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献体”叙事

2017-04-17汪曼

丝绸之路 2017年6期

汪曼

[摘要]针对李劼人“大河三部曲”之《大波》中的“文献体”叙事策略,有学者认为“文献体”叙事对还原历史本相固然可以起到强化历史真实性的效果,但若将其视为手段不予以合理剪裁,反而会起到阻碍审美阅读的反作用,削弱文本的审美效能。本文以《死水微澜》为例,全引实录的“白头帖子”,与特定的环境、人物、主题相结合,既覆盖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又使人物形象得以凸显,展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还很好地诠释了如何将政治事件作为淡远的历史背景,来展现时代历史的变迁。它是小说的一道亮点。

[关键词]“文献体”;《死水微澜》;“白头帖子”

鲁迅曾说:“即以前清末年而论,大事件不可谓不多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戍政变,义和拳变,八国联军,以至民元革命。然而我们没有一部像样的历史的著作,更不必说文学作品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1935)李劼人“大河小说”的出现,正弥补了鲁迅生前的缺憾。大河小说原是法国文学术语ROMAN-BLEUBE的日译,是指反映时代的超长篇小说,1其特征是以多卷连续小说的形式表现时代历史的社会生活全貌。2深受法国文学影响的李劼人正是凭借这种模式,创作了“大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并获高度评价。郭沫若曾在《中国左拉之待望》中称赞三部曲是“小说的近代史,至少是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本相,李劼人在“大河三部曲”中采取了原文全引实录相关真实历史文献的“文献体”叙事策略。针对“文献体”叙事,陈思广认为《大波》中“以文献全文实录的方式还原历史本相固然可以起到强化历史真实性的效果,但若将‘文獻体 视为手段不予以合理剪裁,反而会起到阻碍审美阅读的反作用,削弱文本的审美效能。”3以《死水微澜》为例,笔者认为文献资料“白头帖子”的原文全引实录,在小说中不仅必不可少,而且恰到好处。

一、独特的民间议政方式

白头帖子,即不署姓名的通告,文言叫作匿名帖子,是其民间言论的一种形式。4李劼人解释道:当时内地没有印刷处所,更没有报纸,凡有什么民间言论,便用白纸写好了,贴在通衢大道的墙壁上,让人誊抄流传。5由此可见,白头帖子是当时民间舆论走向、表情达意的一种独特议政方式。它出现在《死水微澜》第二部分第八节中。在第七节中,罗歪嘴与蔡大嫂的摆龙门阵中,二人不知因何由袍哥及官府被谎称教民的粮户戏谑的案子谈到了洋人、洋教问题,此案引发了蔡大嫂对洋人、洋教及官府为何怕洋人的质疑,她问道:“教民也是我们这些人呀,为啥一吃了洋教,就连官府也害怕他们!洋教有好凶吗?”罗歪嘴以他走官府,进衙门的经验,说出了他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洋教并不凶,就只洋人凶,所以官府害怕他。”“因为他们枪炮厉害,连皇帝老官都害怕他们。”“百姓本不怕洋人的,都是被官府压着,不能不怕。”而官府“自然也和百姓一样,被朝廷压着,不能不怕”。罗歪嘴本已道出了问题的实质,可蔡大嫂仍穷追不舍:“洋人既是才十几二十个人,为啥子不齐心把他们除了?教堂既是那么要不得,为啥子不把它打了?”面对蔡大嫂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罗歪嘴道:“想起昨天接到的那篇白头帖子,说得很透彻,管她懂不懂,念一遍给她听,免得再来啰嗦。”

其实“白头帖子”中讲的就是为何该打教堂、杀洋人的道理:首先,教堂是洋人传教的场所,洋人传教是虚,盗宝乃实,以至中国近来天干水涝,年成不好;其次,洋人医病的药是用中国小儿的器官炼成的,而教堂正是洋人炼药的场所;最后,洋人采取诱民措施,入教的莠民可以凭借教民身份为非作歹。白头帖子的用意,正是积极呼吁人们起来打教堂、杀洋人。那么,它出现在小说中有何作用呢?

二、见证所处历史的众生相

“白头帖子”是可以看得见读得出的,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行行醒目大字则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势显露无遗,同时表现了国民的政治态度、精神风貌、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准。

“……洋鬼子者,中国以外之蛮夷番人也!尤怪者,是他懂我们的话,我们不懂他的话。穿戴也奇,行为也奇,又不作揖磕头,又不严分男女,每每不近人情,近乎鬼祟,故名之为洋鬼子,贱之也……我们中国自有我们之教,读书人有儒教,和尚有道教,治病的有医,打鬼的有巫,看阴阳五行的有风水先生,全了,关于人生祸福趋避,都全了;还要你番邦的什么天主教,耶稣教做啥……我们中国,奉教者出钱,谓之布施。偏那洋教,反出钱招人去奉……凡传教与卖圣书的,大都不要脸,受得气,你不睬他,他偏要钻头觅缝来亲近你,你就骂他,他仍笑而受之,你害了病,不待你请,他可以来给你诊治不要钱,还连带施药……你问他为何行善?他只说应该。再问他为何应该?也只能说耶稣吩咐要爱人。耶稣是什么?是上帝之子。上帝,天也。那吗,耶稣是天子了;天子者,皇帝也,耶稣难道是皇帝吗?古人说过,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普天之下,哪有两个皇帝之理?是真胡说八道,而太不近人情了!”

透过“白头贴子”痛斥洋人、洋教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种充满愚昧、狭隘、迷信色彩的文化,一种脱胎于农耕经济的迂腐、闭塞、落后的封建文化。如袍哥们认为洋人是来盗宝的,乡坝里的“长年”认为洋鬼子就是鬼,城里的官绅认为洋人的东西虽好,但不过是一些雕虫小技,不足以安邦兴国,不值得效法。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洋人的认识都在“白头贴子”的水准上得到了统一。面对当时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时,国民们的心态是矛盾的。国民们一方面展现了作为一个自强不息的古老民族反对侵略时所表现的无畏与自尊,他们积极呼吁人们起来打教堂、杀洋人;但另一方面,从对洋人、洋教的可笑注解上,又散发出封建文化的霉味,也很容易发现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的短处。当他们高举着这发了霉的真理去抵御外来十字架时,其结果就是留下了一段至今令人感到屈辱的历史和痛定思痛的历史反思。

三、典型人物的个性呈现

小说《死水微澜》围绕蔡大嫂与蔡兴顺、罗歪嘴、顾天成这三个男人的故事展开,但是罗歪嘴和顾天成形象却是李劼人所要着重塑造的对象,因为李劼人要通过他们表现地方上两股恶势力(袍哥和教民)的消长。

说他们是恶势力,是因为就阶级属性而论,他们是“本是同根生”的“难兄难弟”。罗歪嘴虽然没有正当的社会职业,但他依附于封建主义而抓拿骗吃,以至能手上流过的银钱上千,顾天成则继承封建主义衣钵,靠坐拥田产剥削为生。如果说,“袍哥”罗歪嘴是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浪荡子”,那么,起初是“粮户”尔后又加上“教民”身份的顾天成,便是它的“不肖子”了。他们都是寄生于腐朽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畸形产物,在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方面都是一致的,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但是,“白头帖子”的出现,对塑造二人形象却发挥了截然不同的作用。

说罗歪嘴是“浪荡子”,是因为身为袍哥头领,他曾暗通官府、串通“码头”、鱼肉乡民,过着嫖娼设赌、露占人妻的糜烂生活,但这个“浪荡子”却有着反帝反封建的一面,而反帝思想主要通过反教会体现出来。他对白头帖子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及当北京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成都,传到天回镇时,曾跃跃欲试、兴高采烈地想去打教堂,正是其反帝思想的具体体现。

说顾天成是“不肖子”,则就他的教民身份而言。李劼人写顾天成这个角色就是为了引出教民这一特殊身份,以及教民背后隐藏的西方的意识形态。对应到白头帖子中,主要体现在清末教民的入教动机上。“夫教民,本天子之良民也。只因为饥寒所迫,遂为洋鬼子小恩小惠,引诱以去……而多数则自甘暴弃,连祖先都不要了,倚仗洋势,横行市廛,至于近年,教民二字,竟成了护身之符,官吏不能治,王法不能加,作奸犯科,无所不用其极……”顾天成入教,虽是因报仇泄愤而起,但实质还不是出于世俗的功利、政治的利益。他对基督教这个西方现代文明的载体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教民的特殊权利才是他真正的需求,他无形之中成了洋人的走狗。

同为恶势力,但他们在历史前进道路上却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塑造好了袍哥和教民这两个人物形象,才能更好的为表现主题服务,这正是引用“白头帖子”所起到的一箭多雕作用。

四、时代历史变迁的风向标

《死水微澜》以出身乡野的邓幺姑三次身份的改变为基本叙事脉络:她起初一直做着“成都梦”,破灭后退而求其次,与懦弱无能的掌柜蔡兴顺结婚;但她又不满现状,便与丈夫的表哥、袍哥头目罗歪嘴公开偷情,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最后,她为了救丈夫、情人,又嫁给了投靠洋教有钱有势的顾天成。小说通过邓幺姑这个小人物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变化,以及天回镇上袍哥与教民势力的消长,表现了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一潭死水似的现实如何掀起了微澜,突现了封建主义与殖民主义两者对于中国社会的钳制。

而“白头帖子”,是因洋人、洋教问题引出的。仔细探究,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蔡大嫂与罗、顾之间的感情纠葛,还是顾、罗之间的矛盾胶着,均与洋人、洋教有着莫大的关联。

纵观蔡大嫂的三次婚变,如果说蔡大嫂与蔡兴顺的婚姻是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话,那么她与罗歪嘴的婚外情,固然有刘三金在其中的撮合,但最重要的是二人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他们的第一次交谈,就洋人、洋教问题引出了“白头帖子”致使一个是“心中不觉诧异,这女人倒看不出来,还有这样的气概”,另一个是“大老依,你是久跑江湖,见多识广的人,总比我们那个行得多”。正是基于二者的互相钦慕和不守本分,不满官府,仇恨教会洋人,敢说敢当,才使他们的心相互靠近了,才有了后面这段“发酽到了极点”的情爱。但是好景不长,导致二人最终劳燕分飞的直接导火索就是三道堰教案,因为郫县打教堂失败了,小至贫民百姓,大至官府均糟了殃,罗歪嘴只能选择仓皇出逃以自保。由此可见,正因为先有“白头帖子”中所呼吁的打教堂,才会有后面的郫县教案、三道堰教案发生,人物命运走向及历史发展趋势,与它们息息相关。

至于蔡大嫂与顾天成的婚姻,洋人、洋教仍脱离不了干系。顾天成与罗歪嘴之间的矛盾因个人恩怨而起,土粮户顾天成抵押了自己的部分田产,去省城捐官司,捐官司落了空,回家时带着1000多两银子准备讨小老婆,却被罗歪嘴设计“烫了毛子”,这是顾、罗矛盾的开始。正月看花灯时,罗歪嘴带着蔡大嫂等一行人与顾天成不期而遇,顾天成欲借他人之力,报仇雪恨,不想丢失了爱女招弟,还被痛打一顿。这是他们矛盾的再次升级,为了公报私仇,顾天成被逼上洋教。三道堰教案失败,顾天成的命运才被扭转乾坤,洋人在这次教案中大获全胜,有着教民身份的顾天成终于扬眉吐气了,他诬陷罗歪嘴参与郫县打毁教堂的案子,四川总督派兵抓砸封兴顺号店铺。罗歪嘴逃跑了,蔡兴顺成了“替罪羊”,蔡大嫂为了救丈夫和情人,成了顾三奶奶。顾、罗的矛盾,表面看似是一群地痞流氓之间的你争我夺,勾心斗角,实际上反映了袍哥會和教会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矛盾,一个是代表贫苦下层大众的反封建教会的民间组织,而另一个却代表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三道堰教案的失败,显示了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增强和清政府的日益腐朽和软弱,表现出深广的社会内容。

总之,蔡、罗、顾的命运都是和历史事件捆绑在一起的,而白头帖子正是联系这些人物及历史事件所必不可少的元素,从而对表现主题,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五、客观写实的小说风格

此外,文献资料“白头贴子”的引入,还增强了小说的客观写实风格。李劼人留法期间,曾经深入研究过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并自觉借鉴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史诗性长篇小说模式以及科学写实的创作精神以其对于社会历史的精确复制、对世态人生的逼真描绘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大亮点。6

自然主义遵循科学写实的原则,提倡“实地观察”、“照实描写”及“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态度,强调对于社会生活表现的科学性、准确性、原始性、完整性,为逼近历史的本真状态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因此深得李劼人认同。

在李劼人看来,历史是一种具体客观的无从更改的存在,要再现它只能依据其本来面目,任何不恰当的主观侵入只能损害其真实性。李劼人认为,文学创作不是从某种既有的观念出发去阐释历史,而是从历史的自身逻辑出发去还原历史。《死水微澜》引入的文献资料“白头帖子”,正体现了李劼人“用事实本身去说明历史发展过程,直接呈示历史真相”的用意。

六、结语

综上所述,《死水微澜》中“白头贴子”的引入是很有意义的。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实则是作者的精雕细琢之笔,它与特定的环境、人物、主题相结合,既覆盖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又使人物形象得以凸显,展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还很好地诠释了如何将政治事件作为淡远的历史背景,来展现时代历史的变迁。总之,少了“白头帖子”的《死水微澜》,是不完美的,是有缺陷的。正是有了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小说才显得更加熠熠生辉,更具研究价值。

[注释]

1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昭明出版社1976年版。

2熊依洪:《现代文学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

3陈思广:《历史还原·文体选择·审美接受—谈李劼人<大波>辛亥书写的得与失》,《当代文坛》,2011年。

45李劼人:《李劼人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张冠华、张鸿声、樊洛平:《西方自然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