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块田”再造新时代“小岗村”

2017-04-22胡心玥

决策 2017年4期
关键词:徐圩小岗村承包地

本刊记者 胡心玥

“一块田”再造新时代“小岗村”

本刊记者 胡心玥

殷尚村一个简单朴素的“求变”改变了农业生产模式,他们的“红手印”再一次摁出了农民由内生需求转向自发改革的探索之路。

这一次没有当年破釜沉舟的悲壮,却多了一份自发改革向上的自信。

同样是农民自发探索,但这一次没有当年破釜沉舟的悲壮,却多了一份自发改革向上的自信。“这项改革,是我们徐圩农民对土地的一次小小探索,但必将会带来农村的大变革。”怀远县徐圩乡党委书记蔡永告诉《决策》。

“一户一块田”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改革?作为改革发源地的殷尚村,能否成为新时代的“小岗村”?

又见“红手印”

以小岗村为代表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同时也遗留下农户承包地严重“零碎化”的问题。在怀远县,承包地户均地块5块以上,最多达16块,田块面积小到几分地、大到几亩地不等,被农民形象地称为“草帽地”,即一个草帽就可以把土地盖住。

随着近年来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提升,“碎片化”、“细碎化”的经营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严重阻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民改革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风起于青萍之末。改革发端于殷尚村并非偶然。徐圩乡地处偏僻的皖北农村深处,历来穷困程度不亚于过去的小岗村,“因为不通县道,徐圩乡曾是中国的另一个‘墨脱’。”同时,由于相邻凤阳小岗村,当地深受小岗村“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影响。

徐圩乡殷尚村东邵组有农户20户,耕地面积467亩,苦于土地零散,农民自己种地与托管流转都很困难,“一家几块田,大型机械作业难;地块小、地界大,种植管理费用大;不好旋、不好耙,为争地边去打架……”

困则思变。2014年3月,在国家推行土地确权中,东邵组邵志敏、邵东洋、邵志好等几位村民代表萌生出“干脆小田并大田”的想法,把本组当前过于分散、零碎的承包地,以互换并块的方式进行重新合并,形成户均“一块田”。

“当时的殷尚村都是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大家都清楚大田比小田好种,但是怎么迈出这一步,会不会‘犯错误’,大家心里并没有底。”徐圩乡“一户一块田”指挥部主任褚作新分析说。

我叫陈醒言,今年十岁了,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我的爱好十分广泛。我爱看各种各样的书,从书中我能学到丰富的知识;我爱吹葫芦丝,今年暑假刚考过了葫芦丝十级;我也很爱运动,这学期光荣地加入了校足球队;我最爱画画,我跟着老师学过油画、素描、彩铅画等,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画家,我想用彩笔描绘出多姿多彩的世界,描绘出五彩缤纷的祖国,描绘出郁郁葱葱的森林,描绘出活泼可爱的动物等等。我要把一切都打扮得神奇又神气。这就是我,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阳光小男孩。

这时,来自最基层农民的探索,再一次显出强大力量。殷尚村东邵组的农户们自发商议成立组织,研究制定“化零为整”方案,找法律政策依据,争取乡村两级支持,认真丈量土地,公平公正地把承包土地重新合并分配到户。2014年4月,东邵组村民自发组织丈量土地、制定方案、抽签换地、登记造册,按照农民自己的规矩,也按下了红手印。

东邵组村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一个简单朴素的“求变”改变了农业生产模式,他们的“红手印”再一次摁出了农民由内生需求转向自发改革的探索之路。

“农民的事情农民自己办”

2014年5月,殷尚村东邵组并地工作全面完成,20户原168块土地合并成21块,各户的地块面积,少的10亩多,多的达到30多亩,成方连片,大大方便了机械化耕作。

在殷尚村合并地块成功后,周边村民纷纷效仿,引起徐圩乡的高度重视。2016年2月,徐圩乡成立指挥部,由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任指挥长,把东邵组的成功经验在全乡进行试行推广,以解决多年来群众想办却办不成的事。

与此同时,蚌埠市对“一户一块田”改革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2015年6月,蚌埠市出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明确对实施“一户一块田”合并土地100亩以上的村,按照互换并地面积每亩1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怀远县也出台政策,在市级奖补100元/每亩的基础上,县级配套奖补100元/每亩。2016年5月,蚌埠市农委专门下发《关于扩大农户互换并地实现“一块田”承包经营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有关扶持政策。

“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政策性、操作性很强,必须周密组织、稳妥实施。”蔡永说,为了确保试点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徐圩乡在改革中坚持“五个不变”,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以村民小组为土地承包范围不变,以二轮承包时分地人口为基数不变,农村耕地发展现代农业的用途不变。

在具体操作中,徐圩乡首先按照民主原则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主要确定四个方面的问题,即确定地块等级、确定集体公益事业规划建设用地;确定集体公用沟、路、渠、林用地;确定并地互换地块序号,确定并地面积及地块等级系数,确定并地找补地块位置和面积。

方案确定后实行抽签换地。确定地块分配的先后顺序后,组织农户进行两轮抽签:第一轮抽农户顺序签,确定农户下一轮抽签的先后顺序;第二轮抽地块顺序签,按照一轮抽签所得顺序号,农户依次抽取承包地块位置的先后顺序。

按照第二轮抽签结果,抽得“1号”的农户首先分得承包地,地块位置为地块分配的起始位置;抽得“2号”的农户,紧接着“1号”农户的地块分得承包地;以此类推。按照各户应得承包地面积,进行现场测量,确定各户地块边界,并打桩定界。

“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文件支持,政府层面只能引导,我们坚持农民的事情农民自己办,所有操作程序及实施方案都由村民自己民主确定。”蔡永告诉《决策》。

“1%>99%”

“一户一块田”改革得到了绝大多数农户的赞同和支持,但复制推广却殊为不易,因为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情况复杂多样。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改革要面对“关键少数”难题,“同一村组中,99%的农户同意,有1户不同意,怎么办?”

个别农户由于过去拱地头、开荒等,多出一些耕地面积;有的农户认为自家的是好地,“过去还花了三四千块钱打了口井,政府要重新互换并地,能赔打井的钱吗?”一些靠近街道、交通主干道以及开发区的村组,有农户认为自己土地有可能转为建设用地,土地增值空间大,也不愿意参加互换并块。这样1%的农户不愿自身利益受损,不同意、不支持互换并地,对改革造成极大的阻碍。

“如果做工作也做不通,就形成‘1大于99’的局面,导致改革搁浅。”蔡永说,徐圩乡改革推广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1%>99%”的原则,“只要有1户不同意,改革都暂不实施”。

为了破解“1%”的痛点,蔡永请来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村民代表做反对户的思想工作,并带他们去殷尚村实地查看、算账:“你家七八块地,不可能所有地都是好地,沟塘路坝、荒滩荒坡这些本属集体用地,因为当初分地不准确而被你多年‘占用’,但改革后,并地的利好可能带来一年几千块的增收,那十年、二十年呢?”

东邵组村民自发组织丈量土地、制定方案、抽签换地、登记造册,按照农民自己的规矩,也按下了红手印。

在改革中,徐圩乡还采取分步策略:哪个村组容易推进改革就先改,先改好的就成了样板。对于那些认为土地有可能增值而不愿改的农户,就继续算账:“你家某一小块地好,但零碎,不统一规划仍然无法升值。且地块多,无法统一耕种,如果并成一块大田,方便耕种,省时省工也是钱。”

最终,反对户的顾虑被打消。一年下来,徐圩全乡已成功完成91个村民组的“一户一块田”改革,涉及3531户农户,合并耕地49057.85亩。

改革的效果也立竿见影。改革后,因对农田的整治,田块合并减少了垄沟、水渠、生产道路等占地,增加农户有效耕地面积4%左右。同时,由于农业机械化效率大幅提升,农户每年亩均节省成本60元左右,户均年增收1300元左右。实现了“1大于10”,即现在的1块地远远大于过去10块地的收益。而且,因为地邻大幅减少,农民土地纠纷减少90%以上,农村治安隐患也随之大幅下降。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亲临蚌埠调研后评价说,徐圩乡“一户一块田”试点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不仅具有先期性,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为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基础条件。

“土地改革直接涉及千家万户,每个村组、每一户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方法总比困难多,遇到难题我们千方百计去破解,虽然千辛万苦却能换来群众的信任和积极参与。现在的地,我自己看着心里都亮堂。”蔡永告诉《决策》。

猜你喜欢

徐圩小岗村承包地
有户口但无承包地 无权参与收益分配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今日醉弦歌
徐圩新区工业应急水源方案研究
连云港港徐圩港区西防波堤工程获评国家“平安工程”
连云港徐圩新区水资源供给保障措施研究
承包方能请求返还弃耕抛荒的承包地吗
这种情况能否主张土地承包权
家庭承包地流转价格形成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