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诊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7-04-13熊春燕龚雪莲徐瑾

当代医学 2017年18期
关键词:抗凝剂合格门诊

熊春燕,龚雪莲,徐瑾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门诊部,江西南昌330006)

门诊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熊春燕,龚雪莲,徐瑾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门诊部,江西南昌330006)

目的分析门诊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门诊部2015年3月~4月采集的血液样本60 000例,分析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在全部60 000例血液标本中,不合格血液标本共有20例,导致门诊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溶血7例、血凝固7例、送检不及时2例以及不合理应用抗凝剂3例、药物因素1例。结论对采集血液标本的流程加强控制,对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不断规范,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等,能有效提高门诊血液标本的合格率。

门诊;血液标本;不合格;护理对策

临床中在诊断和治疗患者时,采集和检验门诊血液标本的作用非常重要。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会对疾病的诊断产生直接影响,进一步影响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所以提高门诊血液标本的合格率就显得尤为关键[1]。本研究对2015年3~4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门诊部收采集的60 000例血液标准进行了合格性判断,主要分析了20例门诊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具体原因,并从护理的角度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现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门诊部2015年3月~4月采集的血液样本60 000例,血液标本采集选择抗凝血管;女57 506例,男2 494例;采集血液标本后及时送检。

1.2 方法选择专业的检验工作人员来检测和核对血液标本。结合实际的检验项目来检验血液标本,对血液标本的相关信息进行认真核对,观察血液标本是否存在凝血和溶血现象,并观察凝血剂的选择是否合理。

2 结果

在全部60 000例血液标本中,不合格血液标本共有20例,导致门诊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溶血、血凝固、送检不及时以及不合理应用抗凝剂、药物因素等。其中溶血发生7例,占35%;血凝固发生7例,占35%;送检不及时发生2例,占10%;不合理应用抗凝剂发生3例,占15%;药物因素致标本不合发生1例,占5%。

3 讨论

应用血液检验能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可靠和准确的血液检验结果,能让医生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更加了解,进而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临床医务人员如果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存在不合格现象,就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进一步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治疗。所以临床中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要想让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提高,就需要让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提高,在日常工作中,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遵照血液标本采集的相关操作流程,进而让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准确性得以有效提升。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临床检验技术也在快速更新和完善,试验方法也正向着自动化、多指标、超微量以及高精度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门诊血液标本依然存在不合格现象。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全部60 000例血液标本中,不合格血液标本共有20例,导致门诊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溶血、血凝固、送检不及时以及不合理应用抗凝剂、药物因素等。其中溶血发生7例,占35%;血凝固发生7例,占35%;送检不及时发生2例,占10%;不合理应用抗凝剂发生3例,占15%;药物因素致标本不合发生1例,占5%。

3.1 门诊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1)血液凝固:血液从能够流动的液体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块则为血液凝固[2]。在血液发生凝固现象后,纤维蛋白的状态也会从可溶变为不可溶。所以如果血液标本出现血液凝固,就不能开展相关的凝血检查和血常规检查[3]。在血液注入到抗凝试管中时,如果没有及时将其混匀或者晃动的时间、次数不够,就可能发生血液凝固现象,导致部分血液凝固;除此之外如果使用的抗凝剂不足也可能导致血液凝固。

(2)溶血:当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现象时,血液标本中的血红细胞就会出现破裂,导致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流出,进而和血细胞中的其他物质融合,进一步影响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4]。分析发现,引起血液标本溶血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在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时,注射器和针头之间的连接存在缝隙,导致空气混入到血液样本中,产生气泡,进而导致溶血。②在采集血液标本之后,如果长时间保存在冰箱中,也可能引起溶血。

(3)血液标本送检不及时:在门诊采集血液标本后,送往检验科检验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对于急诊患者来讲,则应将血液标本马上送检[5]。如果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长时间没有送检,就会改变血液标本中的成分,如血液标本中的葡萄糖浓度等。如果血液标本在采集后并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时间送检,就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6]。

(4)不合理应用抗凝血剂:临床中在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时,采血管中都存在一定剂量的抗凝血剂,这样就能让一定剂量的血液标本不会出现凝固现象,如果在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时,采血管中的抗凝血剂的作用剂量比采血量小,就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凝血现象[7];如果采血管中的抗凝血剂的作用剂量比采血量大,就会对血液标本造成稀释,进而对临床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5)药物因素:如果患者在血液标本之前服用过某些特殊药物,就可能引起一系列不正常现象;患者服药的药物不同,对血液标本产生的作用机制也会存在差异,所以在检验血液标本时,相关检验指标受到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8]。

3.2 护理对策

(1)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让其专业技能水平得以有效提升,让其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血液检验项目也在不断变化,新检验项目也越来越多,工作人员要想真正了解全部需要检验的项目非常困难。所以在血液标本的检验工作中,应加强交流和沟通,积极组织开展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让其掌握相关的血液标本采集的基础知识,同时让其掌握新开展项目标本的留取事项,及时反馈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定期组织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考核,让护理人员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最终让护理人员的血液检测知识更加丰富和扎实,并让其操作技能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2)对采集血液标本的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在采集血液标本时,相关的耗材,如注射器、采血管等在使用前应保证干燥、洁净,包装密封也应保证完好。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尽可能选择一次性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后,不能进行剧烈晃动,防止出现溶血现象,而且检验科拿血人员应及时送往检验。采集血液标本时,相关的使用耗材应保证无菌,选择酒精对采集部位进行消毒,在采集部位干燥后才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患者手臂不能过于紧绷,在对血液标本进行抽取时速度应缓慢,而且应保持匀速,采集血液标本后,在注入到试管中时也应缓慢,血液标本量应合理,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并进行认真标记。

(3)血液标本送检应及时:在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可能在4小时内进行临床检验;如不能及时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就应对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分离,然后放置在温度适宜的冰箱中保存。采集血液标本后,采血人员需要间隔一段时间才能将血液标本送往检验科,但是部分血液标本的检验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就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的培养,让血液标本的不合理率有效降低。

(4)加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让药物对血液标本的影响有效减少:临床医务人员应加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进而来有效提高血液标本的合格率。临床医生在将化验单开好之后就应及时告知患者,血液检查的相关注意事项,包括服药药物可能影响血液检验结果,血脂、饮食以及血糖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等[9]。

3.3 采集标本和送检的相关注意事项在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应告知患者放松,环境则应保持温暖,进而来对静脉挛缩进行有效控制,不能对患者进行太长时间的束缚,也不能对患者手臂进行拍打,如果对患者手臂进行拍打,则可能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或者局部血液发生浓缩;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应对试管进行4~5次的倒转,将其混合,但是在倒转时应注意力度不能太大,放置试管时应让其保持直立,不能在台面上平放血液标本。第一管血液标本中常规存在组织液,出现凝血的几率较高[10],不应选择其进行凝血测定,因此应在后面采取存在抗凝剂的采血管,防止抗凝剂污染血清管。针头应保持倾斜,让血液能沿着管壁向下流,进而来对溶血现象进行有效控制。

3.4 特殊注意事项在进行血培养时,婴幼儿、儿童的血液标本量应控制为1~5 mL,而成人则应控制为10 mL[11]。如果在特殊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血培养不能及时送检,就应在常温环境下保持血液标本,不需要在冰箱中保存,采集工作应尽量在抗菌药物服用前完成,进而来对假阴性结果进行有效控制。在发热初期和寒战时对血液标本采集,能让培养结果的阳性率有效提高[12]。在进行血气分析时血液标本量应为2~3 mL,完成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在橡皮塞中及时对针头进行封闭。

总之临床中在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血液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而血液标本的质量会对检验结果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对临床疾病的诊治产生影响;临床医务人员如果在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时不合格,就会影响检验结果。所以临床在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为患者制定科学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时,首先就应保证血液标本的合格率,临床医务人员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操作标准,并正确保存,最终让血液标本的检验准确性得以有效提升。

[1]李明芬.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分析与对策[J].中外医疗,2015,34(15):181-182.

[2]李会娟.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21(3Z):211-211.

[3]吕越.论述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25):5349.

[4]乔小霞,李慧群,杨光军.血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6):93-94.

[5]娄冬冬.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5,24(6):145-146.

[6]贺春霞.门诊血液标本采集和保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解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13):1563-1564.

[7]刘惠涛.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19):3841-3842.

[8]丛虹.探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2):86-87.

[9]杨毓.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8):252-253.

[10]毛丽娜,孟文,陈明.门诊血液标本采集患者检验咨询服务需求的质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1):129-131.

[11]罗付连.门诊血液标本采集常见错误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8):2332.

[12]向艳,张仑,李立.门诊血液标本采集和保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5):63-6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8.090

猜你喜欢

抗凝剂合格门诊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门诊支付之变
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抗凝剂的初步筛选
我是合格的小会计
肝硬化患者服用直接口服抗凝剂与传统抗凝剂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做合格党员
凝血测定中抗凝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