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革命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营养

2017-04-13宫智维

山东青年 2017年1期

宫智维

摘 要:中共一大至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这一历史区间,是中共从诞生、跌入低谷到逐渐步入辉煌的时期。那段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追求、选择和奋斗史,蕴含着宝贵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需要我们从革命史中寻找智慧,汲取营养,从历史中懂得大道,寻找正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关键词:革命历史;汲取营养;继续前进

通过了解中共早期党史,就能够了解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追溯和探寻。顺着历史规律,我们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联结起来,就能够更远更清晰地看到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

中共一大至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这一历史区间,是中共从诞生、跌入低谷到逐渐步入辉煌的时期。那段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追求、选择和奋斗史,蕴含着宝贵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处于关键时刻,尽管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不像当年那样腥风血雨,但我们所面临的考验之复杂与当年堪有一比。当前景光明,但有矛盾、有困惑,甚至有歧路时,就特别需要我们去学习历史、重温历史,从历史中寻找智慧,汲取营养,从历史中懂得大道,寻找正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一、汲取信仰的力量

对个人来说,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对政党来说,信仰是凝聚和鼓舞全体成员的精神旗帜;对国家和民族来说,信仰是不断发展、实现振兴的精神动力。

中共成立之初的15年,集中體现了那一代人的信仰。在信仰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这个曾被讥笑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它感染、鼓舞、召唤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命相随,并将信仰的力量嵌入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脉,推动这个曾经山河破碎、苦难深重的国度走向独立、走向富强,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勇往直前。

许多共产党人把信仰看得比生命还重,无论面对强大凶狠的敌人还是面对极度艰难的环境,都能够做到坚忍不拔、英勇顽强、前赴后继。“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一万余人遭到蒋介石十几万人的包围,司令员方志敏、军团长刘畴西、师长胡天桃等人被俘,他们受到了各种酷刑对待,但始终信仰不变。蒋介石亲自来劝降,也被坚决回绝。方志敏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却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瞿秋白牺牲时年仅36岁,如果不是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他当时的俄文有很高的造诣,文化价值和文学成就将不低于同时代的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文化史上的高峰。拒绝威胁利诱后,高唱《国际歌》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至就义,没有一点畏惧。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是共产党对整个民族的责任与担当。这样的人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用信仰度过艰难的时光,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改写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之一步一步走向辉煌。

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我们这个队伍的脊梁,也是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稳固存在的脊梁。

二、汲取忠诚的本色

共产党人的队伍曾经出现过两次大的挫折。一次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次就是1934年的红军长征。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仅1927年4月到1928年上半年,死难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农群众和其他革命人士就有33.7万余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余人。至1932年,被害者达100万人以上,其中有大批的优秀领导者被杀害,李大钊、萧楚女、向警予、熊雄、夏明翰、张太雷、恽代英等多名领导人相继遇害,党员数量从5.8万人锐减到1万多人。

但杀戮没有让共产党人屈服,更多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捍卫和诠释了他们至死不渝的忠诚。夏明翰牺牲前写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周文雍临刑前在监狱里写《绝笔诗》:“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刘畴西在敌人以友情、官爵、监禁、死亡的利诱和威胁面前,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坚忍不拔的忠诚意志。

中国共产党的光芒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革命最艰难、前景最黑暗、一点希望都没有的时候迸发出来的。生命只有一次,还有什么比生死更大的考验呢?是什么力量使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一次又一次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

对党忠诚、视死如归,这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精神。红军及其领导人那种视死如归、忠贞不渝的精神从未改变。正如毛泽东所讲:大革命失败,我们“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

三、汲取初心的动力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初心就是起点、就是本色,就是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就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所肩负的责任。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讲,初心就是“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在嘉兴南湖红船开启引领民族复兴伟大航程最初始、最本真的心志。1921年至1937年我党我军早期历史上那个浴火重生的热血时代,对共产党人来说,是力量之源的回溯。当时的中国红色政权,共产国际不看好它,苏联不看好它,孙中山以不存在现实基础而直接否定它的可能性,蒋介石的终生事业就是除掉它。但它仍然坚强地存在了下来,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在追求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中国共产党比谁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牢牢地根植于脚下的土地”。“决非为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足以自乐,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这种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高尚情怀,让共产党人选择了“为人民而奋斗”这一崇高追求。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回望来路,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攻坚克难、开创新篇,就在于我们党能执着于信念、矢志于初心。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要求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求我们要时时重温那些苦难辉煌的伟大历史,回溯初始信念、保持本真状态,找回党的事业起航时的理想和气质,始终不惧急流险滩,继续攻坚克难,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

四、汲取探索的勇气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党的早期一直在不断探寻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中华民族如果没有一批又一批先烈前仆后继,追寻真理救国救民,很可能我们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和徘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封建、半殖民落后大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马、列经典著作里没有现成的答案,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又一败再败,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如何使破茧而出的中国共产党及工农红军转危为安,从弱小走向强大,怎样让革命的星星之火燃烧为燎原之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从倒下战友的血泊中站立起来,真正猛醒地认识到中国的问题不是占领几个城市那么简单,中国的出路在农村。危急情况下,毛泽东毅然率领部队闯出重围,挺进罗霄山脉,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闯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实践—失败—再實践—再失败—再实践—直至胜利”,这可以说是探索正确革命道路的一个认识过程。经过几番生死较量和流血实践,才真正找寻到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也是唯一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之路。党及其领袖牢牢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脉搏,在历史中看清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一直在探索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如何适应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探索外人难以读懂的中国特色,探索前人从未走过的革命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功,改写了中国历史。

五、汲取求是的精神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过程,很多时候,伟人也无法立即察觉将要出现或已经出现的质变。毛泽东不是先知先觉,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大历史自觉,就是从来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绝对化,也从来没有将自身经验绝对化。面对前进和发展道路中的苦难,没有句句是真理,唯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探索和创新,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我们党能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取得种种成功的最大优势所在。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实事求是解决问题。遵义会议很伟大,但是会议确定的战略方向一直在变动,从黔北到川西北,再到川滇黔边区,最后才确定了陕北根据地。即便是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权,但斗争的艰苦复杂程度从未改变,鲁班场几乎成为毛泽东的“街亭”,他差一点再次丧失领导权。“四渡赤水出奇兵”也绝非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描述一生中打过的四次败仗,两次就发生在被描述为“用兵如神”的四渡赤水。

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最富生机和最为鲜活的灵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前进路上仍然面临着复杂的情况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不断增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聪明才智和磅礴伟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15年血与火的洗礼,绝处求生,日渐成熟,历尽人间苦难,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明镜照形,古事知今。回望历史,无数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苦难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辉煌是一份等价交换的报酬。只有那些勇于将苦难掰碎了咀嚼的人们,才有资格收获耀眼的辉煌。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印证了这一真理,只有我们党能够引领中华民族的未来。作为后来者,我们除了仰望他们树立的高峰,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避免幼稚、浮躁与浅薄,走向沉稳、厚重和成熟。获得这样的基础,未来去完成的,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金一南. 苦难辉煌[M]. 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

[2]金一南. 苦难辉煌—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索[J]. 新重庆,2011.(6).

[3]金一南. 我与《苦难辉煌》[J]. 秘书工作,2012.(1).

[4]凌云. 读《苦难辉煌》[J].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3.(6).

[5]杨武. 秉承信仰 历尽磨难 走向辉煌[J].理论与当代,2011.(7).

[6]李捷. 一部散文式的中国革命史诗[J]. 求是杂志,2010.(10).

[7]黎国华.信仰的力量与牺牲的伟大[J]. 工商行政管理,2011.(15).

[8]林培雄.对《苦难辉煌》的解读和思考[J]. 解放军报,2010.(6).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乐二中,山东 昌乐 2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