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的逻辑起点看西部农村小学的教育管理

2017-04-20王存军

教师·中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本理念管理模式小学教育

摘 要:小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教育,其逻辑起点应该是全面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小学教育的这一逻辑起点正迷失于“分数”和“考试”当中而逐渐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出现偏差。西部农村小学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以人为本,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从全面营造教育教学文化氛围入手,尝试构建人本教育管理模式,不失为提高西部农村小学管理效能、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人本理念;西部农村小学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逻辑起点

从范畴来看,逻辑起点是表征一个系统逻辑结构中的起始的一种思维抽象。这种思维抽象之所以为逻辑起点的先决条件有三:第一,该思维抽象在整个逻辑结构系统中是最后的、最简单且能够体现系统本质的抽象;第二,该思维抽象含有整个逻辑结构系统的全部信息量;第三,系统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不悖于其现实的历史起点的,甚至与之是完全相吻合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小学教育早已形成一个完整、相对独立的系统。依据以上逻辑起点的观点,小学教育必然会有其逻辑起点,应该是全面发展。这一点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小学教育的发展规划就能够得到印证。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就已扛起了小学教育第一面全面发展的大旗。1949年9月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提出了“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努力发展自然科学……普及科学知识”和“提倡国民体育”等有关文化教育的规定;在1951年3月21日的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闭幕会上,时任教育部长的马叙伦同志提出了“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的全面发展原则;周恩来同志在1954年2月21日的政务会议上指出:“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毛泽东同志1957年2月27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培养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58年颁发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该指示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方针被正式规定为我国的教育目的。至此,我国正式确定了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可见,将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小学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其现实的历史起点是完全吻合的。

全面发展体现着小学教育的本质。因为,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而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外,小学教育体系的全部信息量均包含了全面发展。而且,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证明:按照时代要求,我国的现代小学教育是从培养学生出发的,并始终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目标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新时期西部农村小学教育逻辑起点的迷失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新时期西部农村小学教育逻辑起点的迷失

虽然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确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逻辑起点,但其发展至今,在实践层面上已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现象。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小学教育与其现实的历史起点就出现了偏差,日渐迷失于分数和考试中。特别是在西部农村小学,分数和考试早已异化了教育的逻辑起点——教师以考试为法宝,学生以分数为命根;应试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考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主流。具体表现为:

(1)时代背景直接催化了西部农村小学教育逻辑起点的迷失。确切来说,西部农村小学教育逻辑起点的迷失是从改革开放的初期开始的。改革初期,我国百废待兴,教育和科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当时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给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紧迫感,教育的工具价值——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认定和弘扬。在此背景下,教育的本体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却慢慢被忽视。当时的西部,小学教育起家于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在教育工具价值的驱使下,其教育结构逐渐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形状,学生则狂热地追求高分与升学,他们付出的代价往往是牺牲自身的全面发展。

(2)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深化了西部农村小学教育逻辑起点的迷失。漫漫封建社会历程中,“官本位”“学而优则仕”等思想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思想。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学习的导向是“考场考什么,学子学什么”,考试几乎完全是教育的目的。虽然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但其对考试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迷信与崇拜考试的思想已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甚至凝聚成了难以化解的民族心理。这种文化传统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泛起,深化了西部农村小学教育逻辑起点的迷失。

2.教育逻辑起点的迷失,对现阶段我国西部农村小学的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

(1)不利于教管人员以及学生个性的培养。应试教育要求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以所用的教材为核心,严格按照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不能有一丝的偏离,否则,就会引来批评和责难。这种管理模式下的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

(2)不利于教管人员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扩招以后,在师资短缺加剧的同时,教学资源也日渐捉襟见肘,教师花费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不足。大学招收数量的增加使得教师以“教书匠”的角色用传统方法教“大众化”的学生。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资队伍,又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教育教学管理队伍;而对学生而言,传统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趋于“大众化”——背负被动的追求高分的“使命”,严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习兴趣也越来越低。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德、智、体全方面发展有其名而无其实,甚或在许多场合仅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而存在。

三、基于人本教育理念的西部農村小学教育管理路径探索

当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也逐渐提倡素质教育。不过,当时的素质教育只是一种理论观点,对于当时的教育没有太大的帮助。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贯彻落实,人们才逐渐关注素质教育问题。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把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一个重要的基础教育政策。从此以后,素质教育模式的理论逐渐得以广泛研究和实践。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从而使素质教育转变为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并逐渐从教学内部向教育的全方位推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素质教育着眼以国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强调并着力于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努力发展教育事业。新时期我国重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促进教育逻辑起点复位,而如何更好地促进西部农村小学教育逻辑起点的复位至今仍在探索当中。基于此,本文着眼于人本教育理念,思考和探讨西部农村小学的教育管理模式。

(一)以人为本管理教师队伍

1.量化管理且有目的地激励教职工

目前,我国西部农村绝大多数小学程度不同地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和评定。这种量化管理措施看似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其科学依据无可挑剔,但在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方面却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为数据多为僵化的数据,往往只注重工作数量,对于表征出的工作好坏则缺少合理的量化,为管理而量化。即容易出现量化管理考核中成绩不好的教师工作不一定用心、不见成效的弊端。客观而言,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其教书勉强可以量化,但其育人的质量是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标准进行量化的。所以,笔者认为应从教育的逻辑起点出发,以情感为基础、以民主为核心制定合情合理、有情有义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并且在制度中配以合理的激励因素,以可操作性强的、人性化的量化管理制度来管理教职工,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主动遵守管理制度,从遵守制度方面促进教职工的全面发展。

2.鼓励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

鼓励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是以人为本内涵中的应有之义。教职工既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直接对象,如果以人为本管理好学校的教职工,整个学校管理工作就已解决好了重要的一部分;教职工又是学校管理重要的参与者,如果教职工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主体性,那么学校的每一项工作的落实就会变得比较顺利。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来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笔者认为,针对西部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强化教职工的自我管理意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以学校主人和管理者的身份共同管理学校,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为学校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工作。

3.提高教师素质

提升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基本保障,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整体教育管理的强有力动力。西部农村的小学教育比较落后,其师资队伍的素质与中东部至今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西部农村小学教育,当务之急在于大力提升教师的素质。笔者认为,应增强西部农村的教育后劲,提高其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在于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战略。即创造一切机会让教师走出去,使其不断开阔视野,丰富感性认识,同时把外界的先进信息引进来。这一战略既能够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又为学校的全面发展引进了大量的先进信息,获得的回报也非常可观。

(二)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人文教育文化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文化管理应将管理作为一个文化过程,用人文的方式和机制进行管理。对于西部农村小学而言,学校管理者要放手、放权于教师,让他们对教学的思路、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创新性的大胆探索。这一过程有利于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活动进行反思和判断。管理者则应以教师取得的教育效果为出发点,不以工作好坏论功绩,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以便教师能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想说、能说、有机会说。同时,管理者还应大力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新的工作方式及新的情感态度,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要轻易否定教师的想法。否则学校难以形成全体教职工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和责任担当。而对西部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在教育工作中还应做到宽以待生、宽以区别生之差别,特别要珍惜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以及他们创造的宝贵知识财富。与此同时,学校、教师还要带动家长重视这种人本思想,并积极将这种思想向全社会推广,在全社会营造出人文教育的文化氛围。

(三)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西部农村小学与全国其他小学一样,学生的“三观”及认知水平和能力均未定型,各方面还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发展潜能较大、可塑性较强,正处在全面培养个性的人生关键阶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满足学生特定的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态度,丰富他们的思想感情,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尊严,使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而言,教育管理者要全面认识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不论课堂内外,都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特点,尤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来促进其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个性的重心在于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如培养其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品格,养成爱国爱家的美德,以及崇尚传统美德的风尚等;在于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社会个体,发现并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身上所独有的天分,并使其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从而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以此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个性或深化其良好的个性。

四、结语

总之,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异化了西部農村小学教育的逻辑起点,使其在日渐加强的素质教育浪潮中逐渐迷失,并与教育的现实历史起点之间出现一定的偏差。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本教育能够有效地纠正这种偏差,达到重申并规正教育逻辑起点的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人本教育理念要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人本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并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此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办学水平。这是我国当前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新要求。在这种要求下,着眼人的全面发展,探索和思考适合西部农村小学发展的教育管理也正当时!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8—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吴俊功,任春梅.新形势下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12).

[4]董明善.人本管理模式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文教资料,2012(5).

[5]杨晓梅.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才智,2013(31).

王存军(1972—),男,甘肃庆阳人,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作者单位:甘肃省镇原县新城乡郭沟圈小学)

猜你喜欢

人本理念管理模式小学教育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