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矫正教育

2017-04-20党济涛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

党济涛

【摘要】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方向性变化。社区矫正作为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方式,是进一步整合社会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基础工程。社区矫正教育是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方式,如何使社区矫正人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因素是社区矫正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就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区矫正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区矫正教育;和谐

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方向性变化。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区矫正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方式,社区矫正教育也是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方式,是进一步整合社会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基础工程。

一、明确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使社区矫正教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和谐:

1、人自身和谐,即个人身心协调发展,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和各方面能力、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

2、人际关系和谐,即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邻里关系和谐、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体现为人们之间在利益关系平衡基础上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

3、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即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等方面权益关系协调,社会运行有章(包括法律、制度、体制、机制、道德规范等)可循,社会依法依规维护个人权益,公平正义。人们遵守社会法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4、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外部环境和物质资料,并不断地得到改造,成为人化的自然;人尊重自然规律,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之间的协调,维护代际公平,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实现人与环境友好、代际公平。

二、强化社区矫正教育,使社区矫正人员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社区矫正人员的自身和谐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的质量,提升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康复心理,健全人格,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举办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社区矫正人员心理进行了分析和讲解。针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不良心理,社区矫正工作者应树立平等、接纳、诚信的社区矫正理念,对他们的不良心理进行抑制和调控,提高其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培育其对人、对社会的信任和良好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消除反社会意识,使其顺利融入主流社会。

(1)重视情感教育,用真情矫正不良心理倾向

情感教育追求的是以情激情的效用,使社区矫正人员产生接受教育的心理效应,社区矫正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哪怕施以一点点“爱心”都犹如甘霖,就能使社区矫正人员得到感化。因此,我们应从生活、工作、学习等多方面给予关怀,用真情感化,用真心去交流,才能有效缓解其自卑、抑郁、焦虑的心理。如同亲情般的关怀,使矫正对象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激发其满怀信心生活的勇气。

(2)进行心理疏导,防范不良心理滋生

有些社区矫正人员对别人的语言、行为举止特别敏感,对周围人持怀疑不信任态度,易把好意当恶意,无端猜忌他人。对这类社区矫正人员应采取集体心理治疗法。以改善不良人际关系为目标,鼓励他们逐渐习惯在集体中自我表达并评价他人。强调个体在集体中获得经验,达到自我“觉醒”。在调整心理压力、调节精神状态、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多方面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无拘无束的暴露思想和感情,并甘心情愿的接受他人的坦率评论,甚至包括直言不讳的、带浓厚感情色彩的评议和争论。正确对待他人,减少对周围人的戒备和怀疑,提高对他人的信任度,使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更轻松和信任。

(3)重视性格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性格是人们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其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运用心理换位的措施,不揪住他们的过去不放,不翻陈帐,不揭老底,设身处地深刻体会其苦恼,理解他们,无条件地接纳他们,给予尊重宽容,维护其自尊心。运用竞赛激励的措施,使他们的自信自尊感以及自我求成的需要更加强烈。运用角色摸拟的措施,使他们在角色摸拟中,增强角色体验,以增强社会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达到教育矫正的目的。

2、积极倡导团结互助,实现社区矫正人员人际关系的和谐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

社区矫正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社区矫正人员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1)教育社区矫正人员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一个和要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一定要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而且会更加容易理解别人一些做法。

(2)培养社区矫正人员热情主动、微笑待人

经常和别人打招呼,经常和别人保持联系有利于和别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见到别人多一份微笑,不但有利于你的健康,而且会使别人感受到你的热情。

(3)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学会宽容待人

一个人要想在生活中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一定要学会宽容别人,一定要学会忍让。一个拥有宽广胸怀的人才能更加容易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社区矫正人员中积极提倡团结互助,培育和形成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培育和形成新型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促进社会安定与和谐。

3、强化遵纪守法意识,实现社区矫正人员与社会的和谐

通过教育,让社区矫正人员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纪守法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保持社会和谐安宁的重要条件。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人人守法纪,凡事依法纪,则社会安宁,经济发展。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需要大家共同去建设。而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社区矫正人员只有遵纪守法,才能与社会和谐,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份子。

4、爱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确立人與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当代文明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牢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教育社区矫正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环境,积极参与美化、净化环境的活动,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种生命,给水以家园,给万物生灵以家园,人类才会有自己的家园;给水以活路,给万物生灵以活路,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论述[J]. 党建, 2005(3-4).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和谐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