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拓创新 强化服务 打造呼兰经济社会发展全新局面

2017-04-18于传勇

活力 2016年22期
关键词:建设

于传勇

过去五年,是呼兰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呼兰区党政班子带领全区人民,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理念,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区域经济社会进入振兴发展的新阶段。

一、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区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中高速增长的合理区间,预计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8亿元,年均增长7.9%,人均GDP达到8200美元;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攀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1亿元,是2011年的2.5倍;工业对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7.5亿元,是2011年的1.6倍,增速全市第一;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7.7亿元,是2011年的2.1倍,增速全市第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36.1亿元,是2011年的1.5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7.3亿元,是过去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2.7%。主要经济指标综合排名跃升至全市中上游,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振兴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二、不断培育、提升、壮大产业集群,转型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累计开工建设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406个,建成投产360个,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装备制造及地理信息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发展。2016年,以产业项目建设为主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突破5亿元,财政收入结构更趋合理,有效弥补了房地产萎靡不振带来的经济下行和财政减收压力,更坚定了我们进一步抓产业上项目的信心。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以杉杉商业综合体、义乌小商品城、林达外语城、恒泰云商产业城为代表的一批投资体量大、强度高的新业态项目集中落地,为调结构转方式积蓄了新动能。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实现20.4亿斤,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1%,五年提升10个百分点。

三、着力打造、夯实、优化城乡统筹发展平台,宜居宜业环境持续改善

新改扩建呼兰河大桥、朱家立交桥等25项重大路桥项目,城市骨架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扩展12平方公里,新老城区加快融合发展,沿松花江生态长廊形象初显,“跨河北扩、沿江东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力融入哈尔滨大都市圈,实施阳明滩大桥北部联络线工程、地铁2号线江北大学城站工程,完成哈肇路义乌段拓宽疏解工程,哈铁北站正式运行。完成新水源厂、新热源厂、污水处理厂扩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015套,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四、强化富民、惠民、安民政策落实,群众福祉不断增进

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520元和15300元,分别是2011年的2倍和1.6倍,年均分别增长14.5%和9.5%。拓展就业创业渠道,累计新增就业229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农民转移就业总量突破15万人,三分之二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新改扩建学校22所、幼儿园16所,呼兰一中、哈尔滨顺迈学校办学影响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逐步改善。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黑龙江海员医院利民分院、嘉润医院新院区落成投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6600元和3500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到1965.71元。精准扶贫首战告捷,420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全区新改扩建社会养老机构9家,新增床位1419张。平安呼兰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天网”工程建设水平全市领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五年全市先进。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五、坚持传承、恢复、繁荣文化事业,城市魅力精彩绽放

珍视和传承历史文脉,“文化名城”建设成就斐然。建设萧红纪念馆、历史文化公园,实施文庙、城隍庙和龙王庙修缮工程,举办文庙祭孔大典,进一步挖掘呼兰人文底蕴。有场地的行政村健身器材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系列湿地旅游文化节,组织开展大秧歌汇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群众业余生活更加丰富。推动文体生态和大健康理念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加快集聚,建设呼兰河口湿地公园、大顶子山温泉度假村、波塞冬海洋王国等一批大型旅游项目,成功运营F1摩托艇世锦赛、国际标准舞大赛等重大国际赛事,开启了呼兰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新篇章,被评为“中国生态魅力区”,入选“互联网+全域旅游最美中国榜”,五年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15亿元,年均增长56.1%。

六、持续抓产业上项目,不断增强应常态稳增长的产业支撑

坚持把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作为调结构、转动能、促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推动产业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一是突出规划引领。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明晰利民开发区“一区六园”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结合松花江景观路建设,提前编制沿江旅游规划,为呼兰在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竞争中占得了先机,赢得了主动。编制分区规划、乡镇总规和供排水、供热、燃气等专项规划,解决了广安嘉园、寓花园等一大批项目规划欠账,国基、长禹、永康城、弘基伟业等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二是强化创新驱动。率先提出建设创新创业型城市,坚持招商孵商并重,建设各种孵化器、加速器,双擎蓄积发展动能。腾挪15000平方米“双创”基地,支持哈以孵化器等科技孵化器入驻。生物医药研发中心投入使用,杨宝峰院士领衔的8个科研团队近百名博士、硕士入驻院士工作站。攜手哈创投、省医药设计院、哈药集团等研发、孵化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生物医药园区发展跨入高水平研发阶段,成为全省生物医药企业的行业龙头。三是扩大招商引资。全力开展产业大招商,构建了以利民开发区为主体,区直单位齐参与的招商新格局。在企业投资能力减弱、投资意愿下降等不利条件下,强化干部专业招商和领导高位招商,新引进中丹智能供热装备制造、君豪集团参与义乌小商品城业态升级等大项目171项,其中超50亿元项目9个,引进项目总数和投资额度比前五年翻了一番。五年实际使用内资536亿元、外资7.5亿美元,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3.2倍和4倍。

七、持续推动农业转型发展,不断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抢抓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机遇,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生态化水平,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由65%提高到90%,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面积由2.2万亩扩大到5万亩。全面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种植40万亩,是2011年的2.5倍。着力在农业上嫁接旅游产业,打造双井护路农家乐、大用现代农业园等集生产、示范、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20个,休闲农业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转变,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二是着力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制约。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先行先试农村“两权”抵押模式,探索建立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的长效机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848家,规模流转土地面积45万亩,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创造了条件。三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2处,解决了83个村屯的安全饮水问题。新修农村公路247公里,改造危桥67座,农村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通乡通村率达到100%,15个村被评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八、持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积极推进城市建设理念和管理模式创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快全面城市化建设步伐。一是用科学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坚持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形成了“一廊、一带、一中心”、“两城、两园、两水系”为框架的新城区规划体系,完成了利业镇总体规划修编,同步编制了控详规划和水电气热等专项规划。推进老城区规划编制工作,为棚户区改造提供蓝图,编制呼兰河口湿地公园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和城隍庙周边、沿河带状公园等城市设计,进一步舒朗了城市空间。二是用统筹办法推动城市建设。科学布局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新建、改造道路33条,完善西环路、四道街等主干街路建设,有效疏解了车流持续攀升造成的交通压力,城市运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三是用精细化方式管理城市。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主干街路环卫机械化作业实现全覆盖,主城区垃圾密闭运输率达到100%。持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创建环境卫生达标街巷、庭院21个。对违法建筑实行零容忍,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487处、84万平方米。四是用生态标准保护城市。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呼兰河流域整治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全域秸秆禁烧,人工造林3万亩,城区新植树木7.4万株,新增绿地675亩,拆并改造10吨以下燃煤锅炉22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693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九、持续深化改革,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一是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取消了所有区级自设的行政审批和约束事项,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平均压缩50%以上;完成“政區合一”机构改革任务,同步整合优化部门设置,政府工作部门从24个精简到11个,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等问题。企业登记实现“四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商户登记实现“两证整合”,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各类企业增加到6995户。二是积极推进创业创新。挖掘和发挥学院路大学资源优势,成立大学城高校联盟,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有效推进了高校产业化进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全面提速,3D打印产业蓬勃发展,VR产业在发展元年即在呼兰落地生根,再造了区域竞争的新优势、新动能。三是全面加强财税管理。进一步完善财税管理体制,深化预算公开、第三方绩效评价等改革,通过把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争取置换债券资金、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等措施,有效防控了政府债务风险,降低了财务成本。顺利完成“营改增”⑨税制改革任务,财政金融、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十、持续加强政风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以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为主线,狠抓政风建设。一是完善制度体系。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深入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全面清理超标准办公用房,改革公务用车制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严格规范公务接待制度,“三公”经费逐年下降。整治涉企“四乱”行为,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六项禁令”、企业检查审批备案、“双随机一公开”等规定,真正做到纪律严明,约束有力。二是严格行政问责。重点针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中梗阻等问题,先后查处吃拿卡要、失职渎职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57起,问责公职人员62人,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三是强化社会监督。设立企业投诉受理中心,建立企业评议、执法监督员等监督机制。高度重视人大代表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办结率均保持100%。进一步规范信访热线、人民建议、网民留言答复办理程序,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和妥善解决。四是加强督办落实。坚持言必信、行必果,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和督办检查工作制度,对重大决策事项和重点工作任务跟踪督办,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工作一抓到底。通过持续加强政风建设,广大公务人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汇聚了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促振兴的正能量。“六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信访、气象、人防、地震、档案、地方志、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不以事艰而退避,不因任重而无为,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和担当意识,全力做好政府各项工作,绝不辜负人民重托。□

(编辑/穆杨)

猜你喜欢

建设
城市共享街道建设探析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高中生涯规划”信息技术建设应用探究
《语文建设》(下半月)2019年1—12月总目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泪流满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荐书目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