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班级文化建设

2017-04-13闫素珍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班级精神建设

闫素珍

摘 要:在班级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和谐融洽、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是现代教育艺术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该文围绕班级建设的文化、制度、精神文化建设内容进行了论述,旨在进一步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品味、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74-02

1 班级文化概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同时给一个年级的3~4个班上课,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用相同的方式对相同内容进行讲述,但是教学效果并不一样;对每个班级的孩子付出同样的爱心,但是孩子们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却并不相同,各个班之间有很大的差异;部分班级各门功课在全年级都处于最差,更有的在体育、娱乐竞赛中也得不到好的名次。笔者感觉到有一种隐含的内在物质在起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今年奥运会“女排精神”再次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笔者豁然开朗,“女排精神”就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团队精神。那么班级也需要有自身的灵魂,即班魂、班级文化。班级文化让班级具有了自身的特征,让班级变得色彩斑斓、风格迥异。一个班级是由教师与来自于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性格与气质的几十名学生所构成的一个群体,班级具有特定的目标与价值取向,是一个“文化生态圈”。

班级文化指的是围绕班级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等建立起的融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于一体的集合体,使班级文化更加偏重的是通过文化方式对班级成员实现无意识的文化渗透,在价值观上实现一种有韧性的、理性的约束,使班级文化具有自我调节与约束的功能。班级风气、班级的人际环境与言行倾向等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标识,也是其精神内核所在,因此也称“软文化”;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是其物质表现,也称“硬文化”。文中的“班级文化”侧重指的是小学阶段的班级文化。

2 研究发现

2.1 基于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是最基本的一项内容,一方面是班级精神面貌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要对班级教室的各个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做出精心的布置,让教室变得温馨又舒适,对学生的进取有一个促进作用。对学生而言,一个优美的教室环境会给学生增添学习与生活的乐趣,让学习中的疲劳得到消除;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优美的教室环境可以对学生热爱班级、热爱校园起到有利作用,让学生有更强的奋发向上的动力,让班级凝聚力得以加强。

2.2 加强对制度的建设,推进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其主要依据在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学校相关的制度,并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重点体现班级的特色。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良好的班风是必要的条件,要引起充分重视。根据班级的情况制定小组管理制度与班级评分管理制度,并且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班规和建立有效的班干部队伍。

2.3 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作为主线,让班级文化建设得以推进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是灵魂与核心所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指的是班级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与判断、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等。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要重点对班级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进行培养,让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以增强,并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3.1 对班队活动进行丰富,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班队活动是一项基本途径,通过精心设计的班队活动,比传统的空洞的说教有更好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其积极性与主动性都得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思想上的教育,进而在行动上得到改进。

2.3.2 对班级管理角色进行丰富和完善,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主人翁意识

在班级当中,除了有班级干部与组长之外,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管理角色,如监督语言文明情况、监督着装是否整齐、监督行为是否规范、检查门窗开关等,并且在定期内进行管理角色的交换,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感受到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增强教育,可贯穿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每日的卫生扫除,还是募捐等活动,只要有一个清晰的理念、合适的方法就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2.3.3 开展多种类型的班级活动,形成一种班级精神

第一,每一周在晨会课上开展“讲故事,励心志”的活动,每个月评选出一名优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参与意识得以明显增强。

第二,开展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让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并在行动中不断得到改进。

2.4 以班级社团建设为借鉴,稳步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根据小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开展“班级社团文化建设”工作,促使社团建设,更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潜能,拓展学生特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校园生活得到丰富,使学校教育管理再上新台阶。

将班级文化建设与社团建设有机融合,可以开发学科拓展类、体育类、艺术类、人文类校本课程,成立阅读、英语口语、乒乓球、篮球、手球、跆拳道、管弦乐、儿童剪纸、书法、绘画、小主持、小记者、小实验家、文明、礼仪等社团。

3 问题及讨论

困扰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1)班级文化建设如何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部分班主任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只要升学率高,教育质量好,就可以名声在外;尖子生越多,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越强;期中期末考试成功,班主任就是成功,班级管理就是成功,班级文化建设自然也是成功。这种看法忽视了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引起足够警惕。

(2)班级文化建设如何改变重环境轻精神的现象。部分班主任注重环境、制度文化,忽视目标、精神文化。认为只要有环境文化,就可以造就精神文化;只要严格管理,自然就可以形成育人氛围;只要学生听话,秩序稳定就是好班级,从而忽略了一个班级的文化底蕴。应当看到:一个班级的文化氛围,其实正是一个班级生命力之所在,是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是当前班级管理值得关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3)班级文化建设如何改变重传统轻创新的现象。有些班主任因循守旧,忽视创新。要么就是中规中矩地带班,只抓常规,满足于学生不出事;要么就是被动跟随,学校有啥活动就参与啥活动,对活动不主动、不热心,对学生不引导、不指导,忘记了班主任其实是班级文化的设计者、践行者,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师。教育需要智慧,需要爱心奉献,更需要创造性的班级文化建设。这一点也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转变思维观念。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课程,在教育中发挥着無形的力量,正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不知不觉中融入到班级中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让班级成员的行为习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层单位,班级文化建设则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因此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在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以及促进学生的良好身心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琼.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0):59-60.

[2] 闫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91.

[3] 王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教育,2006(11):28-29.

[4] 徐英.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J].教育前沿,2007(3):16-18.

[5] 吴水清.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南方论刊,2007(3):109-110.

猜你喜欢

班级精神建设
虎虎生威见精神
班级“四小怪”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拿出精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