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农村经济建设关系研究

2017-04-13刘雅琳侯益民许菲斐崔璨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关系

刘雅琳+ 侯益民++许菲斐++崔璨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不断的快速增长,河南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对河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探讨和研究如何发挥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有助于更好地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以推动河南农村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农村经济建设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27-02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模式的转变,高等院校的职能也日趋多元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都是高等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要与经济发展接轨的观念也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而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农业大省。目前制约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尤其是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发挥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来推动河南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 河南省农村经济建设及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近年来,河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河南省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强有力的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支撑。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农业产业更多采用新技术并分离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村经济与农业建设需要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然而,河南省是个人口大省,面临着农村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缺乏的现状,这成为了制约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矛盾之一。

1.1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特点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长期以来输出农村劳动力总量在全国各省区中占据首位,据统计,河南农村实际劳动力4800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3200万人,截止到2012年底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70万人,劳动力转移总量大,转移速度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261万,河南省约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9.8%。[1]河南经济增长带动劳动力需求持续增加,多数转移人口只是体现了职业和地域的转移,并未真正融入城市,农村劳动力市民化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实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沿海产业继续转移到中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近就地转移的机会,从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地域来看,在省内就业人员增长较快,省外就业人员有所下降。富士康、百威、永茂等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入驻,增加了省内就业空间。外出就业导致生活成本增加,孩子接受教育成为外出打工者难题,加上很难融入当地的文化和习惯,河南农民工更倾向于家门口就业。并且由于大城市生活压力大,农村劳动力开始倾向于转移到地级中等以下城市。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已经达到2570万人,但大多数转移至非农产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属于“离乡不离土、亦工亦农”的兼业化经营状态,像钟摆一样穿梭于城乡之间。而且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大多数是自发性的,出现一种无序的状态,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转移渠道偏窄等问题。河南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与初中以下学历的人口占比例较大,只能从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及服务行业,无法进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导致他们收入偏低,生活拮据,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稳定性,不利于劳动力有效转移。

1.3 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分析

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力转移的难易度有直接关系。教育文化水平越高,就业选择余地越大,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对实际工作中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也越强,就业后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职业稳定性也越强,越容易实现有效转移。而教育文化水平低的劳动力通常只能滞留于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的有限领域,也难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劳动力有效转移,将人口资源转化成人才资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高等教育生源十分充足。近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一是规模迅速扩大;二是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但是河南高等教育总水平依然落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匮乏。众所周知,全国共有“985”大学39所和“211”大学116所,而河南129所普通高校中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大学,不仅与东部地区的京(26所)、苏(11所)、沪(9所)等省市相去甚远,而与同为中西部地区的鄂(7所)、陕(7所)、川(5所)等省市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与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不相称的。[2]因此,河南省高水平大学不足,阻碍了河南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及河南经济发展的水平,對农村经济建设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次,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不同步。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需要创新,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调整。一些高等学校存在办学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不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风,导致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设置过多过滥,使得毕业生就业越发困难。第三,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尽管河南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总量逐年增加,但总体来说滞后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

3 发展河南省高等教育,促进河南省经济建设的对策

3.1 地方性高校将已有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地方高校学科的建设与改革与地方经济的建设密不可分。一方面,地方高校为当地经济建设直接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为地方高校的大众化教育阶段下培养合格性的人才指明了方向。[3]因此,地方性高校应坚持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以本省本地区作为首要服务对象。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征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在这些高校发展原有学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还应努力筹划新的学科建设,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3.2 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学习某一职业技能,不断提高从业技术水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的。它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一方面,它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基础,培养目标明确;另一方面,它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后直接到生产服务第一线能够立即上岗并能熟练工作。因此,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够提高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进而使其有序、稳定、高层次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了有效支持。

因此,政府要提高认识,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加大对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和支持力度。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多方参与、个人合理分担、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筹措和保障机制。[4]在办学思想上,要积极创新和改革,顺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结合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加强实用技能的培训,既要为本地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也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

3.3 大力开展远程教育,提高农村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随着社会进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远程教育已经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共享性等多种特点和优势。另外,随着MOOC等微课程的快速流行,为现代快节奏、碎片化的学习提供了更多便捷。因此,高等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丰富远程教育体系,给广大农村劳动力提供学习平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他们的学习成本,而且能免去学员奔波之苦,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有很大的益处。

总之,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现阶段,要进一步向更深层次发展,必须要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向农村延伸。尽管近年来河南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河南农村人口庞大,劳动力素质偏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经济建设。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结合河南经济发展特点与人口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发展高等教育,对推动河南农村人口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促进河南农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邢玉华.中原經济区建设中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2] 崔来廷,秦放.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究[J].管理工程师,2016(5):70-74.

[3] 尹浩,略论大众教育阶段下的我国地方高校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0(16):143-143

[4] 陈慧仙,职业教育促进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9):190-191.

猜你喜欢

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创新
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关系的分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