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校园欺凌,要勇敢说“不”

2017-04-13徐东

大众健康 2017年2期
关键词:现象校园心理

徐东

学校主要有老师、学生组成,时不时的学生家长也会参与其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关系,等等。尽管校园形式上看起来简单,然而,众多的年龄不一的孩子集中于此,彼此互动,稳定或良好的各种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导致的结果有时甚至很严重,诸如伤教、体罚或虐待学生,同学间的欺凌行为等,比较而言,发生在校园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更多。不久前,北京中关村二小学生遭疑似校园欺凌事件就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校园欺凌的界定

为校园欺凌下一个可操作的定义,借此定义有效开展应对工作并非易事。有人认为,界定是否构成校园欺凌,要看被欺负同学的主观心理感受,被欺负者认为自己不能接受,有受欺负感就可算是欺凌,因为作为低龄学生,欺凌者也许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会给同学带来多大伤害。该定义主要关注受欺凌者的感受,有可能泛化欺凌现象。

去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指出,校园欺凌即“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从国家层面发出整治通知看,既说明校园欺凌面临的严峻形势,也对校园欺凌做出了指导性原则,那就是校园欺凌基本概括为4要素,学生之间、蓄意恶意动机、实施手段、伤害。不难看出,家长校园、校外人员来校闹事、老师体罰虐待学生等不属于校园欺凌。

强调蓄意或恶意动机,现实中不好评估,也有可能把发生在低龄儿童间的欺负行为或那些感受到欺凌、甚至出现严重后果的欺凌现象排除在外。综合而言,校园欺凌是学生间的一方,通过不良言语、行为或借助网络侵害等方式,导致另一方躯体或心理受到伤害的过程。同为祖国的幼苗、“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为何有的学生成了欺凌者,有的却总感受到被欺凌,欺凌现象背后有着众多的心理线及复杂的社会现象侵入。

校园欺凌的心理线索

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会有有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只不过由于年龄、心理发育程度及所处年龄段人文特征、人际交往互动的差异,欺凌现象形式、频度有所不同而已,尤其中小学生,年龄7至15岁的儿童少年更是校园欺凌现象的主体。

受欢迎与欺凌关系

与人交往是人们重要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学生与同伴交往是社会心理发展的必然途径。交往使学生处于复杂的关系系统中,在如此关系中学生有着各自地位、角色并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按学生受欢迎的人气特点可分为三种:

1、受欢迎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学习好,有主见、独立能力强,易于合作,是同学尊重的对象,老师眼中的红人,有群体支持感,因此很少成为欺凌的对象,也很少挑起事端欺凌别人。

2、不受欢迎的学生:这类同学往往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别人缺乏合作精神,经常有恶作剧,不好好学习、学习成绩差。为显示自己存在,有时采取欺凌别人引起关注。

3、受忽视的学生:此类学生多表现退缩,安静、存在依赖性、顺从性、胆小怕事,既不被同伴喜欢,也不被同伴过分讨厌,缺乏群体支持,易被欺凌。

欺凌发生的理论解释

经常受到欺凌的学生或感到受到欺凌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下降、孤独、学业下降,失眠甚至出现自损等严重事件,而欺凌者欺负他人任其发展也可能造成以后行为失调或出现暴力犯罪。欺凌发生的心理原因有许多解释,了解这些理论,有助于应对欺凌现象。

1、竞争假设理论:学生在校园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尤其看中学习成绩的当今,一旦学习进程不顺利,学习不能使他们成为自豪的东西,就有可能导致他们与欺凌现象挂钩。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学生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学习参与竞争或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果真如此,如何处理学生学业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学业成绩很重要。

2、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学生心理发展程度不同,长相不同,各具特点,而处于成长阶段、自控力弱,还难以理解别人感受的年幼学生更易受外部感官、线索的干扰,在有意无意互动中产生了欺凌的效果。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少年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因为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讲方言、口吃、戴眼镜、长相缺陷等。类似的欺凌现象在中小学很常见,嘲笑、讽刺、起外号等,凌辱的作用,令被欺凌者痛苦万分,超出皮肉之苦,甚至引起悲剧。如何引导学生、孩子尊重别人,如何提升易受欺凌学生的自信与坚强值得思索。

3、依恋理论:不安全感会使人谨小慎微,过于依赖别人,自立自主性差,易于成为欺凌对象,而一旦受威胁,为了安全就会随波逐流,成为欺凌者的帮凶,成为被动欺凌者。依恋理论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感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何摆脱家庭父母依赖、形成独立健康人格是很重要的事情。

4、儿童欺凌的“心理理论”:欺凌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或他人的行为模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有着一定的推理与认知。儿童脑中形成了一整套理解别人思想、感情、动机的方式。换言之,欺凌他人的儿童知道如何去伤害对方,如何选择逃跑、如何伤害对方自己又安全无恙,或者说欺凌儿童对对方心理有机哦啊好的把握,他们就是喜欢给别人带来麻烦与痛苦。果真这样,教育学生对欺凌现象说“不”,敢于和欺凌现象作斗争显得格外重要。

欺凌发生个体心理特征

1、寻求快感:校园欺凌者欺负别人,借助围观者的无责任营造的声势,甚至得到捧场,从而获得快感。

2、投射:当一个人之前受过他人的欺凌,有可能将过往的经历投射在他人身上,有的学生就会对那些被忽视的、看不顺眼的人进行欺凌。

3、模仿:暴力倾向受到了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善于观察学习、喜欢模仿的学生,暴力情节无疑成为了模仿的对象。

4、存在感:学习方面不行,只有另辟途径,靠恶作剧博得眼球。

5、反社会特质:欺凌者多为漠视社会规范、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易怒、不在意自己或他人安危、无责任感或人格偏离。

校园欺凌的社会心理因素

校园欺凌现象,反映在学生身上,背后与现实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孩子养育、教育管理等社会诸多因素导致学生无论从心理还是个性特征上易于受到欺凌现象的干扰。

过于放纵,导致学生个性偏狭自私与冷酷

独生子女政策只有一个孩子或孩子成为生活的重心,孩子个性中的很多弱点被淡化忽视,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甚至被认可、纵容。这些小错的点滴积累,慢慢地养成了孩子个性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行为,而是率性而为不顾后果。正是这种极端的个人中心思想,养成了孩子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慮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

过于溺爱,孩子价值取向易混乱

现代家庭与生活,对孩子似乎织成了一张厚重而温柔的网,呵护起孩子从童年到青年的一切,遮挡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对于孩子来讲,一切理所应当,丧失了感恩的思想,只有唯我独尊、自我中心。如此情况下,孩子不能承受任何轻视嘲弄。一旦遇到人际矛盾或冲突,他们很难处理。重要的是,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总是希望时时刻刻能站在上风,希望大家都能听命于自己。然而,目前的孩子都有这样心态,谁让谁,矛盾自然也就产生了,就会诱发欺凌现象。

只重成绩,淡化素质教育,孩子易放纵

教育重点只关注教育,当前环境下学校对孩子的管理也面临挑战,不管不行、严管也带来一些困惑。绝大多数学校不敢轻易地处分学生,个别学生有恃无恐,畸形心理的自由萌发,使得丑陋和猥亵都变得无所畏惧。反过来,在惩戒、严管日益退缩中,欺凌现象也就难免,严重干扰正常的学校教学。

社会风气等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与认知活动

自我膨胀、追求利益、淡化责任、焦躁奢侈、缺乏主流价值观等造就的社会风气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游戏和影视文学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种的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对邪恶的认同和膜拜,这种非理性基础上的认同和膜拜,内化后又成为了部分“问题少年”处世的准则,使得他们在待人接物等多方面都体现出一种对主流社会的反叛和仇视。因为反叛,他们便只想依照自己的规矩行事;因为仇视,他们便采用欺凌的的手段来对待他人。

校园欺凌的应对

心药还需心药医。既然校园欺凌行为是在学生间发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学校层面、在欺凌者、被欺凌者、相关人员上做文章。老师平时要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以身作则,严格管理。要加强欺凌现象的研究,做好科学普及工作,学校要把培养良好人格的人做前提。要善于发现欺凌苗头,不使其发展起来,尽早化解学生间矛盾。做好校内心理健康普及与宣传工作,诱导人们对心理咨询正常化的认识,有欺凌倾向、被欺凌、欺凌后反应都是需要咨询的。

猜你喜欢

现象校园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第四章光现象
心理小测试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