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诚传播者“最美五老”王辅成

2017-04-21

中国火炬 2017年4期
关键词:三观笔记本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诚传播者“最美五老”王辅成

开篇之言

他年逾古稀、精神矍铄,清瘦的身影活跃在从大学到中小学、从机关到社区的讲台上。

他心有责任、勇于担当,用真理和人格的魅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年里宣讲近1200场,听众超过20万。

他坚持原则、有诺必践,站着讲、脱稿讲、不计报酬讲,每每听他的讲座,总有人激情澎湃,总有人潸然泪下。

他心地善良、胸怀大爱,坚持扶危济困、助弱帮残,十几年来累计向社会捐助40余万元。

人物档案

王辅成1940年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有过凄风苦雨的童年,是共产党让他的生活改变了模样。1963年,他在天津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197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1994年在天津市教育学院任副局级巡视员起,他就走上了向青少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路,2001年在天津师范大学副局级巡视员岗位退休,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关工委副主任、天津市关工委老干部宣讲团成员。曾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荣誉称号,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人物片段

特殊的“笔记本”

老人的家,流溢着“书香”;

老人家的书柜内,满载精神食粮!

储满知识的笔记本,书柜内摆了一排排;仅他在20世纪60年代逐卷通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时,就记了32本读书笔记。

这里面有个特殊的笔记本,其实是个“账本”,里面记载着一笔笔“账”:账的明细有讲课时间、讲课地点、讲课费。讲课时间和讲课地点用的是黑笔,讲课费用的是红笔。红笔体现的是赤字,是欠的钱。宣讲了一溜十三遭怎么倒欠钱了?凡是和老人接触过的人都知道,老人一概拒收讲课费,但总有实在推脱不掉的时候,这个笔记本就派上了用场。对这一笔笔“欠账”,他都如数“还”给了需要帮助的孩子。

岂止是还这些“欠账”?老人长期居住在水泥地面、石灰白墙、38平方米的公房内。前年爱人患病,才在儿子的资助下稍稍改善了住房条件。老人的零用钱、劳模补贴、各种奖励等都去哪了?都花在了需要帮助的孩子等弱势群体身上。

对于这些钱,这个笔记本上却没有记录。

最崇拜的人

有人问王辅成,在你的人生中,直接接触过的最崇拜的人是谁?老人毫不犹豫地回答:吴运铎!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他还是一名中学生时,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爱不释手,一口气从头读到尾;放下书时,已然是泪流满面……后来他又读了数遍。

两人还特别有缘。1982年“五一”劳动节,他作为天津市劳动模范,赴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人物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吴运铎也参加了这个座谈会,这难得的机会怎能错过?他几次找机会见到了吴运铎。在他的恳请下,吴运铎掏出钢笔在他的笔记本上题字:“把一切献给党,王辅成同志共勉。吴运铎,一九八二年‘五一’。”从此这句话就成了他的座右铭,这个笔记本他一直珍藏至今。

“这是一剂最好的良药!”

2011年7月的一天,王辅成拄着拐杖、步履迟缓地走上和平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专题讲台。

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病犯了,下肢放射性疼痛,走路也感觉困难。组织者得知他身体不适,想取消这场宣讲,家人也劝他改改日子。他觉得还能坚持,就准时来到了会场。像平时一样,他站着脱稿宣讲,以体现对听众的尊重。组织者劝他坐下,他越讲越来劲儿,竟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当与会者得知他是带病站着为大家宣讲时,会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也许某种姿势作用的结果,散会时他的腿竟出乎意料地不那么难受了,行动也比来时自如了。他风趣地说:“这是一剂最好的良药!”

“一束智慧的花”

“一束智慧的花”——王辅成撷拾的励志育人的名言警句。

有人用“字字珠玑”来形容这“一束智慧的花”,它是由“字字珠玑”串起来的励志育人的珍珠链。

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摘抄集纳积累知识的习惯——伴老人走过了大半生。他围绕宣讲“三观”,形成了一些大的框架:价值观、荣辱观、生死观、公私观、幸福观、道德观、婚恋观、友谊观、美丑观、真理观,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最为密切相关的子课题就有10个。这还不够,根据青年人喜欢名言警句的特点,老人从4万多条名人名言、格言语录中撷拾了1000条,又从中精选出200条,名为“一束智慧的花”,打印塑封,送给需要的孩子们。

每当宣讲结束,孩子们便围拢在老人身边,要求签名、合影、留下联系电话,还索要“一束智慧的花”!

人物自述

——退休后,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中,为广大青少年宣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人生晚年最崇高的使命和最神圣的天职。

——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第一,我认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我们不去讲谁去讲?尤其是在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时期,人们思想出现多元化的情况下,更要大讲、特讲、不间断地讲。第二,正确的“三观”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没有正确“三观”引导的人生将是灰暗、消极的。第三,青少年的现状让我必须讲。“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作为宣讲者应该是践行“三观”的模范,为青少年做出样子。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道德的人讲道德,那样才更有说服力,我努力做到真理的魅力与演讲者人格魅力的有机统一。我首先做到:“不为财所困;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驱;不为色所迷;不为情所扰;不为死所惧”。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自然生命的长短。一个人如果庸碌一生,即使长命百岁,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而如果有人能够为集体、国家、民族和人类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哪怕他仅仅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了二三十年、十几年,或者哪怕更短,那他的生命也将永生不朽。

——我今年虽已年逾七旬,但我要努力做好两点。一是活着献生命。只要我还活着,就是拄着拐杖,也要宣讲“三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二是死后捐遗体。我的遗嘱的最后一句话是:“假如明天早上,我不再醒来,请记住,此生我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的一句话是:我爱你,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党!”

最后的心愿

死后捐遗体,是老人最后的心愿。2000年,老人60岁,给家人留下遗嘱,自己死后不土葬、不送花圈、不开追悼会、不收礼金;2005年,老人65岁的时候,将遗嘱修改为死后捐献全部有用的脏器;2015年,75岁的老人对遗嘱又进一步修改为全捐。

老人唯一的侄子坐不住了,来到老人家中问,您知道什么叫全捐么?那叫千刀万剐啊!老人平静地答,人的一生,贵在生命的质量。佛教徒都把尸体看作一副臭皮囊,何况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肉体总要腐朽,给医学做出点贡献,也是自然生命的延续。

编后小记

在“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的初春三月采访王辅成,记者的第一印象是老人谈吐儒雅,精神健旺,近视镜后的目光充满了睿智。尤其是他的记忆力极强,谈到一些宣讲稿的内容,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叙述原文精确到出处、篇目,甚至精确到第几页、第几行,根本不像77岁的老人。有几个细节值得与读者分享一下。谈到他最崇拜的人吴运铎,老人脸上现出幸福的笑容,风趣地表述当年的行为:“用现在流行的话说,那就是‘追星’!”探询老人坚持不计报酬宣讲,扶危济困、助弱帮残的具体事宜,老人一笑置之;又探询,老人引用列宁“做事就是为了拿钱,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作答,又引用东汉书法家崔瑗《座右铭》中的“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作答,还以一位喜欢书法的学生家长送他的一幅字“心无尘”补充作答。谈及遗嘱这一涉及生死的大问题时,老人的话语竟那般平和、神态竟那般安详,记者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对什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死观有了真切的感悟。采访这样一位有思想、有品位、知识渊博、人生境界高远的老人,不虚此行。(本刊记者采访、整理)

猜你喜欢

三观笔记本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三观壁画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价值观(二)
笔记本
婚姻里,人品决定底线,三观决定上限
我拥有了愿望笔记本
可爱的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