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

2017-04-21王梓宇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7年4期
关键词:吕蒙鲁肃孙权

王梓宇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它虽然只有119个字,却蕴含着郁郁英雄气,从“文字、文章”到“文学、文化”各层面,均大有可挖掘之处,因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积累文言词汇,读出文章韵味。

2.品味劝学之妙,评说风流人物。

3.培养好学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首先,用“古典江山画卷中的三国时代”导入,简笔勾勒,让学生抢答成语故事,引出课题,进行第一个环节:诵读——字正腔圆。

在该环节中,学生继续抢答,我帮助学生订正字音,做好预习工作,之后教师进行范读,教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甚至要像古人读书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几处关键性的语句,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待学生读得绚烂多姿、火花四溅之时,他们就已经大致理解了文意,接下来进行第二个环节:诵读——字斟句酌。

“字斟句酌”中的句子皆为文脉,可以请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学生发现,这几句话的句末多用感叹号,可见文章的气势很强,这一切都源于吕蒙将军,在当时的东吴,他已经地位显赫,可他给孙权写一封信,却还需要手下人代笔,所以孙权一开口,态度就很强硬,请学生直面他的语言,进入第三个环节:品味劝学。

在本环节,教师要继续渲染情境,将“劝学”置于三国的历史风云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英雄情怀,书生意气。面对那一长段对话,我设计的问题是,“如果你是吕蒙,那个原本很顽固的武将,其中哪句话打动了你,让你幡然醒悟,准备就学呢?”

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学们通过品味“劝学”的种种语气,软到委曲求全,硬到斩钉截铁,品出“劝学”的种种策略,有“降低难度”,有“现身说法”,在此高潮的环节中,我对文章进行升华,荡入到文学的层面,将《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的内容展示给学生。

那是未删减的版本,更华丽的辞章,极雄浑的气势,原来孙权劝学时连举了三个例证,其一光武帝,三国风流人物的共同偶像,他南征北战,却手不释卷;其二曹孟德,当时的盖世英雄,他老而好学,壮心不已,是孙权、吕蒙这些晚辈的榜样;其三才是孙权自己,作为一方霸主,他也从书本中受益良多,本段虽短,却酣畅淋漓,当学生读到流光溢彩,品尽其中三味之时,他们就已经基本把握了“劝学之妙”。

接下来,余音袅袅,同样精彩,那就是鲁肃与吕蒙的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我的问题是,鲁肃为什么不直接夸赞他,而说他“非复吴下阿蒙”呢?学生会回答出吕蒙今非昔比,突出他变化之大,这时让学生体味吕蒙的回答,果然变得文雅动人,丝毫不逊于鲁肃,这时,可以让学生互相配合,演绎这段对话,要将二人的情态、语气读得惟妙惟肖。

接着再次升华文章,进入到文化的层面,“这简短的几句话,就衍生出了三个影响深远的成语”,请学生抢答,分别是“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升堂拜母”,它们典雅精巧,作为宝贵的文化传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进入本环节的压轴大戏,请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展示时可以采取小组PK、男女生互助等方式,将学生的热情推向顶点,之后进入下个环节“学有所获”,请大家把热情冷却为思索,写一写自己最喜欢孙权、吕蒙、鲁肃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经过充分的诵读与表达后,大家都写得激情澎湃,写完后,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人物形象,第二个教学目标到此全部完成。

最后,學生以为完全读懂了文章,我还是要给他们一些点拨,文章原名为“劝学”,实为“劝战”,看似雅致,实则暗含霸气,鲁肃与吕蒙的唱和,也并非闲谈,而是克敌制胜的奇谋密策,正因为有了本文的铺垫,吕子明最后才能白衣渡江,奇袭关羽,夺取荆州,本文就是他取得胜利的前奏,让学生真正体味到,文章不过是一扇窗,打开它,才是浩渺深远的文化宝库。

其实,每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其实都是“吴下阿蒙”,唯有勤奋好学,才能走出吴下,成就自我。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育才中学)

猜你喜欢

吕蒙鲁肃孙权
刮目相看
吕蒙自强不息
鲁肃的深谋远虑
吕蒙白衣渡江
梦回三国
任用拆台的人
七擒孟获
任用拆台的人
任用拆台的人
孙权的“窥视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