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楷书书法教学刍议

2017-04-20孙鹏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楷书书法高校

【摘要】在高校书法教学中,楷书可谓是重点之一。书法按字体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其中楷书的受众群体又是最多的,这与中国人生来接触的正楷字有很大的关系。随着书法教育在全国文化发展中地位的提升,写好书法,尤其写好楷书对高校的书法专业学生而言也成为了新时代的使命。本文从楷书技法的合理性和专业性、楷书的选帖、高校楷书技法的重难点分析三个方面对高校楷书书法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楷书;书法;教学

在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运用毛笔进行书写的一门传统艺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影响着海内外,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面也凸显着其重要作用。随着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成为时代的大课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拿起了毛笔,感受中国文化,当然这也在呼吁更多的书法专业人士去传承书法技艺。教育部已把中小学书法教育列入课程,并正式实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实施堪称国民书法教育的有效方案,但至今力度仍有待提高,时代呼吁书法教学能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切实行动。这给高校书法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极好的平台,也进一步对高校书法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写好楷书,应当是每一个高校书法专业大学生的“份内”之事。

一、楷书技法的合理性和专业性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书法专业学生而言,十八岁左右正值学习的黄金阶段。但入学前,往往书法的学习不够系统,多数培训机构以应试为宗旨,使得多数书法生“先入为主”,尤其是在楷书中表现明显。因为楷书临摹或创作几乎成为所有书法高校录取的必考科目。“先入为主”未必是好事,因为高考前的书法学习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学习隐患,尤其是可能出现的社会习气或者不良习惯。那么,“先入为主”的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其一,非专业写法。由于社会培训机构、学校专业教师等条件有限,目的性(即升学)很强,与其说学生在临摹古代碑帖,倒不如说是在学习老师的“二次加工”碑帖。其二,用笔做作。学生为了强调楷书字形的准确,不折手段,如为追求收笔处棱角特征,故意涂抹。其三,对于楷书中魏碑(包括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的误读时有存在。这在用笔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因为魏碑笔画的起收笔处往往异于唐楷的书写方法。

如何从“先入为主”的阴影中走出来需要时间的磨合,这也能侧面衡量学书者能否从事书法学习和研究的标尺。据现在高校书法专业教育成果来看,这些都是能够解决的问题,并且学生也基本能在四年的大学书法专业学习中修得正果,成为合格的书法专业毕业生。在高校楷书学习阶段,对于唐楷、小楷、魏碑等多有涉及,楷书书写的一般原则、基本规范楷书、临摹和创作的含义、文字内容、行气布白、线条的综合对比、章法的变化与形式、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等都是楷书书写中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给学生讲授的。学生在高校书法教育阶段往往对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技法都有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对楷书的发展也会有清晰的认识,也会从技法训练中找到楷书书写的合理方法。

二、楷书的选帖问题

有关楷书的选帖问题,往往书法专业高校能更加合理,更接近学生的学书过程。西安美术学院的贺文荣先生曾在首届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上提及“学序”一词,并阐述了《论书法的“学序”问题——不同书法史观指导下的系统化书法修习》一文,文章中对于书法教学与修习、选何帖、写何体、如何衔接、如何训练等问题提供了大量可考资料,对高校书法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并呼吁高校书法教学应当是一种较为理性的传授态度,重视书法学序中的理论指导。文中所涉及的明清著作中也有详尽的论述,如丰坊的《童学书程》,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学叙第二十二》等。

针对大学生的书法教学,选帖是否合理势必影响着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一旦选帖成功,必然事半功倍。虽然多数人以为学好书法就是苦练多写,但没有正确、系统的学书方法,写字仅靠多写,要成功并非易事。所以进入高校的书法专业学习,也就是寻找到学习书法的方法。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加之勤奋,学好书法也不是太难。

有关楷书的选帖,笔者更多地倾向“帖学”方法,即从帖入碑。如学生在楷书选帖上,可选择《智永楷书千字文》,智永受到王羲之书风嫡传,用笔圆润爽利,清秀妍美,宋代大书家米芾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由于其楷书接近行楷,所以对学习赵孟頫楷书,甚至行书,有很好的承接作用。且用行书的用笔去写楷书往往更能使楷书写的灵活生动。其实楷书的选帖范围比较广泛,但选择楷书碑帖尽量去选择隋代或唐初作品,因为风格较“颜柳”更加平稳,楷法稳健,且较为自然,如初唐四家——“欧虞褚薛”。众所周知,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到中晚唐时的“颜柳”已经把楷法演绎到了极致,甚至出现了“华饰”现象。过分地强调楷法势必影响到书写的连贯性、自然性,所以书写楷书当借鉴行书法,像褚遂良的楷书在用笔方面就有行书笔触的存在,有笔断意连及“空中起笔”的动作。

三、高校楷书技法的重难点分析

楷书,虽然受众群体很多,但是能真正能掌握楷书技法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当今书坛,以楷书成名的书家并不多见。现从笔法上、章法上、墨法上对楷书技法的重点进行分析。

1、笔法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有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氏把“笔法至上”放到了书法最为关键的位置,可谓振聋发聩。如何掌握一门书体的笔法特征,也就成了学书者的关键。作为高校的书法专业学生,仅仅学会一种楷书书体,往往不是目的,其教学目标应是学会几种楷書的临摹与创作,然后能掌握一两种书体的楷书创作。这对于书法专业大学生来说,略有难度。尤其在唐代对于楷书笔法的要求进入了鼎峰状态,如欧阳询的《三十六法》、虞世南的《笔髓论·释真》、李世民的《笔法诀》等等。

以唐楷“褚体”为例,《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的代表作,也是书学者临摹最多的。刘熙载在其《艺概·书概》中还认为其书法出于分隶,也是有指导性意义,在《雁塔圣教序》中有很多带有隶意的点画,确是从隶书而来。当然也兼有行书的用笔,古人云:“楷法欲如快马人阵。”《雁塔圣教序》中诸多连带用笔、笔断意连、空中起笔(即无起笔动作)的出现就是例证。所以写好褚字确实不易,其用笔的丰富性和节奏感使得其成为楷书练习中的难点之一;反之,写好褚字对写好其他书体,甚至字体都有很大的好处。因为《雁塔圣教序》是刻碑,初学难免会有误读,所以可选择传为褚遂良的作品《倪宽赞》和《阴符经》作为参考版本,进行过度临摹。

如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横画的起收笔的变化丰富,起笔多以方为主,尤其对于起笔方切角度的运用娴熟而自然,这是书学者在学褚字时要加强注意的,也是写好褚字的难点之一。写横画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注意横画的线型,在褚字中多“S”(横向)形的线条结构,有些表现突出,有些表现含蓄。对于其中纤细的笔画不能写的太弱,细画也要有筋骨,不仅是横画,在点画、竖画、撇画、捺画、折笔等也多有出现。

2、章法

书法中的章法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小到一个字中点画的位置关系,大到整体布局,甚至形式上的构思。孙过庭《书谱》中有:“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此语旨在说明组成书法作品的每一个汉字及组成汉字的每一点画对整体章法的把握有着很大影响。楷书作为点画相对并不连属的书法字体,有着其章法的特殊性。纵观历代名家楷书作品,其章法构成样式多属有行有列(也有有行无列的,如一些小楷作品)。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楷书章法时,会发现每一行和每一列字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且每一行中的字形大小变化相对微小。由此可见楷书的书写,虽没有经过精密计算画线设格的程序,但也是书写能手大体估量书写面积后在相对严谨的情绪状态促使下完成书写的。也正是这种情绪状态,才使得楷书书写较多地保留了正体书写稳定和统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章法,并能写好楷书作品?针对初学者,画界格或叠界格无疑是简单而快捷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写好楷书来说,相当“实惠”。楷书书写不仅是字与字的简单排列,也是需要彰显气息和神采,所以在书写楷书的同时也要根据汉字本身的组字规律和结构变化进行大小、疏密、长短、奇正等安排,使得整个书法作品在遵循楷法的基础上,能更加自然地书写和表现。通过楷书教学,笔者发现在楷书创作、甚至临摹阶段,学书者把楷书写成“方块体”(即楷书的字形方整,基本上为方块,不懂得字形变化)不在少数。这类学书者往往观察不够仔细,且过于“遵守”楷法,以致主笔发挥不明显,进而造成字形整齐划一,呆板无神。

3、用墨及材料

在楷书中,用墨的表现不太明显。但在大字楷书,如摩崖、魏碑造像等,往往需要墨色变化对整体的作品进行气息和章法上的调整,并要做到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材料的选择是书写楷书前期准备的必要环节之一。孙过庭《书谱》中说:“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孙过庭的“五乖五合”论,被后代人引用借鉴颇多,其中对书法创作的客观条件(相对的,也包含人自身的)有精炼表述。纸张对于写好楷书关系是最为直接的,所谓“纸墨相发”是对材料工具的衡量标准,当纸张和用墨精良时,才有可能写好楷书;反之,则功亏一篑。比如写“欧体”,往往需要的纸张是偏熟的,如水纹宣;纯生宣往往无法使点画做到清晰可见,更无从谈及笔触、用笔等。再如书写小楷,纸张更需要精良,泥金纸、绢类往往是不错的选择。

四、小结

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国学普及范围渐渐扩大,中小学书法课程逐步走进校园,我们越来越有必要写好楷书。对于高校的书法专业大学生来说,写好楷书并能进行书法教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发展迅速,新媒体、数字化不断充噬着传统文化发展,书写楷书也能让人们在“快餐”文化中不断警醒自己,让人们更加扎实地去弘扬、传播和研究中国文化。黄惇先生在《中国教育报》中发表的《当中国书法遭遇计算机》一文发人深省,旨在唤醒中国人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借此文也希望更多的书学者能系统地学写书法,并能影响周围的人,营造良好的书法氛围,让中国的本土传统经典文化经久不衰、薪火相传下去!

【参考文献】

[1] 丛文俊.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2] 黄 惇, 等. 中国书法史[M]. 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1.

[3]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4] 黄 惇, 李 彤. 书法[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5] 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作者简介】

孙鹏(1989—),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楷书书法高校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诗书画苑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楷书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