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张英的教育理念

2017-04-13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张廷玉张英安徽大学

焦 艳

安徽大学历史系,合肥,230039

试论张英的教育理念

焦 艳

安徽大学历史系,合肥,230039

从清康熙年间大臣张英写的反映其教育理念的诗文著述入手,从传统思想、家学思想、重视子女教育角度分析了张英重视教育的缘由。在读书方法方面,张英强调了温习、背诵、养成良好读书习惯以及习字的重要性。在写作方面,强调条理分明、言辞流畅。在品行方面,重视对世家子弟谦逊谨慎、品性端一、礼让等品行的培养。在择友方面,认为“友不择便交”为一大戒,强调择友必须满足立品、读书、养身、俭用四个方面。在为官方面,要求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严守做官的原则及爱民如子的品质。张英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对张氏家族读书风气的形成,对子女教育的养成,对后世人才的培养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张英;教育理念;家风;教子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晚年号圃翁,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1],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在位期间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备受康熙帝赏识。康熙赞赏他:“老成谨慎,始终不渝,有古大臣风。”[2]张英一生著作颇丰,并对经学研究颇有造诣,主要著作有《易经衷论》《笃素堂文集》《存诚堂诗集》《聪训斋语》《南书房记注》等。其中《笃素堂文集》《存诚堂诗集》和《聪训斋语》中存有很多反映张英教育理念的文章和诗作,是后人研究张英如何教育子女的重要史料。

1 相关研究与问题提出

目前,学界对张英的研究较为丰富,代表性成果有:江小角依据张英著述,对张英其人以及诗文内容作了详细解读[3];章建文论述了张英担任帝王之师、庶常之师、儿孙之师过程中对桐城派的贡献[4];郭长华对张英家训思想中养身、养心、养家、教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5];严萍对张英家训中蕴含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家庭环境、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等方面[6];白兴华等从读书养心、节欲养生、谦谨处世等角度分析了张英《聪训斋语》的价值[7];肖阿如依据《聪训斋语》,对张英教育思想中体现的读书、作文、学字、诗歌等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论述[8]。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张英的研究集中在从文学角度分析诗文价值,从家训出发论述张英在养身、养性以及家庭教育、文史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全面考察张英及其家族的有关著述,论述张英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张英重视教育的缘由

首先,传统思想的影响。张英作为读书人,受儒家文化熏陶,毕生所求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为国效力;并且秉承经世致用思想,格外重视教育。张英从小就非常热爱读书,重视家族文化积累,践行忠君爱国,对子孙后代的培养,尽力亲为,悉心备至。

其次,家学渊源的引导。在张英幼时,其母吴太君尤为重视教育子女读书,而且要求极为严厉,方法独特。当时桐城兵荒马乱,张英随母寓居金陵,所住之屋甚是狭窄,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的母亲“必先营书室,隔窗听咿唔声,入深夜不倦,则色喜”[9]438。可见其母对子女读书学习的重视和严格要求。由于张英的父亲张秉彝在外为官,吴太君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于是她便“问请于大人简题数百为签,作大斗贮之,遇文期则掣签命题,文未毕不令就寝”[9]438。此后迁居桐城城区,或居山中,都选择邻庵命叔兄在其中读书。正是因为吴太君严厉且独特的教育方法,使得张英自幼热爱学习、刻苦读书,即使身患疾病也手不释卷。张英认为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为人生颐养第一事。并且也极为重视子女的学业,从小教子女读书,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忙于国事公务时,指示姚夫人督促子女学习。

再次,张英把培养子女成才当作自己的责任。当张廷瓒山东乡试时,他告诫张廷瓒说:“词臣无多任事,所恃以报国家育人材者,惟在典试耳。汝其慎之勉之。”[10]444可见,张英认为子女应该努力成为国之栋梁,为国效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精心培养,让子女成才,成为国家有用之人。总之,桐城清河张氏家族得以繁荣兴盛,子孙相继考取功名,这些和张英孜孜不倦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3 张英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

3.1 读书要讲求方法

张英认为想要成才,必须要多读书,但并非读死书,要有科学合理的方法。他总结的读书方法是:

一是要温习。他把所读经书视为瑰宝,每读完一本书,为避免遗忘,必须做到时常温习。他说:“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我所已读者,决不可轻弃。”[11]527只有温故,方可知新,张英强调读书温习的作用,是他自己读书的经验总结。

二是要背诵。每读一篇必须要背诵,所学知识要领悟透彻。张英从小体弱多病,仍然坚持读书,手不释卷。其子张廷玉在追念父亲的行述中说:“至庚子岁始痊,一切家事皆付先妣经理之,独肆其力于学,与三先伯读书家园中,相对手一卷不释。每当霜寒星落之时,一灯莹然,伊吾之声达于巷外。自六经、左、国以及庄、骚、子、史、两汉、唐、宋之文,糜不搜讨淹贯。”[12]291从张英及其兄弟博览群书、刻苦学习,也可看出他们之间互相砥砺、相互帮助、相互影响。

三是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张英时常教育子孙后代时刻谨记读书,甚至把读书作为行孝道、报恩泽的标准之一。首先,他认为孩子必须从小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并且不同阶段读书内容必须有所区别。他强调幼年应读六经以及秦汉之文。他说:“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11]527又说:“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11]527可见,张英认为八岁至二十岁是孩子的成长关键期,更要珍惜时间,读些诸如经书之类典正纯雅、对孩子无害的书,可谓终生受益。其次,张英认为二十岁之后也应坚持阅读年少时的读书内容,不可全盘抛弃,束之高阁。他说:“幼龄入学之时,其父师必令其读《诗》《书》《易》《左传》《礼记》以及两汉、八家文;及十八九,作制义、应科举时,便束之高阁,全不温习。此何异衣中之珠,不知探取,而向涂人乞浆乎?”[11]527并且幼年所读之书,“本为壮年扩充才智,驱驾古人,使不寒俭,如畜钱待用者然”[11]527。可见,张英认为读书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诸如《左传》《国语》和秦汉之文之类的经典书籍必须要终身阅读。而且幼年通过读书,效仿古人优秀的品行,扩充才智,对二十岁以后自身发展也大有裨益。

四是做到读书与习字结合。张英认为学习书法也尤为重要,需要把握文字的格局,做到有骨有肉。他总结道: “楷书如坐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奔。”[13]44虽形貌各不相同,但最核心的是要把握好文字的体要。他把书法创作形象地比喻为 “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13]44。不能有所偏颇倾斜、神行无存,只有克服这些弊端,才可称为佳书。同时,他还强调学字当专一。要选择一种“古人佳贴或时人墨迹与己笔路相近者”[13]53,然后专心学之。不能朝令夕改,见异思迁,否则难有所成。他规定每日备好笔墨纸砚,临四五百字,不可过劳也不可过逸。他说自古以来大家写字最重视分行布百,以整齐匀净为要。而学字切忌“飞动草率,大小不匀,而妄言奇骨磊落,终无进步矣”[13]53。这些真知灼见,也是张英从事书法实践的切身体会,值得后人珍视。

3.2 重视写作训练

张英认为写文章如移树,必须要把握好方法,否则,必然导致 “再实之木,其根必伤”的结果[14]。首先要有前期积累,即多读多背,注意温习。同时,张英强调读书不可贪多,要做到:“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毋贪多,毋贪名,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11]527张英四子张廷璂在张英的教育下,十五岁便可以写出文辞优美的文章[15]。这既显示张英教子有方,也体现张廷璂的勤奋好学。此外,次子张廷玉在父亲的教育下,也是年少聪慧,爱好诗经之属,异于同龄人。张英喜赋诗曰:“驹齿初龆发覆眉,颇怜聪慧异群儿。已通典诰兼风雅,远胜而翁十岁时。”[16]诗中饱含慈父望子成龙的喜悦之情和鼓励之举。同时,张英也强调作文必须先读文章,他要求选择“其精纯条畅,有气局词华者,多则百篇,少则六十篇”[13]56来研读,这样才能领悟经典内容,在创作时予以应用,显示效果。如果贪多博览,过眼而忘,这样写作只会是“词常窘而不裕,意常枯而不润”[13]56,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没有什么价值。其次,写作不仅仅需要多看多背,还需要多练。张英对子女写作要求极为严厉,并让子女从幼年开始学习声韵之学,每天作短句练习。张廷璐在诗集自序中说:“憶自髫龀时,先太傅公即示以声韵之学,时乞假里居,每当夏夜追凉辄令属对入山,则随侍杖履间作短句,以博欢噱迨。”[17]此外,如何在科举考试中写出好文章,张英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认为要把握八字:“理明词畅,气足极圆。”[11]527意思就是写文章要条理分明、言辞流畅,达到一种造诣极高的境界。他认为读书必须聚精会神,超然物外,他说:“读文作文皆须凝神静气,目光迥然出文与题之上。最忌坠入云雾中,迷失出路。”[11]533此乃读书真谛,值得深思。

3.3 注重品行培养

读书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学习如何做人。张英认为,世家子弟相比于寒士更应该恭谨谦逊、不骄不躁、不伪不诈、品性端一,才会符合他们的身份,并得到别人的尊重。他说:“世家子弟原是贵重,更得精金美玉之品,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骄盈,不诈伪,不刻薄,不轻佻,则人之钦重较三公而贵重。”[11]518而寒士虽然家境贫寒、身份低微,但他们勤劳朴素、谦虚谨慎胜过世家子弟。因此,张英认为,如果世家子弟只有做到“谨饬倍于寒士,俭素倍于寒士,谦冲小心倍于寒士,读书勤苦倍于寒士,乐闻规劝倍于寒士”[11]530。只有这样,才能博得社会尊重和别人赞美。

张英时刻告诫子孙要坚持“礼让”精神。他说:“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老氏以让为宝,左氏曰:让,‘德之本也。’”[11]531他认为自古以来只听过忍让可以消除无穷的灾祸,并未闻可以酿成灾祸。因此他说:“欲行忍让之道,必须从小事做起。”[11]531比如,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张英的谦让精神。张英还列举自己五十余年未尝受大侮,只因有一良策:思想转弯早。他说:“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的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11]531由此可见,张英秉持“吃亏是福”、谦虚礼让的原则,是一以贯之的,对其后代良好品行的培养,产生了很大影响。

张英次子张廷玉就继承了父亲这一良好品行,张廷玉之子张若霭考中一甲第三名,雍正皇帝看到张若霭试卷时说:“朕心深为嘉悦。盖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能为国家抒诚宣力。”[18]而张廷玉却再三恳辞,认为天下学子众多,愿让给天下寒士。他说:“臣子张若霭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为荣幸。”[18]雍正皇帝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张若霭列为二甲。这既体现了张廷玉良好的家风,又反映了他对寒士的关心和厚爱。

此外,张英认为人生不应只追求功名利禄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做人要淡泊名利。他时常感慨:“世间有多少高台广榭、名花异卉,而主人没齿不能享者;又有虽身在其中,而牵于名利忧患烦恼而不能得其趣者,所以白香山履道里住得七八年,便翊翊自矜得意,形之诗篇。盖古之达人深知闲适之不容易,虽暂得而亦不敢忽也。姚休农先生有言:闲居适性,其福在尧、舜、释迦之上。”[19]由此可见,张英追求的是悠然闲适的生活情趣,不愿为功名所累,无时无刻都体现出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怀。

3.4 慎重选择朋友

张英认为择友是人生大事之一,对仕宦子弟择友,更是多有思考。他在《聪训斋语》中说:“保家莫如择友。”[11]523可见,人在成长过程中,谨慎择友尤为重要。张英认为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此时知识、情感既十分丰富又有室有家,父师之命、妻子之言皆听不进去,只愿听友人的话。若遇一损友,朝夕相伴,则前途难免不受影响[11]520。人在青年时期,选择什么样的人为友,非常关键。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张英以“友不择便交”为一大戒[13]51,警示子孙。张廷瑑在《兄子宗岳二十初度序》中也说:“士君子立身行已,将以光大前人之绪而卓然自立为斯世有用之材。然欲蓄其德以成其材,端自择交始。”[20]可见,张廷瑑受其父择友观念的影响较深。正是如此,张廷瑑时常告诫子孙要谨遵先公家训,绝弃淫朋宴私,慎重选择友人,不可败坏家风。他说:“余于先公之训,日勉焉而犹未逮。吾子行厚而质实,其学颇能窥古人藩篱,守先公之遗训,绝淫朋之宴私,以光大前人之绪而卓然有以自成其材。”[20]

朋友有益、损之别,如何辨别,张英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判断一个朋友是否是益友,必须从立品、读书、养身、俭用四个方面去考察[13]43。在这四个方面有称道之处的朋友,才是良友;若不符合,则非良友。关于择友的要求,张英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告诫自己的孩子,应在亲戚的孩子中选择德才兼备、爱好读书的两三人交友足矣,兄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11]523。张英以官场、姻戚之间伪善的合作利用关系为例,教育子孙选择朋友要择谨厚老实、共同进步之人。他说:“今之朋友止可谓相识耳,往来耳,同官同事耳,三党姻戚耳,朋友云呼哉!汝等莫若就亲戚兄弟中,择其谨厚老成,可以相砥砺者,多则二人,少则一人,断无目前良友遂可得十数人之理。”[11]536可见,张英一直强调真正的朋友不在数量,而在于有互相砥砺、相互学习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张英看透了仕宦子弟姻戚关系的复杂,希望子孙后代能真正有良友陪伴成长,看上去虽然有点世故,确是他阅世之深的体会。

考察张英的一生,他极其重视与友人的感情交流,这些使张英受益匪浅,在他的散文、诗中经常看到他对友人的欣赏赞美之词。或是赞赏友人如李厚庵的爱民如子、清正廉洁,亦或欣赏兄弟湖上先生的辞退官场、归隐田园等。在《姚珠树公传》中,他说:“英为珠树公幼胥,公捐馆舍时,英年十有五,犹及侍公左右,见其仪范,巍然岳峙,渊然海涵,吐纳宗风,神采四映。英虽幼,犹能识之。工举子业,最为华赡博大,而一一根据理要。伸纸疾书,千言立就。古文词无不兼擅其美……此皆邑人之所矜式,海内之所流传,而英得于耳目之濡染者最多也。”[21]可见,姚珠公的学识、才华和气质各方面都对张英影响很大。张英把真正的朋友视作弥足珍贵的财富,备加珍惜。

3.5 为官坚守清廉

张英作为康熙朝的重臣,一生为官清廉、恪尽职守。他为官三十余载,从不假公济私、中饱私囊。其家族里面虽然中进士人很多,但没有人是因为他的关系得以做官升迁。康熙皇帝曾表扬张英,谕曰:“吏部侍读学士张英供奉内廷,日侍左右,恪恭匪懈,勤慎可嘉,尔部从优议叙,具奏。”[12]294还曾特颁手敕谕张英:“尔素性醇朴,侍从有年,朝夕讲筵,恪恭尽职。兹因尔父未葬,具疏请假。”[12]294可见,康熙皇帝对张英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勤政作风,大加赞赏,并以批准其回家安葬先父作为奖赏,让张英心存感激。

张英长期参与机要事务的处理,但他严守做官的原则和底线,绝不结党营私、泄露朝廷机密。张廷玉在追念父亲的行述中说:“府君三十余年以来,侍从禁廷,参与机务,嘉谟谠论,夙夜赞襄者,皆在密勿深严之地,人之所不及知,退食时从无一语及公事。”[12]289张英不仅身体力行坚守为官之道,而且其夫人就以张英的事例告诫子女。张廷瓒官至翰林,每遇乡试、会试,母亲便会以其父为官勤政清廉的事例相告,要他坚持原则和操守,不可违规,并说:“自予为汝家妇,见汝父于试事皆冰清玉洁,即内廷考教习,与静海励公信誓旦旦,虽得咎朋友,不敢屈挠,从来无一字闲言,况乡、会试乎!”[22]张英秉公办事、勤政清廉的处世态度,对其妻、其子影响非常深刻。张家后世子孙数十人为官,无人贪腐,值得后世人学习与思考。

张英尤其关注老百姓的疾苦,爱民如子,他深入民间考察,并将详情如实禀告康熙皇帝。他说:“经年且休沐,暂许还山泽。君子重致身,况复当言责。苍生今何如,廊庙资谋画。行行非徒然,民瘼贵探索。归来献天子,宣室方前席。”[23]张英还建议友人徐健庵要善于提携贤才,广种桃李,显现出一种爱惜人才的大气凛然之感。他说:“只今鸾坡上,烦君种桃李。谁贤受上赏,况复皆国士。琢成珊瑚枝,照耀明光里。”[24]由此可见,张英勤政为民为其子孙后代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进而鞭策他们努力做一个好官。

4 张英教育理念的主要影响

4.1 树立了张氏家族优良的读书风气,对张氏家族的繁荣兴盛意义重大

张英为教育子孙后代专门写了一部家训——《聪训斋语》,书中详细记载了后人应具备的品质,多次告诫子孙后代要多读书、勤劳俭朴、谦虚礼让。他自己以身作则,为国为民,勤恳敬业。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才成就了张英家族“父子双宰相”(张英、张廷玉)、四子中进士(张廷玉、张廷瓒、张廷璐、张廷瑑)、“六代翰林”(张英、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张廷瑑、张若潭、张若霭、张若澄、张若需、张曾敞、张元宰、张聪贤)等传奇,也促进了张氏家族的繁荣与昌盛。雍正皇帝曾表扬张英、张廷玉和张若霭说:“大学士张英,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终始不渝。张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劳翊赞,时时以尧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张若霭禀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18]正是在张英以身作则的熏陶下,张氏家族相继入朝为官者众多,为朝廷作出了很大贡献,对张氏家族的兴旺发达产生了巨大影响。

4.2 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在张英严格有度的教育下,四个儿子皆考中进士,在康熙至乾隆三朝为官为文,都极具影响。只可惜张廷瓒英年早逝,张英在追念张廷瓒行略中说:廷瓒年少聪慧,并“蒙恩选授日讲官起居注”,“迁侍讲、侍读、左右春坊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两岁之中蒙恩超擢者六次,圣慈汪濊,咸以为荣”[10]443。次子张廷玉从小聪慧过人,十岁能读《尚书》《毛诗》,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他在雍正帝登基以后,备受恩宠,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领班大臣,成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族官员。张廷玉长子张若霭在雍正十一年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次子张若澄乾隆十年进士,授编修,并入直南书房。三子张若淑和四子张若渟也都是乾隆时期的朝廷重臣,这都与张英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张英重视子女教育,且卓有成效,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4.3 严谨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清代名臣曾国藩对张英十分尊崇,对张英的《聪训斋语》视为珍宝,并要求子孙后代终身学习,不可废弃。曾国藩在《家书·谕纪泽纪鸿》中说:“张文端英所著《聪训斋语》,皆教子之言。其中言养身、择友、观玩山水花竹,纯是一片太和生机,尔宜常常省览。”[25]392他在《家书·致澄弟沅弟》中说:“张文端公家训一本,寄交纪渠侄省览。渠侄恭敬谦和,德性大进,朱金权亦盛称之。将来后辈八人,每人各给一本。”[25]394可见,曾国藩对张英《聪训斋语》的重视和欣赏。

张英提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影响更甚。比如,他认为读书可以修身养心,闲适之人若不读书,便会耳目、身心无所寄托,变得惶惶不可终日。他说:“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棲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26]这些读书至理名言,不仅让人感动,而且应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果终生捧读坚守,就会受用无穷,造福社会。

张英对后人写作、品行、为官等方面的衷衷告诫,使人们看到张英对子孙后代的希冀,他说:“生儿不愿腹盈笥,思涌泉,摇笔凌机云,但愿悃悃讷讷耕且耘。生儿不愿朝楚越,暮燕齐,结交少年行,但愿出作入息依农庄。人生百忧缘富贵,悲喜宠辱煎我肠。”[27]张英认为人生很多烦恼都是源于富贵,他希望子孙后代能够朴实耕耘、结交良友、简单生活。虽然已步入21世纪,但张英所留下的这些精神财富,值得世人传承和践行。张英倡导的为官之道、勤勉读书和品行修养等,都给人们很多有益的启示。这些正是人们学习、生活、做人的根基,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1]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M].中华书局 ,2008:9956

[2]张英.张英全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4

[3]江小角.张英及其诗文述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0-58

[4]章建文.论张英对桐城派的贡献[J].北京社会科学,2016(8):29-41

[5]郭长华.张英家训思想初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07-109

[6]严萍.张英家训蕴含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6(1):1-6

[7]白兴华,凌俊峰.张英《聪训斋语》家训思想述要[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69-71

[8]肖阿如,郭明芬.论张英的语文教育思想[J].语文建设,2016(3):64-66

[9]张英.笃素堂文集卷十一:先妣诰赠一品夫人吴太君行略[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10]张英.笃素堂文集卷十一:诰授中议大夫日讲官起居注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冢子廷瓒行略[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11]张英.笃素堂文集十六:聪训斋语[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12]张廷玉.澄怀园文存卷十五:先考予告光禄大夫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谥文端敦復府君行述[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5

[13]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卷二[M].3版.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5

[14]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卷一[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5:31

[15]张英.笃素堂文集卷十一:第四子明经廷璂行略[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446

[16]张英.存诚堂诗集卷十六:玉儿十龄能诵尚书毛诗喜赋二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355

[17]张廷璐.咏花轩诗集:自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685

[18]清实录卷一三零:雍正十一年癸丑夏四月壬子朔享太庙[M].北京:中华书局,2008:7680

[19]张英.笃素堂文集卷八:寄叔兄西渠先生[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402-403

[20]张廷瑑.张思斋示孙编卷卷三:兄子宗岳二十初度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744

[21]张英.笃素堂文集卷八:姚珠树公传[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395-396

[22]张英.笃素堂文集卷十一:诰封一品夫人亡室姚氏行实[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440

[23]张英.存诚堂诗集卷三:送唐偕藻侍御请假归闽中[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51

[24]张英.存诚堂诗集卷三:送徐健庵编修南归[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53

[25]曾国藩,唐浩明.曾国藩全集:第二十一册[M].修订版.长沙:岳麓书社,2011

[26]张英.笃素堂文集十五:聪训斋语[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499

[27]张英.存诚堂诗集卷四:题羹湖画田家图寄孙釴卷子[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79

(责任编辑:刘小阳)

G78

A

1673-2006(2017)09-0077-05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9.018

2017-04-16

焦艳(1993-),女,陕西商洛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

猜你喜欢

张廷玉张英安徽大学
深秋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艺术百家 张英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张廷玉配享太庙风波
张廷玉训子
张廷玉训子
秦晓玥作品
陈成亮作品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