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D5000中PAS应用的虚拟T接站模型修改的研究

2017-04-13许志成杨怡潘娜王媛媛马宁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3期

许志成++杨怡++潘娜++王媛媛++马宁

摘 要:目前滨海调控系统使用的是国电南瑞公司研发的OPEN3000系统,对系统内交流线段模型的处理方法是配置成虚拟T接站,以方便模型修改与新增T接线路。但随着此套调控系统的更新换代,新建D5000系统中会有大量PAS(高级应用)功能要求严格地使用真实模型数据,所以现在数据库中配置成虚拟T接站的模型必须进行修改。针对虚拟T接站模型的修改问题,该文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分析,并根据滨海公司新建D5000调控系统的现状,提出了完善的修改办法。

关键词:PAS 虚拟T接站 厂站模型 交流线段表

中图分类号:TM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021-03

随着,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迅速发展,自动化主站端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滨海调控中心开始对现有的OPEN3000系统已经投入运行9年时间,其功能性已经不能满足对电网调度及监控越来越高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升级换代。新建D5000系统为了更好地完成调控运行的任务,新增了PAS(高级应用)功能。随着新增功能的加入,新系统的功能性已经可以满足对电网调度及监控的基本要求,但原有的数据库模型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PAS应用模型中发现的问题

目前,在滨海调度控制系统的模型中,所有厂站间的连接都是接到虚拟T接站,而并非使用交流线段连接,也就是现在模型中是A→T、B→T,而实际一次设备是A→B。建立这种模型,是为了解决OPEN3000系统中普通交流线段模型不能在保留历史数据的基础上修改交流线段参数,增加T接线路的问题。虽然此模型与实际线路不符,但并未对系统正常运行产生影响。然而在新建D5000系统中包含PAS应用,需要进行状态估计、潮流计算等对模型精确度要求较高的运算。这样原来的虚拟T接站模型就会对PAS应用中的计算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T接站并非真实存在,在进行PAS参数录入时,许多T接数据都不能进行正确录入,系统建立模型也会和实际线路有很大的出入,这样会导致PAS应用中的状态估计和潮流计算产生很大的误差。

2 对于虚拟T接站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于虚拟T接站的问题,我们设想了很多的解决办法,最终从各种方法中选出一种最可行、最有效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在SCADA应用的设备类表中,找到交流线段表,交流线段表中原有A→T、B→T两条交流线段,在此基础上新建立一条交流线段A→B(new)。

在SCADA应用的设备类表中,找到交流线段端点表,交流线段端点表中应该包含以下6个端点,A→T交流线段中的A和T端点,B→T交流线段中的B和T端点,A→B(new)交流线段中的A和B端点,首先把A和B端点中线段ID这个域修改为A→B(new),再把其余4个交流线段端点删除。

再回到交流线段表中,把原有A→T、B→T两条交流线段删除。

以上的修改方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新触发出来的交流线段端点均被删除,所以数据库和模型中不会出现无效的遥测。其次,把原来交流线段端点的线段ID手动关联为新的交流线段,这样交流线段端点的标识ID就不会变化,其触发的遥测等信息都不会改变,与其关联的计算量和历史数据也不会发生变化。这些优点可以保证模型修改前后的一致性,对整个调度控制系统的运行没有影响。所以我们选用此种方法对虚拟T接站的模型进行修改。

3 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我们使用上面提出的方法进行虚拟T接站的模型修改工作,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

该方法的步骤繁琐,对于滨海调度控制系统的模型库来说,需要修改300多条线路,修改数据库中的记录3 000余条,其工作量过大,会拖慢滨海D5000系统的验收进度。

线路ID的名称需要作出改变,这样就会影响数据库中线路的检索功能。此方法把数据库中交流线段端点表里的线段ID名称进行了修改,在原有的线路ID基础上加了new的后缀,虽然改动并不大,但是造成了数据库中线路ID域有两种命名规则,对此域进行检索时会造成一定困难。

针对以上两点问题,我们对虚拟T接站模型修改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得出了下面这种改进型方法,其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利用达梦数据库提供的软件,把数据库中交流线段表触发交流线段端点的功能关闭。当完成全部虚拟T接站模型修改后,再把此功能打开。

在SCADA应用的设备类表中,找到交流线段表,交流线段表中原有A→T、B→T两条交流线段,把其中的A→T这条交流线段中的二端厂站ID改为B,再把B→T这条交流线段的记录删除。

在SCADA应用的设备类表中,找到交流线段端点表,交流线段端点表中应该包含以下4个端点,A→T交流线段中的A和T端点,B→T交流线段中的B和T端点,首先把B端点中线段ID这个域修改为A→B,再把T和T这两个交流线段端点删除。

这个改进方法具有如下的优点:按照此改进方法,仅需要对数据库中的记录改动1 200余条,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而且此种方法修改后的线路ID名称和原来保持一致,不会对数据库检索造成影响。

4 结果测试

为了验证对虚拟T接站的模型进行修改的方法,对整个数据库甚至是整个调控系统软件有没有影响,笔者做了如下测试。

(1)交流线段端点表中的标识ID检测。更改完数据库中的记录以后,需要检查A、B端点更改前后的标识ID,其不应发生变化。如图1所示。

(2)触发遥测检测。对数据库中修改记录的触发遥测进行观察,并调出此遥测值的今日曲线,观察修改记录前的历史数据否存在。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笔者修改数据库的时间为14:54,而修改前后的数据可以保持连贯性。

(3)计算量检测。在数据库中有许多计算公式,计算公式中可能会用到我们需要修改的触发遥测数据,这样就需要检查计算公式中的计算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了测试计算值,笔者在计算点表中新建了一条记录,并针对此计算点定义了一条公式,如图3所示。

(4)查看此公式计算出的值在进行虚拟T接站模型修改后有无变化、是否连续,就能确定计算量是否发生变化。检测结果如图4所示。

(5)新建T接站测试。在原来的OPEN3000调控系统中,之所以建立虚拟T接站模型,是因为普通交流线段模型不能在保留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增加T接线路。而进行虚拟T接站模型修改后,D5000系统的交流线段模型增加T接线路时,保证历史数据的连贯性就成了必要条件。笔者按照如下的方法进行了测试。

①在SCADA应用的设备类表中,找到交流线段表,交流线段表中原有A→B一条交流线段,新增A→T、B→T、C→T三条交流线段。

②在SCADA应用的设备类表中,找到交流线段端点表,交流线段端點表中应该包含以下4个端点:A→B交流线段中的A和B端点,A→T交流线段中的A端点,B→T交流线段中的B端点。首先把A端点中线段ID这个域修改为A→T,B端点中线段ID这个域修改为B→T,再把A和B这两个交流线段端点删除。

③在SCADA应用的设备类表中,找到交流线段表中原有A→B,再把这条交流线段记录删。

经过测试A、B两个交流线段端点触发出的遥测量,与其相关的计算量等历史数据均可保持连贯性。

5 结语

在新建设的D5000调控系统中,PAS应用模型是否详实准确的问题十分重要,模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PAS计算的结果是否能够反映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笔者在这次D5000调控系统的验收中,遇到了虚拟T接站的模型修改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修改方法,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以后进一步的使用与工作中,笔者会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希望能够更加完善地解决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 曹茂昇,高伏英.电网调度自动化主站维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 于尔铿.能量管理系统(EMS)[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张永健.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4] 唐建辉.电力系统自动装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