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 观点

2017-04-22

艺术评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古典舞技艺戏曲

文艺学

中国文艺需要怎样的评论家

文艺评论虽然不是哲学、史学研究,却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褒贬优劣、求得简单结论,而应该从推动学术的角度,努力使文艺评论更具有令人心悦诚服的逻辑力量与公信力,尤其是要防止在针对具体评论对象时的信口雌黄、任性褒贬,把评论变质为攻讦阴谋、算计陷害的工具。在这个方面,公正廉明、诚信论事、与人为善的学风建设还是需要认真予以把关并反复强调的。

此外,相对于“学者”而言,“评论家”常常会予人一种特定的印象:短平快的犀利文风,敏感度极高,对作品的形式、技巧、风格、流派如数家珍;但同时也会显出“浮躁”的所谓“评论家”做派,凭印象感觉率性发声,缺少严格的学理支撑,从而坠入肤浅的窠臼。相对于扎实的考史订伪的学者风范,许多评论文章作为成果在历史上留不下来,发表后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无法形成有效的学术积累。作为评论家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以高度的自省来直面这样的问题,并在今后的努力中逐渐纠正这类弊端。打造不仅仅停留在褒贬高下,而是有深度思考的文艺评论,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陈振濂·中国文艺需要怎样的“评论家”[J/OL],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2016-9-12。

戏剧

“非虚构素材戏剧”的意义

“非虚构素材戏剧”最重大的意义,在我看来,即为“赋权”:形式上赋予非虚构素材以登上舞台的权利,内容上赋予非虚构素材被关注、被重视的权利;这既关乎戏剧的艺术本体,又关乎戏剧的社会责任。“非虚构素材戏剧”可谓一块前途无量的处女富矿,对于形式亟须突破、内容亟须坚实的中国戏剧而言,尤其如此。

“非虚构素材戏剧”再向前走,即是连叙事企图都不明确的“观念戏剧”。今年的南锣鼓巷戏剧节中,这类戏剧最有代表性的,即是引发热烈反响的《精彩必将继续》了。这部法国著名编舞家杰罗姆贝尔创意、导演的代表作,舞者的多样性挑战中国观众对舞蹈的传统认知——专业舞者、形象姣好的少女、其貌不扬的老人,甚至困于轮椅的残疾人,一起登台表演。而伴随着一首首流行金曲的熟悉旋律,这些“舞者”或来回重复简单动作,或拥抱,或在台口一字站开,甚至彻底消失于舞台,而所有这些都被赋予“舞蹈”之名。这样颠覆性的作品,促使甚至逼迫观众思考:什么是舞蹈?什么是戏剧?什么是美?什么事值得被戏剧展现?什么人值得被戏剧关注?这些问题的答案,即是《精彩必将继续》掷地有声的原因:“存在”本身,即可伟大至成为戏剧。

——奚牧凉·南锣戏剧节:虽然八卦横飞仍然值得尊敬[N/OL],北青艺评(微信公众号),2016-9-20。

戏曲

黄文狄科介整理对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贡献

“科介”是中国古典戏曲表演及舞台表演提示的术语概念。作为戏曲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介”所内含着的“科”与“介”,来源有别,指向不同,共同构成了古典戏曲表演体系的核心。正如康保成《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一文所指出的,基于“科”“介”逐渐定型为动作、表情的附加术语,近代戏曲在戏曲本文基本上采用动作提示说明,由此放弃了这两个词汇的使用。不过,“科介”始终在莆仙戏、梨园戏等古老剧种中被传承使用,尤其是莆仙戏以“傀儡介”一词来涵涉各行当动作表演,展现了“科介”对其表演艺术的总体概括,也显示了这一剧种迥异于中国其他数百种戏曲剧种的独特体系。20世纪50年代莆仙戏科介艺术的总结和整理,是经由莆仙戏杰出的艺师黄文狄先生实现的。从现存的科介整理可以看到莆仙戏的一代艺人对于古老传统的珍视,以及由此进行的理论探索。借助科介整理和文字再现,莆仙戏作为古典戏曲初生时期形成的典范性表演形态,逐渐地彰显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亦鲜明地区别于昆曲以及近代生成的各类戏曲的艺术体系。

——王馗·黄文狄科介整理对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贡献LJ/OL],文化遗产,2016(04)。

抚州乡音版《临川四梦》剧目座谈会在京举行

2016年10月17日上午,乡音版《临川四梦》剧目座谈会在光明日报社举行。会议由光明日报社副总编李春林主持,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廖奔,抚州市政协党组书记黄晓波,中央党校教授、戏剧研究专家梅敬忠,北京大学教授、戏曲研究专家李简,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授路应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抚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吴凤雏等出席座谈会。会上,江西抚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云介绍有关情况,乡音版《临川四梦》编剧曹路生、导演童薇薇介绍剧目创排情况,与会专家对该剧的创排给予了高度评价。

——江西抚州市委宣传部供稿

美术

关联与差异——关于2016年北京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主题

第34届CIHA大会是艺术史学大会,并不是理论和概念研讨会,所以不能按照概念化的理念结构来设计大会的主题。大会主题最终没有采用“Concepts of art”这种过于理论化的提法,而是采用了既体现会议理论主旨,又与各种具体个案研究产生更多联系的“Terms”。诚然,这些“选题方向”的选择涉及具体的个案研究,而不是根据理论框架而设定。现在发布的框架结构只是各分会场主题之间的联系和顺序及其说明。因此,这些“選题方向”也不追求涵盖“Terms'这个主题下全部的问题,甚至不追求这些“选题方向”互相之间的逻辑性的周密和完整,只是把各个分会场“选题方向”之间的边界和问题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略加提示而已。

——朱青生·关联与差异——关于2016年北京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主题[J/OL],中国美术报(微信公众号),2016-9-29。

舞蹈

对中国古典舞中问题解决的视野和方法

举一反三,在中国古典舞研究的多元视域中,我们不应该再以实践来压制理论,不应该再以“行动人”的后设理论来替代具有普世价值的前设理论,更不应该凭借经验性的“我以为”或“我们以为”的自然话语来对抗公理的科学话语……因为我们已然置身教学与科研的最高级学科境地,置身世界学术与艺术前沿。所以,我们必须寻找到学科共鸣。

随着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學都介入了中国古典舞建设活动。如果我们能在古今中外的舞蹈技术、知识、方法相融合的大视野中观察分析中国古典舞,就会在一种学科共鸣中心明眼亮。需要强调的是,学科共鸣的中心是艺术学科门类下的舞蹈学——特别是其中舞蹈身体语言学的分析,因为中国古典舞界最核心的问题依旧是我们反复提到的“跳什么”和“如何跳”,它直接关乎到中国古典舞存在价值的“为什么”的知行统一。

——刘健·中国古典舞前世今生的问答[J],舞蹈,2016(09):33。

展讯

恭王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持续高热

2016年国庆之际,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办的“苏州造物”——明式家具(苏作)制作技艺精品展在恭王府开幕。本次展览是恭王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开展至今,首次举办的“苏作”家具传统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

为“坚守传统工艺之匠心,传承传统工艺之薪火”,该中心还于国庆期间在恭王府主办了“方寸之间·大千世界”——传统内画制作技艺精品展。此次展览展出了全国京、鲁、冀、粤四大流派的著名内画艺术家的精品力作,是目前国内一次高规格的专业交流展示活动。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供稿

研讨会

手作匠心传承创新

——非遗传承人对话时尚设计师学术研讨会在恭王府举办

2016年10月3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2016振兴传统工艺学术论坛“手作匠心传承创新——非遗传承人对话时尚设计师学术研讨会”在恭王府举办。

本次活动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主办,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和北京雅致东方生活艺术中心联合承办。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边伟首先致欢迎辞,并介绍恭王府建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以来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特色。来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大名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的非遗研究专家,中国服装服饰行业的知名时尚设计师近五十人参加论坛。

研讨会分为传承和传播两大板块,传承板块由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担任学术主持,重点探讨列入国家非遗项目的传统织染绣技艺分类研究保护和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主题;传播板块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顾问苏葆燕担任学术主持,重点探讨精湛的传统技艺与时尚文化相融合新模式探索。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将非遗精湛的传统技艺应用到服装服饰产品的创意中,转化为当代生活美学用品,开发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创新产品,进入大众消费品领域,让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文化部恭王府综合业务处供稿

猜你喜欢

古典舞技艺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