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7-04-13曹凤萍赵长利王刚

关键词:成果导向应用型人才模式

曹凤萍++赵长利++王刚

摘 要:要实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是重中之重。转变传统的学科导向教育模式,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反向设计三维空间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使转型高校的培养目标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成果导向;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74-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年严峻;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对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却得不到很好满足。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教育部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其突破口是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

一、基于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模式,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还是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均不例外。在这样的模式下,对于部分新建本科高校来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是简单照搬照抄官方规定或名校经验,而没有考虑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造成很多高校办学同质化,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实际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更加符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属于学科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遵循正向设计即专业设置按学科划分的原则,知识结构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科需要,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和行业、用人单位等外部需求只能“适应”,而很难做到“满足”[3]。为了使转型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我们确定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理念,并提出了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逻辑过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逻辑图

成果导向教育指的是以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成果来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学生预期学习成果的确定则主要依据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首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将毕业要求分解成可考核指标点;由分解的毕业要求可考核指标点,反向倒推确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与可考核指标点间的对应关系;实施人才培养体系,并构建校内循环与校外循环相结合的双循环反馈机制,使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这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增强了专业教育的适应性。

二、基于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

(一)调研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目标定位首先取决于学校内部的需求,其次,应用型本科专業的目标定位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分析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确定专业目标定位的基础。

另外,确定专业目标定位还需要准确把握学校定位,考虑学校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同时,对国内其他高校的相似专业进行调研,全面分析山东交通学院与其他高校所开设专业的差异,以凝练自身优势,突出专业特色。

高等教育不只是满足学生就业的问题,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因此,在确定专业目标定位时,还应将行业的需求与学生自我成长的渴望结合起来。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结合学校定位、学生自我成长需求和专业本身的特点,确定各个专业的目标定位。由专业目标定位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即确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取得的职业和专业成就。专业培养目标是确定专业毕业要求的依据,是毕业要求的结果,毕业要求是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因此,由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具体细分为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基本内容。

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有机体的不同角度的表述。知识和能力是人才评价的具体指标,而素质是知识和能力内化的结果与综合的体现,是人才评价的综合指标[4]。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贯彻能力本位的原则,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形成素质为目的,以此为原则构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最终获得的学习成果,将学习成果中概念性的表述分解成可考核的指标点,为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对支撑各个可考核指标点实现的培养过程,资源配置的方式、结构进行设计。将学生进入大学的每一种教育活动、学习活动,形成立体的人才成长空间,在厘清影响人才培养各因素的基础上,归类整合形成排列组合体系,并优化配置出实现方式,此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5]。

转变“单纯按照专业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培养人才的观念,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实用性,更加突出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的理念,基于此,由分解的毕业要求可考核指标点,反向倒推确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与可考核指标点间的对应关系,并将这些对应关系固化到每一种教育活动、学习活动的要求中,使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按照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反向设计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空间上分为三个方面:课程体系、第

二课堂活动体系、学生自我教育体系,这三个方面形成了立体的人才成长空间,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有机统一,共同为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服务。

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尤为重要,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由毕业要求的可考核指标点,设置其支撑课程,并对课程的具体内容提出要求,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应用性。因此对于每门课程,我们既要明确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还要明确其内容、知识点要求,以及它和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支撑。所以,各课程从单纯按照内容分工向按照能力培养的协同与分工转变,各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和优化组合构成了课程体系。如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共包括6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学科基础课,主要从机、电、液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和能力;专业必修课,按照让学生了解专业、掌握结构、熟悉原理、熟悉电气、正确使用的人才培养路线设置相关课程,主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和能力;专业方向限选课,主要是基于工作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能力;专业任选课,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专项和综合训练学生所学,理实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以专业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二课堂体系和课堂教学功能分工不同,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训练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二课堂主要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实现自我成长力的提高,但两者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课堂在性质上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或扩展,两者应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价值目标的需求,交通运输专业第二课堂的总体构建共包括9个模块:思想政治教育类模块,主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管理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社会工作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奉献精神;社会实践类模块,主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志愿服务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文化艺术类模块,主要培养工科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体育类模块,主要增强学生体质;知识技能类模块,主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科技创新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大学中的自我养成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永远。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依据培养目标,设计多个学生自我成长项目,如任课教师推荐和该课程相关的书籍或杂志,供学生自觉阅读;要求学生按活动分类参加不少于一定数量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可要求学生获得一定的活动学分,活动学分不作为学生毕业的具体条件,但可作为学生就业时的推荐学分。

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活动体系、自我教育体系都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有着各自的培养功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方面与毕业要求之间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即毕业要求中的每一项都要有明确的培养环节来支撑。同时,三个体系间又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形成培养合力和张力。因此,人才培养体系的三个方面和毕业要求之间形成了一种清晰的映射矩阵,协同支撑着毕业要求的达成。

三、基于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注重課程教学过程精致化

课程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关键。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强调通过课程教学,能否让学生达到规定的毕业要求,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每门课程和其支撑的毕业要求都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明晰课程应当承担的毕业要求培养任务,并围绕承担的毕业要求实施教学活动,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和达成评价方法,获取学生各项能力达成与否的评价数据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具体实施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课程教学的精致化。

1.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效。要实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就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来看,虽然学历层次逐步提高,但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却普遍较弱。为此,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2.提高教学资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度。教学资源是高质量、高效益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主要包括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课程教学资源等。配置完善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以有效支撑实践教学,形成教学、实践、培训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知识应用、知识转化和技能操作等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起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教学,开发微课、慕课等在线课程;编写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等。创新人才培养过程、途径、方法和手段,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紧跟行业技术前沿,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注重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

3.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改变传统的以试卷为主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建立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实行知识、能力、技能的综合考核, 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以多元评价促进教与学过程的改革,推动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4.分析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要求课程教学以有效实现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为核心,为此,分析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对课程所设定的各个学习成果进行统计,采用合理的评估方法分析课程对可毕业要求的支撑达成度,评估课程所负责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以保障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课程的持续改进。同时,通过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还有利于学生明晰通过每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取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并理解和配合教师实施的教学活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建立校内外双循环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核心在于质量。要想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靠外部机制的引导与督促,还要在高校内部形成并有效运行一套自我评价、自我整改、持续循环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教学评价为手段,构建校内循环与校外循环相结合的双循环反馈机制,使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

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不是运行一次就能完成的,通过一次循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人才培养质量随之提高,但总会留下另一方面的质量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发生了新的质量问题,这就需要进入新一轮循环,如此经过持续改进的双循环闭环反馈机制,使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螺旋式上升,不断完善目标。

培养应用型人才,最为关键的是要改变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培养有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依托于转型发展,根植于行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科专业建设优势,更好地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有效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丽霞,戴昕,刘焕君.“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

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

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3]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

国高等教育,2014,(17).

[4]汪建华,俞贵邦.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鹿林.我们的紧迫——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重构实践与

探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37-42.

猜你喜欢

成果导向应用型人才模式
基于高职成果导向教育的行动学习模式构建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