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培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2017-04-20俞菁董秋瑾

教师·中 2017年3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国培计划教师培训

俞菁+董秋瑾

摘 要:培训院校在教师培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中,从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组织—制度类教育环境与文化—心理类教育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目前还处于探索的初期,仍然存在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程度较低,对隐性课程开发力度不够、对隐性课程利用率有待提高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关键词:教师培训;隐性课程;“国培计划”

随着“国培计划”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后培训项目的实施方式也有了显著的改变。然而,在改革过程中,教师培训隐性课程的作用相对于显性课程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

一、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显性课程通常是指学校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隐性课程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全貌——实际课程。[1]隐性课程作为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与显性课程一起构成了教师培训课程体系。隐性课程所负载的信息包含有三种不同层次的教育环境的信息。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教育环境分别是: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组织—制度类教育环境与文化—心理类教育环境。物质—空间类的隐性课程负载着以学校建筑、校园规划、班级设置等为主的物质与空间环境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趣、情感;组织—制度类的隐性课程,负载着以学校组织方式、课程分配、学校评价、校纪班规等为主的组织与制度环境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與行为规范;文化—心理类隐性课程负载着以社会期望(包括教师期望、家庭期望)、师生交流、教育语言、心理环境等为主的文化与心理环境的信息,深刻长久地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信仰信念与态度风格。[2]

隐性课程广泛存在于与教师培训相关的方方面面,它主要通过暗示、感染等间接方式影响学员,并且对其心理层面产生影响。黄晓颖认为,隐性课程的积极功能主要体现在导向功能,扩充、强化、互补显性课程功能和培植兴趣功能等方面,并指出由于隐性课程影响的复杂性,它既有积极功能,也有消极功能。[3]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隐性课程对教师培训的意义不容忽视。优质的隐性课程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有针对性的开发与利用隐性课程,通过与显性课程的互补和优化,将学习主体、外部因素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创设“三大教育环境”,实施综合教育,是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一条路径。

二、教师培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自2010年始,新疆地区“国培计划”项目已实施五年,对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笔者主要从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组织—制度类教育环境与文化—心理类教育环境三方面进行描述。

1.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

校园环境、住宿环境和教室布置作为物质—空间类要素,作为长期稳定存在的隐性环境要素,对学员的培训过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新疆地区“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在提升物质—空间类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物理空间类隐性课程的信息承载功能。培训院校为参训班级安排固定的教室,悬挂装饰画,制作门标及横幅,并将学员创作的愿景或规划、学员行动学习成果固定在教室的墙上,为的是营造一种稳定温馨的学习氛围。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与变革也对教师培训的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形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微课、慕课以手机终端为载体的社交软件辅助着教师培训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教师指导学员制作微课,管理人员使用手机软件发布各类通知信息,并传送报道培训的实时动态。培训院校建立网络研修社区,进行线上交流、研讨和学习,建立学员培训电子档案,持续关注学员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和个人成长变化。现代教育技术下的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动态影像推动了教师培训工作团队不断挖掘隐性课程的新载体、新形式,从而设计动态的规划。

2.组织—制度类教育环境

教师培训的组织—制度类隐性课程,主要指以制度安排的形式存在于教育情境中的隐性信息,包括管理制度和活动组织等。课程设置、时间安排、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等以制度的形式存在于教学情景中。

教师培训中,教学与管理理念的更新以组织—制度的形式体现并落实。一是根据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培训的特点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置中,设置基于“参与式培训方式”、基于实践的课程。二是根据培训项目的要求,兼顾学段与学科特色,组织开展微课比赛、讲课比赛、优秀课例展示、优秀培训方案评比、演讲大赛、儿童舞蹈创编大赛、幼儿园玩教具制作比赛等“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总结有益经验,凝练优秀培训成果,提高培训成效,搭建学员之间互助交流的平台,丰富学员的培训文化生活。三是在坚持刚性原则的基础上,实施柔化的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班主任在管理学员的同时积极为学员提供服务。四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展课上互动与课下的交流与研修,建立网络研修社区,丰富课上课下活动。

3.文化—心理类教育环境

心理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人际关系又大致包括教师与学员的人际关系、管理人员与学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影响学员情感的重要因素。授课教师与学员在课堂上的互动程度、教师对学员的帮助意愿和教师的交际能力是教师与学员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对待学员的态度以及为学员提供的服务构成了管理人员与学员的人际关系。学员之间的课堂与课后交流、班级的归属感和合作竞争意识又是构成学员之间关系的三个重要方面。

为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搭建交流平台,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是积极组织各班级开展团队文化建设及素质拓展训练,搭建起学科专家、班主任与学员交流沟通的平台,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促进班级的凝聚力。二是对各班级的学员分小组进行管理,并鼓励学员在课余时间进行经验的交流分享;同时学校项目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搭建小组、班级、项目的学员之间的交流平台。三是开展人文关怀,在学员生日时,学科专家、班主任及其他学员一起在生日当天为学员送祝福。四是鼓励学员在微信群、QQ群、课前半小时展示个人研修成果、交流分享学科教学和管理经验,讨论确认小组学习目标,为同伴间的交流和学习创设环境。此外,在培训时,为学员发放文化衫,可以让学员尽快地融入学校中、培训中。

三、教师培训隐性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反思

目前,对教师培训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尚处于摸索阶段,在发挥隐性课程的培训功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视程度较低

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对隐性课程了解的深入,隐性课程的开发已经逐渐进入教师培训管理者们的视野,但是这种理解还是极具模糊性的,还没能真正地进入大规模创建的阶段,只是在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组织—制度类教育环境与文化—心理类教育环境三个层面进行了初步的开发和利用。管理人员和教师在开展培训工作时,都会有意或无意地给自己的行为添加隐性课程的元素,但是缺乏系统性的联系,缺乏从整体上对隐性课程开发的规划,缺少长期进行隐性课程开发和利用的制度性设定。

2.对隐性课程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隐性课程在以下两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掘:一是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中,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动态支持上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挖掘。现代教育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其动态调整的基础上,隐性课程的开发也是持续的、动态的。二是深度挖掘文化—心理类教育环境,尤其是学员互动层面的隐性课程有待进一步挖掘。学员作为成人,有其特定成长环境的丰富的经验积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与教师的关系”[4]。学员作为价值观、人生观比较成熟的个体,使得学员之间的影响变得非常普遍和有价值。学员群体内在的各种形式规范,是他们选择与教师进行互动的方式和规范的潜在依据,“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的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也是调整、引导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5]。开发利用互动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在立足于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充分抓住学员之间的互动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效的。

3.对隐性课程利用率有待提高

隐性课程资源多种多样、非常丰富,在空间分布上也无处不在。对隐性课程的利用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和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一部分隐性课程,所以也就谈不到利用的问题。二是面对多种多样的隐性课程,在开发实践中,教师和管理者缺乏对这些资源的甄别。因此,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择优筛选,开发具有价值的隐性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教师和管理者根据培训目标,甄选出适宜的隐性课程,但是使用时没能有效利用。

综上所述,对于教师培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三个方面,培训院校和机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为提升教师培训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但是,由于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还需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10.

[2]陈 满,帅 斌.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探微——隐性课程建设相关理论系列研究之一[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46.

[3]黄晓颖.对外汉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J].汉语学习,2011(1): 82.

[4]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34-36.

[5]冯惠敏,黄明东,甘 雯.隐性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4(1):16-18.

俞 菁(1989—),女,新疆烏鲁木齐人,助教,文学硕士,新疆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汉语教学。

董秋瑾(198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讲师,文学硕士,新疆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汉语教学。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国培计划教师培训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国培计划”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2015“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效果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