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烧 创客 双年展

2017-04-18曾雅旋

海峡旅游 2017年4期
关键词:柴窑烧窑柴烧

曾雅旋

如果说德化只有白瓷,只做观音弥勒,那一定是小瞧了这座瓷城。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寻找突破,用不同的语言重新去诠释陶瓷。一群90后创客在石鼓村建起陶器工作室,把柴烧陶器做得风生水起。一些有想法的陶艺青年引入“双年展”,借力探索德化当代陶瓷艺术的可能性,激发了本土的创作活力。这些新生力量对传统的颠覆性尝试,给德化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气象。

“柴烧”出的生活美学

柴燒是最原始的烧窑方式,最早见于明代《天工开物》。据第七卷“陶埏篇”记载,无论砖瓦、瓶、罐、瓮等陶瓷器物,皆用薪柴为燃料烧制。

在德化,柴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电窑、气窑、煤窑还未产生的传统制瓷时代,人们无不是仰仗薪火制瓷,烧窑、挛窑、修窑……与陶瓷有关的工种,都围着一座柴窑转,这样的场景,是德化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大背景。对从事传统制瓷的人来说,掌握柴烧是门槛,如要精进制瓷的技艺,更是要摸清柴窑的脾气。

近年来时兴的“柴烧”,主要指的是以薪柴为燃料烧制而成的陶瓷。柴烧作品的艺术创作形式发源于中国,传扬于日本,延续于台湾,随着日本的“侘寂美学”广为人知。相较于源头的中国,因日本茶道、花道等东洋生活美学的影响,日本的柴烧一开始就着眼于“裸烧”,常常将不上釉或上釉的陶坯直接放入柴窑,经明火高温烧制,自然落灰而成。裸烧出来的作品天真素雅,追求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不拘泥于形式美。与追求细腻无瑕的中国柴烧形成反差,自成一派风格。

一贯使用柴烧的德化,和中国其他陶瓷老产区一样,主要靠龙窑烧制,但传统柴烧多为各类精雅陶瓷,裸烧过程中,器物表面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留下的痕迹,在德化正统的制瓷标准中,于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为是“瑕”。这种根深蒂固的行业标准,使得现代柴烧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经由台湾发展到大陆,并受到关注,而对于以白瓷为主的德化,柴烧的传播又更为滞后。

近几年,德化从事现代柴烧的人群越来越多,目前约有200多人。在2009年之前,柴烧在当地几乎无人问津,对当地人而言,柴烧的概念在他们的认知里仍停留在燃烧薪柴的龙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德化境内仅存的柴烧龙窑――三班镇蔡径村月记窑。而恰恰正是这座老龙窑打开了人们的视野,让越来越多的人尝试柴烧。

来自宁德的85后柴烧手艺人杨树振与林连告诉我们,把当代柴烧带进德化的是一位叫水先生的日本人,2009年之前他曾跑到月记窑借窑“裸烧”,但真正引爆这股柴烧热潮的契机,是2009年“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的建立。发起人吴金填和外来的国际陶艺家带来全新的柴烧概念,让很多年轻人开始对此产生兴趣,杨树振与林连就深受其影响。2008年,他们从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外出闯荡,2010年初回到德化,接触柴烧,从此一发不可收。他们于2011年成立了“土不土”工作室,至今已经六年。最早两人为了烧制一件龙窑柴烧作品,通过一切机会向师傅请教,慢慢地从师傅身上学到了很多传统经验,了解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如今的“土不土”工作室已是为数不多发展起来的柴烧工作坊,在当地颇有名气。

“土不土”工作室位于国宝镇佛岭村一座土堡会场里,村落环境清幽,分布着莲池、稻田和可观的土堡建筑景观。他们保持着一个半月烧一次窑的节奏,由于房租压力小,政府方面还有扶持补贴,通过朋友、客户的口碑相传,工作室一年的收入可达七八十万。目前他们也开始尝试在一些第三方平台进行柴烧贩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接触柴烧,柴烧工作室成为德化的一股新气象。杨树振也在德化找到了归属,成立了家庭,成了德化女婿。作为一名新德化人,他很享受忙时创作,闲时游荡山水的日子,一点都不留恋大城市的生活。

景德镇有三宝,德化有石鼓

这两年,在德化浔中镇石鼓村里兴起了一股柴烧热,十几家柴烧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石鼓村成为名符其实的柴烧聚落。这些石鼓村的柴烧青年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多经过系统的院校学习,并且对柴烧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租下村子里的院落,建起窑炉,专心练习与创作。经过几年的经营,如今这些工作室已经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烧窑、打理工作室的同时,也享受着返璞归真的生活。柴烧聚落的效应正在慢慢影响当下的石鼓村,并向德化扩散开来。

湖南湘西的小伙庹纯阳性子有些腼腆,坐在茶几前认真泡茶不时与我们说笑,衬得这座古朴老宅十分生动。去年他来到石鼓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其他柴烧工作坊一样,他在村里用一年五千元的低租金,拿下一座传统民居作为据点,从事柴烧手作。整修而成的见山工作室,大厅里摆放着一席茶桌和几把竹椅用来招呼客人,两边的厅墙简单的画上山水,这里的各个角落都放着他做的柴烧器具,随性又朴拙。露天院子里,抬眼可见青山,正呼应工作室的“见山”之意。

为了能够独立烧窑,纯阳请来当地师傅在屋后盖了小型柴窑,平日里,他就在厅旁的小工作坊拉坯做陶,一堆泥料,一碗清水,一方陶车,看他灵巧的双手不停转动的泥团,一个个茶杯坯胎就成型了。手拉坯这项传统技艺,纯阳已经日益娴熟。

在石鼓村,每逢烧窑的日子,像“吾甲陶”“陶谊”“一玄”等周边柴烧工作坊的同行朋友都会过来搭把手,三四十小时不间断地一起轮流顾窑,添加木柴,观察柴窑的变化。守窑时,他们交流柴烧经验,夜里饿了就顺带烤点红薯吃吃,苦中作乐。最令人兴奋的自然是开窑的时刻,他们着迷于那种未知悲喜的紧张和期待。

烧窑已经成为了这群年轻人的日常,靠近窑、触摸窑、投入在烧的过程中,他们不停地观察和思考着。两天一夜的窑变,脱离了泥土的脆弱,焕着金属的光泽,质地净然。他们不以艺术自居,却常常通过双手与陶土,创作出美的日常。作为一种工作方式,柴烧对他们而言是最自由的创作状态。

双年展,一种发声

德化的首届陶瓷双年展,名为“探索”,与以往陶瓷展不同,这是一次外来的年轻陶瓷人对德化瓷的重新解构。通过传统与艺术的碰撞,一批当代优秀陶艺家集体发声,探索德化陶瓷新境域。这样前沿的表现形式在当地还是头一回。

本土陶瓷人和外来的德漂共同策划了这一次展览。作为发起人之一,黄永星认为德化缺少公共藝术事件的策划,办展是让主流圈层知道德化的年轻陶艺家在做什么,做得如何。双年展这样的形式,除了展现德化的当代陶艺,打造学术地位外,更重要的是想为德化带来话语权。

在此之前,黄永星曾在乌镇的陶坊里工作过一段时间,因为偶然看到月记窑的照片,被德化陶瓷所吸引,随后他辞去工作来到德化月记窑,开始了7年的“德漂”生活,成为陶瓷学院的一名老师,在瓷都扎下了根。他和很多奔着陶瓷来的“德漂”一样,从德化传统的元素中汲取营养,在小城里摸索自己的创作风格。

这些年轻的“德漂”,或扎根德化,或过着候鸟一样的双栖生活,他们的工作室,掩藏在小城的各个角落。对德化白瓷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让他们和本地人一起,共同组成了德化瓷的新生力量。除了在工作室埋头创作外,他们也很享受小城的生活节奏、美味的山乡饮食,并且不停止对德化陶瓷工艺的鼓与呼。继2016年的双年展之后,这波年轻人决定继续把展览延续下去,力争每年一次。他们是德化的新鲜血液,并尝试着开始抱团取暖,对德化陶瓷集体发声,共同探索陶瓷,乃至这座小城的未来。

猜你喜欢

柴窑烧窑柴烧
五代后周柴瓷柴窑研讨会在洛阳召开
由捷径追寻古拙之美——探索创新性柴烧新思路
柴窑最贵,世不一见
最后的砖窑
【陶艺柴烧活动】
古陶瓷界千年之谜“中国瓷皇”柴窑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河南孟津新庄汉代烧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