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体验探微

2017-04-20危瑛

教师·中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情感体验

危瑛

摘 要:民族声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情感则是民族声乐表演的灵魂。在民族声乐创作和表演中,情感体验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首先分析了情感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然后就民族声乐演唱中情感体验的运用和表达技巧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能有助于人们对民族声乐情感体验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心理;情感体验

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只有深入了解声乐作品的情感色彩及情感体验的作用,采用合适的方法来演绎作品情感,才能将作品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才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一、民族声乐演唱中情感体验的价值和作用

1.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声乐作品的表现力指创作者在作品情感展开和表达方面的张力和表达能力,也指演唱时演唱者将作品情感传递给听众的能力。民族声乐是继承传统说唱艺术精华,借鉴欧美歌唱理论和方法形成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了民歌、传统戏曲的创作原理,形成了完整的声乐教学理论和声乐创作理论。在创作方面,民族传统声乐强调情景交融、内外统一,而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要求,则需要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可以说,演唱者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是影响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演唱者只有准确了解、把握作品的情感、风格和内容,然后根据自身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表演,才能完美演绎民族声乐作品的内涵,使听众对民族声乐作品的形象、风格及情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准确演绎声乐作品的风格

民族民间乐是培育民族声乐的土壤,我国传统民间音乐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其后,唐大曲、元曲代表了民族声乐的创作高峰。传统民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从民歌、山歌、劳动号子等各种歌唱艺术形式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民族声乐作为传统声乐之树上结出的果实,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风格特点。如西南地区的民族声乐作品大都节奏性强,音色细腻柔美,江南地区的民族声乐则音调婉转、音色秀丽。

声乐艺术起始于发声,终止于抒情。声乐表演其实是演唱者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一个过程,声乐作品能否打动人,与作品的内容和背景有关,也与演唱者的技巧、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演唱者只有立足于深刻的情感体验,对作品有较好的心理把握能力,才能准确抓住民族声乐作品的情感特色、音乐特点,了解其地域性、民族性,才能准确表达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营造完美的声乐效果。

3.彰显民族审美情趣的差异性

人是声乐审美的主体,个体的审美意识又根植于社会,以历史、社会、民族审美心理为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其文化心理和文化特点又有所不同。如一个民族的审美气质、性格和偏好,会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艺术和社会风尚、宗教生活体现出来,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该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审美情趣差异。

我国许多民族声乐艺术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点和审美情趣,如蒙古长调高亢嘹亮、曲调悠长,从中可以感受到蒙古族民众果敢豪放的性格;维吾尔族民歌色彩神秘、充满朝气。正是因为各民族审美情趣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人们才能借助某种特定的表现方式或类型模式,去辨认和理解不同民族的声乐作品。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这种带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也要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利于声乐作品更好地被听众理解与接受,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情感深刻体验、准确表达的基础上。

二、声乐演唱中运用情感体验的技巧和建议

1.咬准字词,准确发音

中国民族声乐最讲究咬字与发音,咬字与发音可谓是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出发点。声乐表演最忌咬字不准、吐字不清。因为语言和文字是歌唱艺术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它就是借助发声来表达情感的。如今,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民众的文化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对声乐演唱者的演唱心理素质、演唱能力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声乐演唱表演中,演唱者只有不断提高演唱技巧,科学发声,才能演绎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彰显民族声乐作品的美学思维和风格,用真诚的情感打动听众。这也要求演唱者在声乐演唱前熟悉曲谱,熟读歌词,弄清、了解词曲作者通过歌词曲调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演唱时,一方面注意字词的清晰度,另一方面注意情感的关联性,争取凭借准确的自身心理情感所悟和高超的演绎技巧将作品情感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时,演唱者首先要认真读谱,深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音乐风格,然后内心准确把握作品的情绪、风格特征,最后才能在演唱时做到咬字清晰、声情并茂,充分表达作者强烈的真挚情感。

2.在演唱中投入真实的情感

歌唱中的情感体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歌唱者在对声乐作品二次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冲动,其中包含有演唱者对作品的个人理解和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是感性的,也可以是理性的。但是,严格来说,艺术的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它需要演唱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开动头脑,对表象事物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发自内心地加入自己的情感,并且要确保这种情感是真实的,是由作品而引发的,是处于理性控制之下的,这样才能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如在歌唱选秀节目中,有一些选手在演唱风格悲伤的作品时,时常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泪流满面,以至于无法正常演唱。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歌唱明显违背了声乐表演的本意,不值得提倡。演唱者只有深入品味、了解声乐作品的情感,将情感体验经过积累、沉淀上升到理性层次,然后尊重艺术表演的“适度”原则,以理性表达为基础,合理释放演唱情感,注意声乐作品情感和演唱情感的协调、统一,以牢牢控制声乐表演的控制权,使声乐表演艺术更加生动、完美、富有感染力,直至将观众带入声乐作品所致力营造的意境之中。

3.要求学会合理进行情感加工和想象

声乐演唱是一门视唱艺术,声乐作品的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或饱满或张扬或隐蔽,它们在表演时对演唱者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代表,中国民族声乐中有许多情感含蓄的作品,也有许多未经雕琢的原生态作品,这些作品虽然看起来形式粗糙,但是它们却是我国声乐艺术的本源。演唱者在演绎这些作品时,不仅要秉承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还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原生态音乐,借鉴原声唱法和演唱技巧来演唱,如借助口腔、头腔和胸腔共鸣这种民族声乐演唱方式,使声音显得更加清脆明亮;还要学会适当调整个人情感,提高演唱心理素质,使个人情感与作品情感相符合。在此基础上,根据歌曲色彩、意境及个人情感体验,以合理想象为先导,对作品形象、情感、诉求进行合理想象,然后通过合理支配个人发声、呼吸等技巧,营造与作品所描述的意境相同的感觉。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共同审美追求的产物,情感是民族声乐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情感来谈民族声乐作品的韵味美,脱离情感体验去演唱民族声乐作品,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演唱者的内心深处要时刻立足于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作品的把握,找准作品情感与个人情感、技巧的契合点,运用情感体验技巧来进行作品表演,才能更好地演繹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周发猛.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体验[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许静哲.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体验[J].黄河之声,2016(8):105.

危 瑛(1979—),女,壮族,广西武鸣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演唱与教学研究 。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情感体验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