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彩的数学课堂与提问

2017-04-15郑诗渊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钟面圆锥圆柱

郑诗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062-02

一位数学家曾说过:教师若在课堂教学中,不会提出科学的、合理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那他的课堂教学不会精彩,也是不易成功的。的确,无论是在教还是在学上,“问”都是教学的阶梯与桥梁。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其思维作及时地疏导、点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指导策略。

一、有导向的提问

新课标要求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善于把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体现出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再通过学生的探讨、活动取得最佳效果。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探究或是向学生提出问题时,都要考虑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他为了让学生认识秒针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出示课件(三个钟面,其钟面的时针、分针、秒针分别指向不同方向)。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观察这三个钟面,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老师刚说完,立马有学生回答。)

生1:“第一个钟面是10时多;第二个钟面是12时;第三个钟面是5时多”。(学生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在二年级的时候已接触了这个知识点。)

生2:“10时30分,第二个钟面是12时过5分了。”

生3:“不对,应该是12时零5分。”

生4:“第二个钟面表示的是吃饭时间。”

生5:“……”

就这样,学生讨论了将近5分钟还是没有說到秒针的认识上来,而且还越说越远,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期目标。这也说明了教师提出问题时没有导向性,导致学生在大范围茫然的搜索问题,教师也没有给学生一个回答问题的方向。

二、科学合理的提问

一位老师教学圆柱和圆锥两种立体图形后,对这两种图形关系进行了小结。最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怎么样的关系呢?”学生一般都能作出回答“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

这个看起来会是个令老师满意的回答。然而,当你研究教材后就会发现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错误,因为这并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有这种关系,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这一答案才是成立的。如果我们数学老师经常不注意对这些细节的处理,那样会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发生科学性的错误,也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也必须考虑到学生这一客观主体。有时候由于教师或教材中的问题就存在不合理情况,问题过大或难以让学生理解。如三年级《有余数除法》中就有这样一道题:我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呢?(课本中已提出的问题,并在左边有一些信息:牛奶每瓶5元,水每瓶3元,蛋糕每个4元,面包每个2元)。这样一道开放性题目带给老师的思考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老师从数的组合出发,认为应该考虑所购买商品的价钱总数恰好是15元,这样的话,就会有很多不同的组合。如:一次买3瓶牛奶或者买3瓶水、1个蛋糕、1个面包……也有的老师从最优方案出发,认为在众多的购买方案中,应该充分考虑所购食品的搭配,择优购买。如:1瓶牛奶、1瓶水、1个蛋糕、1个面包(既全面又营养)还有的老师从教材的设意图出发,认为该习题的主要目的是训练有余数的除法。因此,必然会有剩余钱的出现。所以就出现了以下做法:可以买3个蛋糕,还剩下3元。或者买水和蛋糕(一份),可以买2份,还剩1元。

新教材的变化开放了老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我们的教学更具灵活性和挑战性。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困惑:如何正确地把握教材编排者的意图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不仅仅体现在授课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同时也体现在学生对题目意思的理解。因为,在教学中就听到了这样一个声音:我买1个蛋糕,把剩下的钱买玩具,因为题目并没有说要把15元钱全部用完。学生为什么会这样理解呢?这就出现了很难把握开放题所提出的问题面临的尴尬局面。

三、提问中的追问

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提出问题和对问题进行追问,不但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揭露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主动探求知识,使学生的听课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而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双赢的效果,很多老师都在不同程度的采用了发问、追问的方式。

有这样一个精彩片段:一个新华书店的门口有很多小朋友在排队,进去了一部分,外面还有5位,其中排在门外的第2位小朋友说:我排在第13个,现在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在排队等候呢?一年级的小朋友思考、讨论后,很快说出了一共有16个人。老师接着佯装不解的模样,问:怎么会是16个呢?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这一追问,真是引来了好几个精彩:

生1:我会接着l3往后再数3个,13、14、15、16:

生2:我用13+3=16(人)进行计算的;

生3:我看这个小朋友是站在第13个,那么他的前面就会有12个人,再加上我和后面的3个小朋友就可以得出答案,用12+4=16(人)。

在教学中如果省略了老师看似简单的追问,哪来学生这闪烁着思维火花的回答?学生在这样多方位、“长时期”的追问中,获得的将不仅仅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基本技能,还会有能力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个性品质的锤炼。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钟面圆锥圆柱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柱的体积计算
正确的钟面时间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这个极简的壁钟,连钟面都省去了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
看镜面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