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访常见风险点梳理

2017-04-15李龙师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4期
关键词:选题舆论对象

■李龙师

新闻采访常见风险点梳理

■李龙师

新闻采访是一个获取有价值新闻的过程,也是对事实的滚动核实过程。通过获得有价值新闻,形成报道传播力,提高报道影响力,实现舆论引导力。通过不断核实,达到新闻的真实——既要本质真实,也要要素细节真实。本质不真实,舆论导向就会走偏;要素细节不真实,就会影响报道公信力。因此,新闻采访是为了传播和舆论引导目的而进行的一个复杂的、科学的求真求实过程。正是因为它的复杂性和科学性,所以,一旦违背,就容易陷入误区。在此,我们梳理一些常见误区,以帮助记者在采访时避免无效劳动,排除风险点,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做到出彩而不出乱。

1.心无选题,脚踩瓜皮。

新闻采访是一项有目的采集值得传播事实的过程,选题就是采访的目标和方向。采访如果漫无目的,没有主题,没有选题,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就会变成闲聊、闲逛,采访就没有效能,既消耗媒体的资源,也浪费采访对象的精力和时间。对于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点,是尤其要防止的误区。当前新闻竞争更加激烈,采访更应谋定而后动,不仅要有明确的选题,而且还要尽可能有 “带响出彩”的选题。提出 “带响出彩”的选题,需要记者加强学习,做有心人,善于从党和人民的工作大局谋划选题,善于从舆论关注点寻找选题。

2.没有准备,仓促上阵。

不重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仓促上阵,是采访工作的一大忌。没有准备,不了解有关政策法律,不了解采访的领域,不了解采访的对象,没有采访规划,没有采访提纲,不知怎么问问题,问不到点子上,遇到突发情况不知如何应对,等等,这样根本采不到有价值的新闻,甚至不能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成功的记者,在采访之前,都会做充分的准备,如,著名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都 “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用上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进行资料准备和研究工作。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只有拥有对问题的了解、对有关政策的学习、对采访对象的熟悉、对采访规划和提纲的设计,对采访工具的准备、对采访困难的应对,才能提高采访突破能力,提高采访针对性、有效性,挖出独家 “猛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3.居高临下,高高在上。

有些记者把自己当成 “无冕之王”,有些记者自诩所在的媒体为 “官媒”,也把自己当成官,采访是听汇报,这样,就采访不到实情,得不到真心,听不到真话。央视一知名记者认为,要将自己摆在和采访对象平等的位置上 (尤其是对底层群众,甚至是在一般人眼里有问题的人),尊重采访对象,理解采访对象,才能避免采访对象的隔阂、排斥、躲避,将他们心里有价值的东西释放出来,将他们的故事挖掘出来。

4.摆位太低,矮人三分。

与高高在上相反的极端是把自己放得太低的心态、采访态度、采访方式,特别是对自己崇拜的明星,或者 “大官”,或者财大气粗的企业家,都感到矮人三分,忘记了自己是党和人民的 “喉舌”身份,在采访上,不能平等对话,冷静观察,客观分析。如,有的记者遇到自己喜欢的明星,身份错位,以粉丝的视角采访、写稿子,流露出沾沾自喜、受宠若惊的心态,被舆论所批评。

5.观点先导,先入为主。

采访中,与我们观点相同的就很快认同,与我们观点不同的就本能排斥,甚至要将采访对象引导到我们所期望的观点中。以先入为主的观点来选择材料,选择那些能证明我们观点的材料,导致报道片面,引发争议,甚至失真、失实。如,在抗洪救灾报道中,为了宣传军队的形象,有些记者从传统艰苦观出发,选择军队用浑水泡面、冷水就馍材料进行正面报道,引发广泛质疑,舆论认为,在现代军队后勤保障体制下,用浑水泡面、冷水就馍是保障不到位。如,有媒体为了宣传一个少年如何励志,渲染他所受的苦难,对于政府部门的救助、乡亲们的帮助采访不到位,甚至是有意无意地忽略,导致不良的负面舆论反响。

6.浮在上面,沉不下去。

一些记者不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浮在机关拿材料,跑会议编通稿,按照活动组织单位设定的路线采访,即使是下到基层,也是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摸不到实情,听不到民意,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抓不到新闻的 “活鱼”。写出的稿子,千人一面,材料味浓,干瘪难看。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报道要独出众人,必须潜到生活的深处。今年初,新华社记者与数十家媒体记者一起参与了有关方面组织的扶贫列车报道。其他媒体记者按照组织方的规定动作完成采访任务后中途下车,新华社记者则对3名采访对象全程跟拍,尤其打通 “最后一公里”,跟着一名采访对象回到其家里,获得了 “3岁的孩子在路口等待33岁的父亲回家”这一带着 “泥土和露珠”的独家新闻,击中了很多人的 “泪点”,成为浏览量过亿的 “现象级产品”。

7.调查不全,偏听偏信。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只听一个信源的声音,或者某一方面的声音,并将其当作全部的事实,在舆论监督报道中可能会陷入纠纷,在正面报道中也可能导致夸大甚至失实。如,浙江某媒体刊发 《最美的秘密,八年的牵挂》,报道称,一保安八年来资助四川一从未谋面的贫困女孩,被称为 “情义保安”。《成都商报》在川浙两地的调查后发现,贫困女孩实为保安的非婚生女。浙江某媒体记者未能全面深入采访核实,只听了保安一面之词,报社审核把关不严,导致虚假报道刊发,媒体因此受到国家和省主管部门严厉批评并责令整改。现实是复杂的,利益是多元的,为了弄情事实,需要倾听多方声音,甚至相反的声音;需要将各种材料进行综合印证,不放过任何疑点、可能引发负面舆论的争议点。

8.粗枝大叶,事实不准。

我们的报道既要整体真实,也要局部真实,既要本质真实,也要要素细节真实,这就需要有严谨的采访做保障。如果采访中不细不准不实,导致要素失真,细节失实,逻辑变形,就会引发舆论的质疑,甚至怀疑整个事实。如,为配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新华社和辽宁当地媒体,都对新华社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那年拍摄照片中穿短裙的女孩进行了回访,发出了报道。两篇稿件因为影响大,都被推荐中国新闻奖。在公示过程中,细心的读者质疑两篇稿件中采访对象的年龄不一致。实际上,两家媒体的记者都询问了采访对象年龄,新华社记者在此基础上又问了她的属相,按照出生年份确定了实际年龄,而另一家媒体的记者把对方说的虚岁当成实际年龄,导致不准确,遗憾地退出了中国新闻奖的竞争。

9.忽视变化,导致失误。

新闻是不断处在变化中的,如果采访之后没有及时发稿,即使当时是经过细致严谨的核实,后续发稿时,也需要重新确认可能变化的事实。如,记者参加某个省的会议,会议上议程中有审议某个重要地方法规的议程。记者中途离开,想当然地认为会议审议了这个法规,就发出了报道,结果这项议程被临时取消了。由于忽视变化,没有核实,导致报道失误。新华社对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出席人名单的报道,在会议开始后都要根据现场情况逐一核查,确保准确无误。

10.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当前,由于通过网络等手段获取信息更加便利,采访手段更加多样,一些记者滋生了懒于深入采访心理,对待新媒体的报道,也不像对待传统媒体的报道那样严谨,经常把道听途说当作采访的新闻事实进行传播,导致虚假事实的传播与扩散。如,某媒体微信公众号春节期间发表一篇题为 《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描绘东北农村种种现象让人触目惊心。针对文章导致的极大负面影响,新华社记者深入事件发生地调查核实,发现 “返乡日记”并非 “返乡之作”,文中描绘的礼崩乐坏的 “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随笔作者承认今年并未还乡,只是根据往年返乡见闻和今年春节电话采访而成,并在时间、地点、人物名称等细节方面也进行了加工。

11.被人利用,为人作枪。

当前,利益多元化、复杂化,舆论成为不同利益主体争相利用的重要力量。一些利益主体通过拉近与记者的关系,或只展示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甚至通过物质利益的诱惑等方式,影响记者采访过程,影响记者对事实的挖掘,影响记者对事实的判断和认定,以达到利用舆论获利的目的。对此,记者在采访的准备设计中,在采访的过程中,要秉持客观理性公正的态度,以冷静清醒的头脑,把握采访主动性,珍惜手中的话语权。

12.专业不够,说外行话。

现在,许多领域的报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记者因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采访深不去,请外行说话,说外行话,导致一些报道发生偏差,甚至误导舆论。这要求记者多学习,多向该领域的专业人士请教,将传播价值和专业性结合起来,将新闻报道与知识普及结合起来。

13.不留证据,陷入纠纷。

记者在从事舆论监督报道时,往往会受到被监督对象的 “反攻”,不承认说过的话,不承认一些事实,攻击报道的 “失误点”与不严密处,除了在舆论上与记者和媒体争夺之外,还可能诉诸法律手段。这时,如果记者没有在采访环节注意搜集、留存证据,可能使自己甚至媒体陷入被动,甚至被告上法庭。因此,记者在舆论监督报道、争议性报道的采访过程中,除了严谨核实每一个细节、形成完整证据链、平衡采访呈现各方观点之外,还要注意保留录音、录像等证据,做到处处有依据。

14.遵守法律,依法采访。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记者的采访也要遵守有关法律,如,保护青少年隐私,不损害他人声誉,涉及国家机密、法律规定不允许采访报道的内容,避免和某些公司形成金钱上的关系,将自身置于险地。在法治报道中,有些案件不公开审判或尽管公开审判但记者没有取得旁听证,就不能违反规定强行采访报道;在录音或录像时需要考虑到嫌疑人本身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不能在未经对方许可的情况下采取非法的手段获取信息。

(作者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报道研究室主任)

猜你喜欢

选题舆论对象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