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7-04-14曾庆锋

关键词:藤野教学内容德育

曾庆锋

【摘 要】

我国现代素质教育讲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但能够确保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能实现对其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理统一。文中简要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和相关策略。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 现实意义 渗透策略

我国的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与实践性能力的文化课程。”可以见得,语文教学不但能够让学生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应该将语文教学作为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互完美统一的知识传授过程。

一、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具有现实意义,下文从两点来进行解析。

(一)以德促文

中国古人有“文以载道”的理论见解,它讲求以德载文、以文育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有许多以德载文的佳作名篇,希望教学会学生做人之道,实现“以德促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做到对学生语文知识、语言积累、阅读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提高,同时更要通过德育渗透来强化他们的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他们拥有稳定的、基本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以说,德育渗透的目的就是要摆脱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中教育内容与育人理论的相互剥离,这种智德分离的空洞灌输式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时代教育发展步伐,也无法成为新时代人才德育培养的有效途径,需要加以改進。所以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精神境界,让他们能够更好理解语文学习内容中的种种人文性因素与德育内容。

(二)全面培养

在我国的《中学德育大纲》中就已经确定了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将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公民。”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它就自然拥有了培养学生思想修养与审美情趣,促进德育发展的现实责任。为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性格、能力特点来正确引导他们的人格、人生观和心理素质,通过大量的德育渗透将语文教学内容中那些生动的、崇高的形象与精神品质深植于学生内心,让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有所参照和追求的榜样,进而规范自身的所有行为,最终得以全面发展,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1]。

二、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本文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应该坚持教学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刺激学生感官,下文也将基于上述这几点内容来展开相关有效渗透策略分析。

(一)立足课堂 联系生活

初中语文教学属于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初级进阶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较简单,所以非常适合进行德育渗透,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本着多种渠道、潜移默化的教育模式来展开德育渗透。

教师应该立足课堂和语文教材本身来展开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学内容来在恰当的节点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做到语文知识与德育内容的双向渗透。举例来说,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某些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典型人物形象身上所存在的闪光点,借此来传播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树立榜样。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时中日抗战的时代背景,为学生详细剖析鲁迅、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感受藤野先生对来自于中国的鲁迅的那种跨越民族歧视的博大胸怀,让学生受到当时时代思想的感染,理解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严谨踏实作风,也理解鲁迅毅然回国、弃医从文的人生抱负和爱国决心。在完成《藤野先生》教学后,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身边是否有这样为他人、为社会着想,拥有伟大胸怀的人或事,给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意见的空间与机会,联系生活,进而鼓励学生也要在生活中做这样拥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实现德育渗透目的。

当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反面教材,以《范进中举》一课为例,通过范进多年考举不中的经历,通过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范进考举前后丑恶的嘴脸,感受到人性中的丑陋与厌恶,这也是一种从反面途径让学生端正和养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教学对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人物形象来树立典型、渗透教育、联系生活,对学生德育教育渗透是非常有益的[2]。

(二)创设情境 刺激感官

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像多媒体教学已经融入教学环境,成为主力。教师也应该根据自身教学能力和多媒体手段来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刺激学生感官,以达到快速深刻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换言之,多媒体教学更为直观,能够直接触及学生情感与心理,让学生能更加深入了解教学内容,进而进入更透彻的思考分析情境。

在《孔乙己》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影《孔乙己》的片段,当播放到孔乙己被打断了腿,用手在地上爬慢慢地离开咸亨酒店,慢慢爬向未知的黑暗当中,那种瘦弱、颓废的背影就一定会激起学生们深深的同情心。借此情境,教师就可以结合孔乙己的身世、故事来分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当时社会时代中的尴尬处境,进而让学生了解到那个时代人情的冷漠,同时明白同情他人是多么高尚的思想品德。在这种直观的多媒体教育背景下,学生就学会了如何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如何理解社会,这也是一种基于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渗透方法[3]。

【结 语】

未来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应该多开辟途径,多开展德育渗透教育策略,从教材入手,结合学生实践生活和社会现实来实现更多知识内容传授,为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对人才的综合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祖吉.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J】.科园月刊,2011(1)

【2】曾林生.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和方法【J】.商情,2013(33)

【3】陈芳.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D】.苏州大学,2014(24-32)

猜你喜欢

藤野教学内容德育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藤野先生谈鲁迅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