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小编炼成记

2017-04-15江华宇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4期

■江华宇

新媒体小编炼成记

■江华宇

最近报社搬了新家,前辈、同事们的脸上充盈着笑意。

坐在窗明几净的新办公室里,看着眼前崭新的一切,我的思绪却不禁回到两年前初到报社的那个秋天。经过这两年充实工作的历练,我从一名实习的在校研究生成长为报社新媒体的正式文字编辑。两年里的往事一幕幕浮现,总有一些 “关键帧”让我难忘。正是这些现在回味起来似乎已不值一提的小事,让我成长,更让我体味法治新闻新媒体工作者的意义。

新媒体究竟 “新”在哪儿?

常听人说,新媒体就是各种传统媒体的叠加。也有麦克卢汉这样的专家几十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旧媒介往往会成为新媒介的内容——例如电影的内容是小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仿佛一个包罗万象的框:小小一部智能手机,既能读报看文,又能听广播、看视频,更能刷网页、打游戏……

包罗万象的新媒体功能,自然就要求新媒体编辑成为内容创作的 “多面手”。犹记得刚到报社新媒体工作室实习的第一天,我的工作内容是微博播发,原本以为新媒体编辑的工作不过就是每日按部就班的 “两微一端”常规发布。随着接手工作越来越多,我发现,日常运营不过是新媒体工作的起跑线,写文章、做采访、拍照片、做后期、写脚本、拍视频……这些技能一个都不能少!

最难忘的一次历练,莫过于今年5月,我随高检院办公厅领导陪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赴内蒙古和安徽调研当地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情况,每个省区行程结束时,需要发布一个H5(一种图文并茂的动态多媒体展示形式)报道。

接到出差通知时,我得知这次的随团报道和往常的 “两微一端”发布大不相同。没有人提供图片素材,也没有美编协助制作H5。第一次出差一整周在外、第一次独立拍摄新闻图片、第一次主导制作H5……一切都是未知的挑战,既让人紧张,又让喜欢挑战的我心里有一丝跃跃欲试的冲动。

五月的内蒙古还是一派春天景象,温度适宜、微风轻盈,蓝天白云更是美得让人心醉。但随之而来的紧张行程却让人逐渐无暇顾及身边美景。人大代表们在呼和浩特行程满满:参加工作汇报、观摩公益诉讼庭审、视察当地龙头企业……每一项行程,都需要完备的照片记录。

为了拍出令人满意的新闻照片,我必须每一次都赶在人大代表们脚步的前面,以便有时间回头看构图、找角度,从而抓拍出合格的作品。在内蒙古行程持续三天,每到夕阳西下时,我都能感觉到前胸后背已被汗水浸湿。身体稍显疲态,内心却踏实而愉快:今天的照片,还算拿得出手!

每天入夜后,都标志着我另一项工作的开始:整理、挑选照片,回顾当日行程并为照片配图片说明,然后制作H5。记得刚开始制作时非常不上手,我需要随时致电美编请教,后来在美编耐心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自己主导制作的第一个H5产品。为这个产品配上内蒙古特色的蒙语版 《鸿雁》作为背景音乐后,我抬手看一看表,已是深夜两点。

H5在内蒙古行程结束时如期过审、发布。在从呼市前往合肥的候机大厅里,代表们陆续打开手机查看这一报道,当此起彼伏的 《鸿雁》声在我耳边回响时,我暗暗鼓励自己:这三天的努力没有白费。

到达安徽后,我的心中更加有底气。同样的工作流程后,又是三天的挥汗如雨,安徽的H5产品终于在行程结束时如约上线。记得在芜湖海螺集团的工厂车间里,一位陕西的人大代表走近跟我说: “你是我见过最敬业的随团摄影记者。”她对我第一次随团报道的肯定让我感动,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以后一定要这样 ‘敬业’下去”。

以后,我和工作室的其他小编一起,经历了第一次写脚本,第一次拍视频,第一次制作小游戏……每一项技能都还需要我细细打磨,不断提升。但是我始终相信,新媒体小编,技多不压身!

面对法律,要敬畏且钻研

今年6月,一则互联网领域的法律纠纷引起了我的注意。

某游戏公司认为,某云服务器运营商代理运营的云数据是盗版,侵犯了其知识产权;然而该云服务器运营商却认为,自己不是内容经营者,只提供海量数据的云计算服务,其中具体数据信息,涉及很多公司的商业机密,不便在司法机关未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审查这些数据。

两者僵持不下,直至对簿公堂。

我很想梳理清楚这一案件的关键点,却苦于专业受限无从下笔。除却互联网的一些前沿知识需要我火速补课,侵权责任法、著作权法、民法总则、《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更是接踵而来,苦苦研究两个下午的我依然觉得千头万绪,无从写起。

在部门魏春华主任和评论部李国民主任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得以联系到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起草人之一,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虽然经过两个下午的学习,我依然只能从普通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一些基本问题。

百忙之中的朱巍教授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更通过他自己的文章,帮助我解惑侵权责任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我还采访了百度、阿里云和新加坡某计算机网络游戏公司的互联网业内人士,综合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最终,通过努力学习和与IT、法律专业人士的不断沟通,我的文章 《云计算:究竟是种什么服务?》发表在评论周刊封面,并被评为A稿——我相信,这是报社领导对新媒体小编 “跨界”采访尝试的一种鼓励。

这次的 “跨界”采访更让我意识到,在检察日报的新媒体工作,不仅要学习各项媒体技能,相关的法律知识也必不可少——面对法律,要敬畏且钻研。

老报人情怀不能丢

近来,新华社播报沙特王储被废黜一事使用了 “刚刚”体,这一播报方式迅速成为新媒体舆论新宠。然而那篇刷成爆款,据说阅读数高达九百万的微信消息,却被报社某老编辑指出一个错误:文内把 “废黜”写成了 “废除”。

一字之辨,看似鸡蛋里挑骨头,其实却让人看到了新媒体时代老报人对中文严肃而深情的态度。这一点,在我们报社前辈的身上也有所体现。

记得刚入职报社成为一名正式员工时,我和其他一起刚刚转正的新媒体小编们在工作中总是粗心出错,不是编辑时落了作者名字,就是摘要栏填写的文字和正文不符——刚入职的前三个月,我们似乎处于大错没犯,但小错不断的怪圈中。

对此,魏星副总编不止一次和我们强调编辑工作中细致、认真的重要性,并建议我们引入总编室的新闻发布前的核查制度。魏春华主任也不止一次强调审稿的重要性,她还经常发起文章 “碰标题” (大家在微信群里为将要发布的重要稿件拟定更吸引人的标题),逐步帮助我们树立起标题时字斟句酌的习惯。而每一次我写好的初稿发给张伯晋副主任审稿时,发回给我的修改稿里总是写满了他的修改意见,一句话如何表述更凝练、更精准,一个词的选用如何更妥帖、更传神。这样的功力,需要的不仅是认真,还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沉浸于文字中练就的敏锐。

有人说过,在新媒体时代,好的作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受众注意力就是媒体生产力的情况下,如何第一时间引起受众注意到自己的作品,成为每个新媒体小编的必修课。而这样的必修课,不仅需要 “抖机灵”,更需要从老报人身上学习对文字认真、深情的态度。

日积月累的小事也许最容易被人忘怀,但每一次碰标题,每一次认真查看修改意见,都是文字功底继续锤炼的过程,只不过这样的锤炼没有电光火石,而是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两年来,我能感受自己身份转变带来的变化。我也相信,在前辈指点、同侪互助和自身努力的过程中,我的新媒体小编之路,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新媒体工作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