动客户端用户数量迅猛增长的趋势,运用移动化场景数据,植入新闻信息内容或广告,实现精准推送和即时触达。由此可见,智能信息平台更注重于动态、多维、精准的致效传播,数据越丰富,内容输出更饱满。

(图片来源于清华大学沈阳教授的新浪微博)依托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平台不仅重塑了媒体的运作流程,也重构新闻业态,促进了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变革。例如,微博被认为是基于社交关系、抓取热点数据来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平台,催生了150字的短新闻和即时新闻以及爆点新闻和网络舆情等。如今,以垂直化、个性化内容打造兴趣社区,兼具了媒体和社区属性的微博反倒成为了传统媒体寻找新闻热源、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收集受眾反馈的舆论场域。喻国明认为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业态重构主要表现在三大层面上的革命性改变。第一,从生产信息提供者层面上看,新闻生产机制出现颠覆性转变,出现了基于个性化信息聚合和基于用户兴趣图谱的个性化新闻信息推荐模式;第二,从媒体层面来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进媒体编辑部的日常运作之中,具有新闻敏感的人与具有数据挖掘、分析和可视化呈现能力的人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第三,从用户层面上来看,从“传者为中心”转向“用户为中心”,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交流”。

1.3现阶段智能数据平台的固有缺陷

1.3.1依靠政府力量落地

9月13日,第三方移动数据服务商Talking Data在北京发布智能数据平台——SmartDP,并开源了两项技术:智能感知引擎Myna以及工具Fregata。其中,Smart是智能,D是Data(数据),P是Platform(平台),三者集合形成一个智能大数据平台。TalkingData公司的创新体现在对智能技术的开发上,而优势则体现在其本身是一个自有数据的公司,还能够通过交换获取大量的第三方数据。同时,在用户最为关心的隐私和安全方面,TalkingData表示将配合国家要求对数据安全和用户私密进行保护。但是,SmartDP智能数据平台在争取落地时,表示依旧需要政策红利及政府力量的支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用户的有效接触率、盈利模式等方面还未明晰,能否存活仍是个未知数。

1.3.2机器写作缺乏温度

2015年九月份,腾讯财经开始使用机器人撰写财经新闻。据悉,腾讯推出的Dreamwriter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可以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进行输出分析和研判,仅需一分钟内就能将重要资讯和解讀呈现给用户。与之类似的还有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美联社启用Automated Insights公司的文章撰写软件“语言专家”进行批量生产财经报道。此类的机器写作,都用着共同的工作原理。基于新闻生产的实践经验,运用算法软件自动在海量数据中寻找相关规律及关键见解,以简单的语言进行叙述,成篇后再推送给用户。这一切流程都是智能机器人植入算法程序后所独立完成的工作,目前适用于经济类、体育类新闻,尚未在新闻行业得到推广。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机器写作解放了人类的双手,适应了时代快阅读的需求。机器写作一经应用就受到了诸多质疑,不仅引发了大众对记者职业是否消失的讨论,其豆腐块式的写作也遭到了冷眼看待。众多声音表示反对机器写作,认为中文博大精深,不像英语可以依靠简单的组合表达。尤其是算法式的写作看似精准,实则冷冰冰,更失去了语言的温度、人文情怀以及新闻事实内在的逻辑。

1.3.3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下,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在现实生活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融合,加快了物联网的形成。网民对网络空间“可信任度”的提升和依赖程度的加深,无法再简单地将二者分离,使互联网治理无法单纯地依靠防护来保障网络安全。因此,互联网治理日渐成为全球各国普遍关注和讨论的一个显性议题,其中网络安全是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网络的无边界结构及其开放性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网络空间安全无法再静态地停留在技术防守阶段。网络空间的隐私泄漏、犯罪问题等日益突出,作为数据的收集方——智能信息平台在用户安全及隐私问题上的责任尤为重大。许多智能信息平台在收集及交换数据信息时,往往就会不经意泄露了用户的隐私。智能信息平台的数据库考虑到用户数据完整性,不会定期删除用户数据,因此形成了数据“刺青”,给一些用户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今年10月,深圳市公安在打击、整治骚扰信息行动中,查获了超过百万条公民信息,其中个人信息详细到小区业主的单元、门牌号、房屋面积、电话及身份证号等隐私信息。而这些详细的个人信息一旦经过网络多方流转,落于不法分子手中,将对用户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由此可见,智能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在收集、分析、累积用户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安全隐患。

2网络空间的“数字鸿沟”

2.1“数字鸿沟”理论

“数字鸿沟”是“知识鸿沟”理论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延伸。美国学者对一档儿童教育节目《芝麻街》的收视率进行研究时发现了“知沟”理论,该节目原本是为了让富人和穷人的孩子都能够通过广播电视媒介来接受一些启蒙教育,结果却发现富人孩子的收看频率更高。“知沟”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总是系统地向某些人群传递信息,具有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总是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获得更多更好的信息,长此以往下去,这两个群体间的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大,沟也变得越来越宽。“数字鸿沟”源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是知沟理论的延伸。这一鸿沟体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以“ABCD”来指代其差异方面。A(Access)是指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的接触与使用上的差异;B(Basic skills)是指处理互联网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C(Content)是指内容特点、信息服务对象和话语体系取向的受益群体优势,D(Desire)是指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

2.2城乡“数字鸿沟”现状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等多个方面呈现出的“二元结构”问题不仅存在于传统的经济领域,也存在于互联网发展领域。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其调查报告中发现,虽然每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在快速增长,但用户的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社会地位与互联网的介入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在中国数十年的互联网发展中,数字革命带来的成果更多的是被城市享用了,农村的互联网建设依旧是个短板,信息技术逐渐拉大了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我国要大力发展网信事业、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和文化发展,必须迈过城乡“数字鸿沟”这道坎。

农村网民的互联网应用使用率均低于城镇网民水平,尽管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平稳,但城乡差异依然较大。根据CNNIC在2016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较去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截至2016年6月为31.7%,总体增长稳定。但是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图2显示,尽管城乡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二者同时保持在增长,但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增速缓慢,与城镇网络普及率差距较大,无法在短时间内接近,表明“数字鸿沟”问题依旧存在和扩大。

CNNIC的《2015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网民各应用中,即时通信使用率位居第一,比例为88.2%;网络新闻使用率排在第二位,比例为77.8%;搜索引擎名列第三位,比例为77.7%农村网民的网络使用偏好上呈现出更为原始的信息需求动机,农村网民的主力军仍然是受教育的中青群体,智能手机的出现和网络资费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民对即时通信的频繁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图3的数据,反映出中国农村网民对网络新闻信息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在消除“数字鸿沟”上,智能信息平台想要提高农民媒介素养,在信息传达上可以适当地加大对网络新闻的利用,丰富其内容,满足农民对外界信息变动的需求,缩小认识差距。

想要解决中国现阶段的“数字鸿沟”问题,必须先找到其症结所在。CNNIC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非网民占比高,未来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难度将会加大,弥补“数字鸿沟”更为急迫。截至2015年12月,623%的非网民为农村人口,占我国农村人口总数的684%,而城镇地区非网民比例为34.2%,城乡差异明显。图4显示,非网民不上网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不懂电脑或网络、年龄问题、缺乏设备等,而这些影响因素都符合了“数字鸿沟”理论所提及的ABCD差异。但究其现实,最重要的阻碍因素依旧是农村地区收入低、缺乏基础设施设备和使用网络知识的技能以及农民对网络的观念认识有误。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有部分农民认为上网就是玩物丧志,上网等同于玩网络游戏,甚至绝大多数农民不会打字不认识电脑开机键,即使有电脑也根本没办法上网。而这些观念是由于国家在注重普及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同时却忽略了对非网民的网络知识教育和技能的培训。因此,智能信息平台想要弥补“数字鸿沟”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只能对农村网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他们提供更为丰富、精准的农业信息、天气信息和其它多样化的内容,缩小与城镇网民的知识差距。但对于完全不接触网络的非网民而言,没有接触率,是根本无法发挥传播的教育功能。在整体网民规模增幅逐年收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的大背景下,農村非网民的转化难度将持续加大。未来农村仍是我国互联网普及的重点区域,且存在很大普及空间。最关键的是在提升经济环境的基础

近年来,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使得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依旧保持了较快增长。美国曾经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试图通过全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来提供均等的传播机会,认为“消除”数字鸿沟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的平民化”。在弥补“数字鸿沟”差距上,更多的是依赖于国家对整个信息社会的规划以及扶持建设。我国也曾经实行低价补贴的“家电下乡”政策来弥补农村在电子设备方面的不足。2015年,国家加快了农村的基础通信设施、光纤宽带网和移动通信网、广电有线网络建设,构建有线无线相结合、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体系,推进了“宽带中国”、“无线城市”、“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宽带村通”等工程建设,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真正弥补“数字鸿沟”任重而道远,单凭智能信息平台来改变传播生态是不可行的,未来仍将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市场激励,缩小农村网民与城市网民的数字差距。

3研究结论

智能信息平台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创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今社会的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发展智能信息及其制造,未来可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智能化,打破信息壁垒。在缩小“数字鸿沟”差距上,对农村网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信息深度融合进程中,为满足市场需求,智能信息平台将会以更多的优质内容和技术驱动来缩小“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1]新华社.TalkingData蒋奇:用大数据助力国家智慧城市建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6-09/14/c_135687595.htm,20160914.

[2]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喻国明.大数据对新闻业态重构三大层面革命性改变[J].新闻写作,2014,(10).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4220.

[5]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7).

[6]CNNIC.2015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R].2016,(8).

[7]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数字鸿沟
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影响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
弥合数字鸿沟,构建公民社会
网络政治参与的实现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