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创新发展的朴素真理

2017-04-21侯晏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7年4期
关键词:战略特色学校

侯晏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为了应对新的高考,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尤其是高中学校,只有进行创新思考,才会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作为高中教育战线中的一名管理者,通过自己多年的学习、实践与思考,我觉得学校要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否则学校的发展,就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是南辕北辙。基于此,本人总结与梳理出六条学校创新发展的朴素真理。作为教育管理者,如果把这些思想科学地渗透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学校的发展必会出现新的气象。

一、战略永远比战术更重要

学校发展必须要有清晰的发展方向和大的发展规划,这就涉及学校发展的战略。这关系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发展方向等,也可称之为“顶层设计”。怎样来实现学校发展战略,包括如何提高教学成绩、如何提高学校硬件、如何管理教师团队、如何管理学生队伍等问题,则属于学校发展的战术问题。一般来说,战略是一个整体架构,通常比较宏观。而战术是一种方法、手段,比较微观。跟打仗的道理一样,打仗要有战略,就是所谓的宏观架构,可是这中间有许多小的战术,有一些方法和手段。战略与战术要有先后的顺序,通常讲,战略要先定,没有大的框架,没有宏观的想法,就开始去进行小的战术,很可能会失去一些依据,甚至会导致战略与战术相违背,战略不但白做了,还会浪费精力。正如我国解放战争期间,党中央确定了三大战略决战,才使我国的解放事业从预计五年完成缩短为一年完成,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试想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不进行战略转型,还是仅仅看到学生的高考分数,教师与管理者眼里只有教学成绩,学校要想突飞猛进的发展无疑是刻舟求剑之举。因此,笔者认为,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发展战略远比学校发展战术更为重要。

二、“学校特色”永远是学校得以生存的关键因素

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风貌,是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得以区分的个性特质。学校特色的内涵决定了学校特色具有独特性的特征,也即是不可替代性。“独特性”怎么理解呢?我认为,独,即独有,人无我有;即独到,人有我优,给人独到的体验。“特”即特别,人优我特。打个比方来说,正如餐饮业的发展道理一样,一个餐馆要想生存与发展,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菜品,后果就是,该餐馆肯定关门。一所学校,同样如此,例如果你的硬件与软件都比优质学校差,而且你的发展模式也与优质学校一个路数,那么后果肯定也就是与无特色的餐馆一个样:关门垮掉。因此,一个学校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如,台湾新竹县的忠信学校,学校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奉行“道德为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管理和教学之中,提出了忠信教育“六大观念”“八个强调”“四个相信”“三个面向”,让教师和学生体认和践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使忠信学校成为一所“热爱民族、珍惜文化的学校”,名扬海内外。这与传统的以高考成绩为荣耀的名校相比,一点也不显得逊色。

三、“摸着石头过河”远比“思考成熟再改革”更有效

“摸着石头过河”本来是一句民间俗语,指的是在没有前人经验、没有现成的桥和船的情况下,要想过河就必须以身试水、摸索前進。把这句民间俗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领域,其含义指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大胆试验、积极探索、摸清规律、稳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也明确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学校教育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能够把所有的问题都想清楚,把学校发展的方案想得很完美,再去具体实践。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校发展始终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而“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着学校在改革的实践中边探索边修正,最后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四、没有经过大家研讨的主意,即使再正确,也有可能得不到教师的认同

我们学校的不少领导,无论学识、管理能力,还是眼界和见识都比一般教师要优秀得多。但是,不管管理者如何优秀,如果不尊重群众的意见,不听取群众的呼声,就有可能脱离群众,最后,即使是正确的意见也会使它偏离初衷,与自己的意图大相径庭。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该意思是,三个才能平庸的人,如果可以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超过一个智慧高大的人。形容人多智慧多,出现事情,大家一起商量,就能做出一个好的决策来。而且党的组织原则之一——民主集中制,也包含了多听取群众意见之意。如果管理者充分尊重大家意见,让大家参与决策,就会凝心聚力,使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一年以来,我校通过年级组、教研组、班主任、教职工代表各种层面的会议,以及每个教师的书面意见,让全体较教职员工真正参与到关系学校前途与自身命运的讨论中,激发了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创建综合高中——龙泉四中的发展之路。

五、学校事业的发展远比单纯提高教师的待遇更重要

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是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做正直而纯正的事情。而这种态度就是谋求事业的态度。一个以薪水、报酬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工资应该成为工作的目的之一,但是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更多的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以报酬的高低来衡量自己工作的价值,这个教师注定是平庸的;一所学校的教师群体,以报酬的高低来衡量自己工作的价值,这所学校也注定是平庸的。就以我校为例,2014年以来,我校教师群体的待遇并未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大家在创建综合高中的事业中,积极进取,有了成功感,大家顿时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因此,不要只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薪水而工作,没有更高尚的目标,并不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受害最深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六、有歌声、激情、快乐、成功、梦想的学校,才是学生向往的学校

“优质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差异,在于学校品质的不同”。什么是学校品质?课程的丰富性和选择性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选择,教师育人的心灵投射到教育环节的各个角落,是无处不在的育人熏陶,是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尊重。虽然每所学校看起来是相似的,如校舍、环境、教师、课桌椅、课本、粉笔……但是,赋予这些物质不同内涵和生命的老师、学生、家长却是不一样的。这就构成了学校的不同品质。面对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尴尬的教育状况:学生是越上学越讨厌学校。其原因很多:校长为了学校的生源(家长就认考试成绩),拼命要求教师要给学生补课,提高学生成绩,学校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成绩;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使劲填学生,让他们考好试,其他与考试无关的,基本上都否定。学生上小学时,是为了同学和教师的表扬上学的,上中学时为了中考,高中时为了高考。这些对他们没有直接的吸引力。在没有任何兴趣的状况下,小孩子要在学校呆十个小时左右,要是成年人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六年,每天十小时,还要无偿加班(补课)估计都辞职不干了。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都希望在学校里有歌声、激情、快乐、成功、梦想……而不仅仅是分数。因此,我们认为一所高品质的学校,一定是让学生早晨醒来向往、放学眷恋的地方。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龙泉洛带中学)

猜你喜欢

战略特色学校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学校推介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