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上去很美的海上回收

2017-04-19武瑾媛

航空知识 2016年6期
关键词:驳船猎鹰降落伞

武瑾媛

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4时52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在大西洋上利用驳船回收“猎鹰”9号一级火箭,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海上实现火箭回收。有人称此举是人类的又一小步,类比为新时代的月球行走。

确实,从视频上看到细長的“猎鹰”9号一级火箭优雅如天仙般垂直降落在蓝色大海中自动驳船上,会有那么一瞬误以为是科幻电影。全世界的关注者都投以赞赏的目光,甚至有人预言“人类进入太空的成本将降低几个数量级,廉价太空时代已经越来越近了。”即使此前也有一些专业人士的声音表达过,回收并不意味着低成本。

从数字上看起来确实有诱惑力。SpaceX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格温·肖特维尔曾表示:一级火箭燃料费用不到100万美元,其回收后整修开支约300万美元,那么回收后再发射的费用可降至4000万美元。如今“猎鹰9号”的发射成本为6120万美元。单纯从这两个数字的对比,确实可以简单得到成本下降30%的漂亮数据。但即使是肖特维尔本人也承认:目前精确确定复用火箭会降低多少费用还为时过早。

没有实践,大家都不确定回收火箭再发射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有积极乐观的,就有相对严谨务实的看法。为此,我们专访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可回收火箭团队负责人申麟,“SpaceX可回收火箭发射计划还面临多重困难,回收火箭箭体结构、发动机需要检测、维护,部分零部件可能需要更换,其监测、维修标准的制定等都要考虑在内。”“猎鹰”9号是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它的零部件,包括发动机等并非按照重复使用来设计。

火箭是一个系统工程,将现有成熟系统变更为可回收再发射新系统,需要从设计环节开始进行改造,其中成本并不简单体现在某一次发射的报价上。即使发射直接成本降下来,但相对更加贵重的有效载荷的保险费用一定会升上去。况且,是否会为了节省成本选择回收火箭发射自己的卫星,各家看法不同。NASA就不允许SpaceX用回收火箭发自家载荷。

当然,在SpaceX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推广下,火箭回收已经成为目前航天业内外最炙手可热的关注点,多项首次荣誉加身。大家可能遗忘了上世纪90年代,现已并入波音的麦道公司就对其研制的“单级入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试验机——DC-X进行了火箭垂直起降测试。火箭回收,不仅有以上两家,以及去年年末蓝色起源公司实现了的垂直降落这一种方式,还包括降落伞式和给火箭安装“翅膀”的方式必须要提到的是,2011年起,我国即开始可回收火箭项目研发,降落伞和垂直降落方式我国都在做尝试。

也许有人会将降落伞回收简单等同于回收返回式卫星时的技术,认为没有啥难度,至少没有海上回收视频中那样炫酷。还真未必哟,先不说降伞回收卫星同回收火箭的难度无法比拟,单说SpaceX选择海上回收其实实属无奈。如果火箭发射后回原场,则意味着需要携带更多可用于多次调轨调姿的燃料,这必将损失其运载能力。根据申麟团队的仿真,SpaceX选择地面原场回收,不同轨道任务时火箭可能损失30%~70%的有效运载能力。在符合现有技术条件下,寻求一条符合自身技术体系的回收之路,才是本质上的低成本。我国“长征”系列火箭有着自己成熟的研制、发射系统,在此基础上的降落伞回收目前来看可能是有效地低成本之路。

虽然我将此次海上回收成功加了一个定语“看上去”,但也确实很美。SpaceX用“I still love you”迎接第5次回收,这份乐观创新的澎湃激情是现今我们所需要的。登月远去几十年后,一家带着硅谷基因的年轻公司重燃了这份激情,我们要学习,更要坚持自己。向探索路上的所有艰难前行者致敬。

猜你喜欢

驳船猎鹰降落伞
驳船谣
降落伞
“猎鹰”9再创历史一级火箭海上着陆回收成功
“猎鹰”9号的复用技术与展望
“猎鹰”9号带来的启示
无人机你别牛,猎鹰来了
2000t驳船改造为起重船吊重试验驳船方案论证
谁为你折叠降落伞
海洋工程安装驳船设计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