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僧肇,悟透了一个“空”字

2017-04-14马明博

环球人物 2017年6期
关键词:罗什佛法长安

马明博

“苦难也有它的尊严,它能使人脱胎换骨。”在时世动荡中,东晋佛学家僧肇不平凡的一生,可以用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这句话诠释。

僧肇一生经历了前秦、西燕、后涼、后秦4个王朝。他师事一代名僧鸠摩罗什,参与译经,与僧融、僧睿、道生合称“什门四哲”。他对般若中观的论述,鸠摩罗什读后大加赞誉,称他为“秦人解空第一者”。

乱世之中,是怎样的际遇,让一个默默无闻的抄书少年成长为一位杰出的佛学家?又是怎样的机缘,令僧肇推开了汉传佛教般若空性研究的大门?

抄经投佛门

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年),僧肇诞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一户张姓人家。此时的前秦,国力日盛,国主苻坚提倡儒学与佛教,有一统中国之志,国都长安繁荣富庶,社会安定。

张肇出生后,张家的经济状况如何,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自幼读书志学,字写得端正秀丽。

张肇10岁那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交战,前秦军队溃不成军,南北形势发生逆转,北方由统一强盛坠入战乱萧条,东晋乘机出兵,收复失地。姚苌、慕容冲等军事力量觊觎长安,长安城内气氛紧张不安。

太元十年(385年),苻坚自长安出逃,被姚苌俘杀。随即,军队入驻长安,姚苌称帝,建立后秦政权,改元建初元年。

从12岁起,张肇及家人一直在战乱中苟活度日。不久,父母亡故,他连衣食都没有了着落。好在他写得一手好字,于是以代人缮写典籍谋生。

对要缮写的书籍,张肇边抄边读,日积月累,得以“历观经史,备尽坟籍”。在所抄缮的儒家经典、历史著作及其他古籍中,张肇最喜欢的是《道德经》与《庄子》。

在抄录《道德经》时,张肇被深深吸引,感叹道:“这本大作,写得真是玄妙精微。可是怎样才能解除我思想上的束缚,达到美妙的精神境地呢?我还是找不到方法啊!”在生活阴影的笼罩下,张肇仿佛看不到人生中灿烂的阳光。

不久,有人委托张肇缮写三国时期学者支谦所译的《维摩诘经》。《维摩诘经》中的主角是维摩诘居士。他生活在印度的毗耶离城,家中富有资财,精通大乘佛法。经中记载的主要内容,是维摩诘与文殊菩萨等人交流修学佛法的见地。

张肇抄写《维摩诘经》,也等于通读了全经。维摩诘主张“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他在富裕的生活中“恒观无常”,在妻妾成群中“远离互欲”;又通达“无言无说”涅槃解脱的不二法门……这一切,令张肇一边抄写,一边拍案叫好。

维摩诘不可思议的解脱方式,令张肇心驰神往。然而,眼前破败的居室、简陋的陈设、难以御寒的单衣、饥肠辘辘的肚子,又使他清醒过来。

怎样才能离向往中的佛国更近些呢?张肇决定投身寺院,削发为僧,法名“僧肇”。

姑臧入法藏

投身佛门的僧肇,深入研读佛家经典,“善学方等,兼通三藏”。他“既才思幽玄,又善谈说”,与人辩经时,善于从言语中找出漏洞加以驳斥。20岁时,僧肇已经“名振关辅”。曾有学者不远千里来向他挑战,然而一番辩论后不得不败北而去。

赞誉声中,僧肇并没有迷失自我,依然谦逊好学。他深知对于佛法,自己还需要更深入地领悟。

这时,有天竺僧人来到长安,交谈中说到西域高僧鸠摩罗什目前身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听到这个消息,僧肇心动了。

鸠摩罗什是一位精通大小乘教法的西域高僧。为迎请他来长安,前秦王苻坚派遣大将吕光远征龟兹(今新疆库车)。吕光俘虏鸠摩罗什后,率军东归。到达姑臧时,传来苻坚已死的消息,于是吕光在姑臧称帝,建立了后凉国。

后凉政权迷信法术,他们认为鸠摩罗什具有不可思议的法力,将他羁留在姑臧。后秦姚苌、姚兴父子虽多次派人延请,均被拒绝。

姑臧距离长安有千里之遥,但因为高僧鸠摩罗什在那里,僧肇便义无反顾,悄悄地离开长安,踏上了坚定而孤独的旅程。

羁旅姑臧的鸠摩罗什,正苦恼于佛法“无所宣化”,见到僧肇不远千里前来投师,感慨万千。于佛法义理,师徒二人泻瓶相承,一个悉心传授,一个倾心向学。

助师译经论

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国主姚兴率军兵抵姑臧,吕隆(吕光之弟吕宝的儿子)无奈将鸠摩罗什送出,僧肇随师同行,于12月20日,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长安。这一年,僧肇28岁。

僧肇随师参见了姚兴。姚兴命他随住逍遥园,协助鸠摩罗什详定经论。

自汉末以来,渐次东来的天竺僧人,有不少定居长安,在此弘扬佛法。长安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最隆盛时,长安居民“事佛者十室而九”。北方的历代王朝为祈求国祚悠长,热衷于征召各地高僧,建寺、造像,对译经、传法给予大力支持。

弘始四年(402年),译经事业在逍遥园中的西明阁开始进行。这一年译出的经典有《阿弥陀经》 《贤劫经》 《大智度论》《坐禅三昧经》《百论》等。在译经过程中,僧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初译出的经论,无论从信、达、雅哪个方面来说都颇有问题。僧肇为《百论》作序时客观陈述了这一事实:因为鸠摩罗什不精汉语,“先虽亲译,而方言未融,致令寻思者踌躇于谬文,标位者乖迕于归致”。

随着译经事业的发展,参与其事的僧人不断增加。当时,僧肇、道生等“领意言前,词润珠玉,执笔承旨”,对鸠摩罗什传译的经文,切磋琢磨、争辩研讨,意见统一后,才做定稿。

僧肇在《维摩诘经序》中用文字重现了译经时的情景:鸠摩罗什超凡脱俗,心入佛境,穷尽佛法真理,又精通汉地方言。他手拿梵文经本,边读边译,听讲的僧人俗众满怀虔敬,对他所讲的内容,反复推敲,务求能够符合佛陀说法的原意。

弘始五年(403年),鸠摩罗什着手翻译《大品般若经》。僧肇是参与译经的骨干之一。在传译过程中,鸠摩罗什边译边讲,僧肇等人认真听讲,悉心记录,并修订文辞。次年4月,《大品般若经》翻译完毕,僧肇根据自己对《大品般若经》的理解,写出了《般若无知论》。鸠摩罗什读后大加赞赏,“我对《大品般若经》的理解,也未必胜过你。何况,你文辞更加优美呢!”(原文:“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

之后,僧肇又参与了《大智度论》的释译工作。《大智度论》共有百卷,于弘始七年(405年)12月译毕。

弘始八年(406年),僧肇协助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梵网经》,并为之作序。《梵网经》是戒律类的佛典,此经译出后,僧肇与译场中300余人同受此戒。

弘始十五年(413年)8月,鸠摩罗什逝世。僧肇以沉痛的心情撰写悼文,颂其业绩。他追忆从师游学之事,深情地说:“肇以去圣久远,文义多杂,先旧所解,时有乖谬,及见什谘禀,所悟更多。”

“肇”启般若门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大乘小乘经典混杂,佛法义旨众说纷纭。虽然般若(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终极智慧)是佛法的核心,但在早期传播中,神通比般若更引人重视。

魏晋时期,作为“舶来品”的佛教理论,受玄学思潮的影响,在对般若的认知上,出现了“六家七宗”的不同说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家:“心无宗”主张“心中无物”,至于客观世界存在与否不必考虑;“即色宗”主张万物都是空的,空是与存在相对应的概念;“本无宗”主张视存在为非有(空)。诸家各执己见,听者无所适从。

在参与译经的过程中,僧肇写下了《般若无知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论著,史称“肇论”,主要见解有以下几点:

“般若无知”:知为执着,只有放下执着,才能体会般若;

“物不迁”:执着于物体现象的动与静,都是片面理解;

“不真空”:一切现象都是“不真”的,因此是“空”的。

僧肇秉承中观学说(其中心论题即是“空”),判断一切的存在现象均为“假有”,属于“不真”(空);“空”不是与存在对应的一种状态,存在是因缘聚合的“假有”,空是因缘消散的“真空”。据《名僧传》载,鸠摩罗什称僧肇为“秦人解空第一者”,认为僧肇在般若中观上得到了他的真传。

僧肇融通中观思想、老庄之学和魏晋玄学,以批评“六家七宗”为起点,为般若中观学的研究推开了一道崭新的大门。当时,他撰写的《般若无知论》被广为传抄,远在庐山的慧远大师读后赞叹说:“像如此高超的见地,未曾有也。”

对僧肇及其“肇论”,当代哲学大家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评述道:“僧肇解空第一,其所作论,以谈至‘有无‘体用问题之最高峰,以后诸公已难乎为续也。”

弘始十六年(414年),即鸠摩罗什去世的次年,41岁的僧肇因病辞世。他与鸠摩罗什对般若学的研究,被后世尊為“什肇山门”。

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一般概括为6个阶段:先秦诸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近代新学。僧肇“融会中印之义理”所作“肇论”,理清了人们对般若思想理解上的混乱,为隋唐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之后出现的三论宗、天台宗、禅宗等提供了思想上的源头活水。

猜你喜欢

罗什佛法长安
水VS火
套娃为什么被叫作“玛特罗什卡”
长安欧尚X7PLUS
西游新记 2
法雨辰??吕逸雪??贾欣悦等
“花和尚”鸠摩罗什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鸠摩罗什寺 全世界惟一以罗什命名的寺院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