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平湖钹子书的起源、兴衰兼论其艺术手法

2017-04-13张丽霞

山西农经 2017年15期
关键词:竹筷子书折扇

□张丽霞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浅谈平湖钹子书的起源、兴衰兼论其艺术手法

□张丽霞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平湖钹子书,又名说因果,曾用名农民书,在江南吴语方言区非常流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平湖钹子书多出现于“当俗”活动中。“当俗”是方言词,就是祭祀,以祈求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平湖钹子书。

平湖钹子书;起源;兴衰;艺术手法

1 平湖钹子书的起源

关于钹子书的起源,其实并没有详细记载,因此并没有准确的说法。其说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一说是平湖钹子书出现于清道光年间。第二种说法是平湖秀才范昶所创。经过学者的争论不休,现在,大多数人都认可第二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万历年间,松江董其昌用玷污陆家婢女绿英后,复藏娇于白龙潭“护珠阁”。绿英乘其不备,逃回陆家,而后董其昌带着家奴,夜袭陆家庄,抢走婢女和钱财,引起人们共忿,于是就出现了曲本《黑白传》,斥责董贼父子仗势欺人。董其昌知道后恼羞成怒,派家奴暗访,查出《黑白传》出自范昶之手,于是每天对他打击报复。无奈之下,范昶只好跑到松江的城隍庙告阴状,奈何他不会器乐,值得向庙祝借得一个钹子,边敲击边控诉。

2 平湖钹子书的兴衰

平湖钹子书大致经历了兴盛、繁荣、复兴和逐渐衰落四个阶段。

平湖钹子书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发展一直都不太顺利。1949年之前,说书艺人说书是没有固定的场所的,基本都是在农村的小茶馆或空地上进行演唱,也没有固定收入,收入来源于听众的随意打赏,故艺人们的生活十分清苦。

20世纪50年代是钹子书发展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钹子书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在1950年8月和1951年春天,平湖县人民文化馆将说书艺人们组织起来,举办了两次说书艺人讲习班。从此,说书艺人的演出场所固定下来了,城郊和乡镇茶馆成为说书的固定场所。1951年10月,平湖成立“平湖县农民书改进协会”,参加县社会主义文艺宣传活动,连续一个月深入农村演出,并创作社会主义曲目,达200余篇。

此后至1966年是钹子书发展的繁荣时期,平湖大概有百来家场馆,几乎家家都有钹子书演出,并出现了相应的顺口溜。这正是农民热爱钹子书的真实写照。在繁荣时期,也出现了很多针对钹子书的改革。通过改革的平湖钹子书,女徒也可登台演出,男女可以合演。男女登台同演促进了唱腔的推陈出新,鼓板、月琴、琵琶、弦子、扬琴、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也应运而成为钹子书的伴奏乐器,使钹子书的表演力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起来。

改革开放新时期,钹子书也迎来了他的复兴时期。由文化局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制度,包括补贴、演出、集会等等,开始了制度化进程。以1990年为节点,钹子书受时代发展的影响慢慢走向衰落。1995年8月,当地县曲艺团解散,说书艺人们改行。目前只有徐文珠还在坚持说唱钹子书。

3 平湖钹子书的艺术手法

钹子书以单人说唱为主。左手持钹,右手拿筷,边敲边唱。传统说书艺人多在茶馆等室内演出,站或坐着演唱。平湖钹子书需要道具非常简单:一个铜钹、一根竹筷、一把折扇、一块醒木。唱书时,说书艺人用左手中指和无名指顶住钹子,将食指和小指放在钹子下面,拇指放在钹子的边缘。拇指扣着或放在钹子边缘,右手同时用竹筷敲击,使钹子发出“的”、“仓”两种声音。“的”、“仓”两种声音就是钹子书的节奏。筷子就是用竹子削成的,与吃饭的竹筷差不多。折扇是辅助表演用的。随着说书内容的发展,折扇被赋予不同的用法。说书先生在一般情况下拥有两把折扇,在说书时放在案板上,好的折扇在上,破的折扇在下,由于长期使用造成的磨损使得破的折扇往往用来充当提灯的工具,而好的折扇则因为色彩绚丽常常成为才子的标配,在求取功名巧遇佳人的故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醒木,顾名思义便是提起观众听觉的工具,一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二来是助推情绪的发展。

传统钹子书的说唱文本主要以历史故事、武侠小说和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如《水浒传》、《柳毅传》、《霍小玉传》、《杨家将》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政治对艺术内容干预加强,钹子书演唱文本需要配合政府宣传,出现大量改编或创编的文本,如《沙家浜》、《白毛女》、《红灯记》等。目前,钹子书主要说唱的内容还是以社会主义和谐、民主、团结为主。如《观看西瓜灯》、《唱唱我们村里新面貌》等。

平湖钹子书正在一步步走向没落。为了不使传统文化衰落,平湖市文化部门出台了很多相关措施,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编纂相关钹子书学习教材,在各个中小学建立平湖钹子书培训基地等。

1004-7026(2017)15-0098-01

J826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5.064

猜你喜欢

竹筷子书折扇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竹筷木桥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诫子书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点燃一支竹筷
探究竹筷在水中的变化
会变的折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