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馆藏纺织品文物的科学保管

2017-04-13魏芙蓉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

魏芙蓉

摘 要:博物馆纺织品文物的保管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主要包括对纺织品文物的清洁处理、修复和加固、库房保管及展厅监管各个阶段。因为纺织品文物具有易腐损的特点,所以每个阶段都非常重要。纺织品文物的科学保管与化学、物理学、考古学、纺织科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是科学技术与实践的结合。在对纺织品文物的科学保管中,要把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纺织品文物存世时间得到有效延长。

关键词:纺织品文物 成分 传统工艺 清洁处理 修复和加固 库房保管 展厅环境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47-03

紡织原意取自纺纱与织布的总称。纺织品指梭织物或称机织物,是由经纬两组沙线交织之后形成的织物。该文所指的纺织品涵盖由纤维制成的平面织物以及用织物制成的产品。纺织品文物按质地分类:丝织品、麻织品、棉织品、毛织品和其他草编织物等。按用途分类:织锦壁挂;服饰;宗教纺织品;地毯、床单、被褥等家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旗幡和历史文书等。按织造工艺分类:纱、绢、绮、绞、锦、罗、缎等,每一大类又有许多品种。按保存状况分类:出土和传世两大类。

我国有着悠久的纺织品生产历史,早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亚麻布。在距今5 000~7 00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麻纺业和丝织业,西北地区出现毛织业,原始织造工具和织物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纺织品应用于衣着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古代纺织品为纤维制品,包括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丝织物、毛织物等为动物纤维;麻、棉等为植物纤维构成。丝、毛、麻、棉纤维是由动、植物有机组织的纤维素溶液构成的。纺织品属有机质文物,易受霉菌侵蚀、害虫蠹蛀、光线照射损坏。因此,要长久保存纺织品文物十分困难。在日常纺织品文物的保管中,要注重预防性保护,遵照最小干预原则等。

1 纺织品文物的成分和受损分析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纺织品文物的保护提供了优越条件,应用各种仪器可以检测出纺织品文物的成分。由动物纤维构成的纺织品文物由氨基酸构成。由植物纤维构成的纺织品文物由多糖化合物构成。古代纺织品大多由天然动、植物纤维构成,统属有机高分子物质。由于年代久远,存世的纺织品文物的大分子已逐步降解,纤维的结构和性能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光可引起蛋白质中的分子氢键、肽键断裂,造成纤维变色和脆弱、受损。同时,引起聚合物氧化变质。高温会引起纺织品文物纤维变性、收缩、脆裂、变黄。温度高的环境能引起大分子的水解,使纤维强度降低,适宜霉菌和细菌的生长繁殖。霉菌分泌的酶可将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使纤维进一步霉腐,强度消失。降解后的小分子蛋白质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使纺织品文物扳结。环境中的盐、酸、碱在潮湿的作用下侵蚀纤维,加速腐败。

2 纺织品的传统工艺

对纺织品传统工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并掌握纺织品文物的结构。商周有麻、苎、葛、褚、芒、管、蒯等植物类织物;丝织品有纱、罗、绫、绢、纺、绉、锦、缎、绨、呢、绒、绸等。在机械方面,春秋战国出现手摇车,后来出现脚踏三锭纺车、五锭纺车、三十二锭水力大纺车。在染色技艺方面,主要染料有:红色的茜草、红花、苏枋;黄色的栀子、姜黄和槐米;蓝色采用鼠李;黑色采用乌桕、皂斗等。这些染料再经媒染、拼色和套染等技术,变化出更多的色彩。在印花技术方面,有夹缬、蜡缬和绞缬,即“古代三缬”。现代人称之为“夹染、蜡染、扎染”。在刺绣方面,种类繁多,如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针等绣法。

3 影响纺织品文物保管的不安全因素

影响纺织品文物保管的不安全因素可分两类: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是文物内在本质的因素。

影响纺织品文物保管的不安全因素包含其自身因素,是不可控的。由于纺织品文物是由C、H、O、N等原子构成的有机类物质,在潮湿、温热环境中容易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通风不良会加剧腐蚀作用。

纺织品文物的含水量多少影响其保管安全。所有天然纤维织物,在一定量含水情况下具有最佳强度。由于水的吸附作用,含水量高的纺织品文物会紧紧的粘在一起且特别软。含水量太低,纺织品文物就会发硬变酥,一碰即碎。

出土纺织品文物由于尸体腐烂、棺液浸泡及泥土、腐败生物体、霉菌等因素作用,其表面和内部都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如果不去除这些污染物,在保管过程中这些污染物会进一步侵蚀纺织品,使其结构松散,纤维遭到破坏,从而加速纺织品文物破损,不利于长久保管。

在光长时间作用下,纺织品文物的纤维中氢键会发生断裂而引起脆裂。紫外线光和红外线光对纤维有破坏作用,使纺织品文物出现翘曲,龟裂现象。

环境温度对纺织品文物的保管影响也较大。当环境温度升高会导致纺织品材料老化使得菌类活性提高,严重危害纺织品文物的安全。环境温度低时,其表面会凝结成露珠,不利于保藏。

除上述因素外,不当修复、清洁时人工损害、展出使用时的磨损也是纺织品文物保管的不安全因素。不当贮藏方式会对纺织品文物产生附加的强力和作用,缩短文物的寿命。

在实际情况中,这些因素会综合作用,各个因素互相影响或一个因素受制于其他因素。

4 入库前的清洁处理

纺织品文物的清洁处理对保管有直接影响。一般墓葬中的纺织品文物常出现锈斑、血渍、尸斑、矿物质积淀。目前,纺织品文物清洁处理方法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一般采用真空吸尘器,吸附纺织品表面或内部的松散污染物,并使固结在纺织品上的其他污染物暴露于外部表面。物理方法也可用湿布轻压擦洗纺织品文物。只要小心操作,物理方法处理对文物的损伤较小,但不易去除粘结比较牢固和嵌入内部的重污染物。

化学法主要用化学试剂去除纺织品文物表面粘连或嵌入纤维内部的重污染物,分为湿洗和干洗两种。湿洗法主要应用洗涤作用,用水清除纺织品上的污物、灰尘和杂质,如需要,可加入适当的清洁剂。清洗血渍、尸斑等有机成分,可使用含生物酶的清洗剂。锈斑可用络合剂或有机弱酸(如柠檬酸、草酸)等稀溶液清洗。矿物质积淀用六偏磷酸钠清洗。

干洗法主要以有机溶剂为干洗剂,进行洗涤,如三氯乙烷。干洗法使纤维不膨胀,并能够去除有机物质和油脂沉淀物。与物理方法相比,化学法对纺织品文物有损伤,某些溶剂会残留在纺织品上面。

清洁过程应遵循的原则:首先应当考虑的是纺织品文物的受损伤程度,其次是清洁效果。如一味注意洁净,却使纺织品强度减弱或是纺织品的颜色变淡甚至完全消失是不可取的。

清洗前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详细了解纺织品的纤维种类,其采用的染料,其上的污染物的种类及性质及纺织品文物的破损情况和易碎的部位。清洗前要先進行局部实验,在取得较好的效果的基础上大面积清洗。选用不恰当的洗法会造成纺织品文物不可弥补的损失。

清洗用水可以用去离子水和蒸馏水。水能够非常容易去除灰尘颗粒及污染物,而且纤维可从污染中解脱出来,重获弹性。清洗不可应用自来水,其含氯化物,对纺织品文物有损害。水温不可高过40℃。洗涤剂禁用漂白剂、增白剂、染色剂,可采用表面活性剂、络合剂、污物再沉积抑制剂。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柠檬酸钠络合剂、轻甲基纤维基钠抑制剂。

5 纺织品文物的修复和加固方法

纺织品文物的修复是在原纺织品文物缺损的部位添加与原纺织品相似的物质,以展示原纺织品文物的原貌。纺织品文物的加固是在保持其原状基础上,再添加一些外界物质后使纺织品文物的总体强度得以加强。原则:不改变文物的原状,修旧如旧,不留隐患。

利用中国传统的托裱技术,对脆弱的古代纺织品进行裱托处理。其具有加固作用,将残破、脆弱的纺织品拼对整齐,便于保管,但裱托使用的浆糊,易产生霉菌,需做好防霉防虫处理。

所谓丝网加固技术,其丝网是用单根蚕丝织成,网上喷热熔胶,使用熨斗将网与纺织品粘连即可。加网后的纺织品,纹饰清晰,不影响外观。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可再处理、材料耐老化等优点。

派拉纶真空镀膜技术是利用二甲苯的二聚体经汽化,高温裂解成双自由基。在真空和室温条件下,自由基自由扩散到纺织品表面进行聚合,形成透明薄膜,可隔绝水分和有害气体对纺织品文物的侵蚀。

对于残破的服饰,其他方法不便于保护,可采用针线法为主的加固方法。其法常在纺织品文物的表面或背面加衬一层现代织物,通过针线将其缝合,起到加固作用。对于修补一件易碎的纺织品服饰,用牢固的线缝在牢固的面料上,不是加固而是破坏,旧服饰无法承受新织物的拉扯,线会破坏原有形状。一般来说,提倡采用与原织物一致或细棉和亚麻布来进行缝制。缝线也不能太僵硬,选用有必要强度、有弹性的丝线即可。不同的材料选用的缝线也有区别。

6 纺织品文物的库房保管

库房贮藏方式:玻璃贮藏、橱柜贮藏和装裱贮藏。玻璃贮藏用于没有经过缝纫修补的纺织品,并可随时恢复。橱柜贮藏用于不经常展示的纺织品文物,可分为平摊式、卷轴式、悬挂式。装裱贮藏用于质量轻、面积较小的纺织品文物,尤其用于残片的贮藏。恰当、无害的保管可最大限度延长纺织品文物的寿命。

纺织品文物存放的柜架要有优良的密封性能,宜选用搪瓷、无酸纸成木板或布;聚丙烯、棉布、亚麻布,可作为保管用具;用防虫防霉袋、纸盒保存,可避免其直接与外部库房环境接触,提高安全性。纺织品文物存放空间要宽敞,防止密集折叠。

纺织品文物的库房保存最常用方法是控制库房的温湿度、光照强度和加强防虫防霉预防机制。纺织品文物库房温度最好控制在14~18℃。夏季温度不高于25℃。一天温度变化不超过2~5℃,相对湿度控制在50%~65%,相对湿度变化不超过3%~5%。大部分危害纺织品文物的菌类和昆虫,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繁殖。针对霉虫病害以预防为主,使虫霉不利于繁殖。防虫防霉还可采用冷冻、去氧充氮、微波、化学熏蒸等方法。每隔两年应重新对纺织品文物进行消杀。

保管人员在入库前应换上整洁的工作服,戴上口罩和手套,避免将库外的灰尘带入库内,也避免了人的呼气和手上汗液直接污染纺织品。保管员在用手接触文物时,应轻拿轻放,用力要均匀,切忌单手拿取。防止纺织品文物被拉伸、卷曲、折叠和摩擦,受到损伤。

总之,纺织品文物的保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纺织品文物需定期被观察和养护。

7 展厅的环境控制

随着纺织品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纺织品文物逐渐得以展出在博物馆。因此应做好展厅内纺织品的保护,环境控制好十分必要。展厅环境控制可有效避免纺织品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老化,对病害起到预防保护的作用。其包括对展厅和展柜内灯光、温湿度、微生物控制、有害气体控制和灰尘控制。展厅不留或少留窗户,所有灯光应配有防紫外线过滤装置或不含紫外线光源。在纺织品文物展柜前设置自动启动光源,无人参观时可自动熄灭,减少光对纺织品的损害。对光特别敏感的纺织品年曝光量标准为12 000,即50 lux的照度,全年300 d每日曝光8 h。温度控制在15~25 ℃,相对湿度在55%~65%之间,可有效防霉菌损害。

纺织品文物适合短期展览或定期更换不同的展品。展览过程中,需监测记录展柜内的温湿度变化、有害气体成分和含量,观察环境变化曲线,确保环境稳定、无害,适宜展出纺织品文物。对展出的纺织文物要进行定期检查,观察纺织品文物是否有褪色、翘曲、变形等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 张平,吴澍时.古籍修复案例与述评[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2] 赵万里.赵万里文集[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浅析近代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与融合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一点
传承·融合·再创造——传统工艺青年论坛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