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识别理论回顾及其对高职院校选拔创新型人才的启示

2017-04-12任怀飞许军彭军罗来林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回顾启示

任怀飞+许军++彭军+罗来林

摘 要:对创新型人才的识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通过对已有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人才识别的理论与实践重要文献进行回顾,归纳提炼出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特征模型,并进一步指出这一模型对高职院校识别创新型人才的启示。

关键词:人才识别; 回顾; 多维特征; 识别模型;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 A

一、引言

对创新型人才的识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梳理以往创新型人才研究和实践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文献并不多。通过对已有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人才识别的理论与实践重要文献进行回顾,归纳提炼出具有共性的人才识别特征模型。

二、国外的主要人才识别理论

(一)推孟的天才少年研究和人才测试的应用

20世纪20年代,推孟主持了美国当代第一项天才儿童研究。作为美国当代教育心理测量的开拓者之一,推孟对“天才少年”操作定义是: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中得分处于前1%的早慧儿童。推孟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天才”永久化和绝对化的性质,也奠定了心理测试量表在人才识别中近乎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此之后的许多研究都将学生在单次、单一心理测试中的获得的极高得分作为人才识别的唯一标准。然而,随着研究这对心理测量量表的有限性的理解日益深入,对其在人才识别领域中的应用效度和垄断地位的质疑声音也日渐凸显。除却心理测量工具本身的局限性,推孟传统的关键问题在于将能力视作一种单一、固化的特质,而非多元、持续变化的状态。而英才教育的使命,不仅仅在于关注那些幼年时期就展现出高成就和天资的早慧儿童,同时也体现在帮助那些有突出潜能的学生将自己的能力转化为一种学术成就或创造生产力(Renzulli, 1978, 2005)。

(二) 三环理论指导下的动态人才识别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兰祖利及其研究团队基于三环英才理论(Renzulli, 1978, 2005)提出了“旋转门人才识别模型”(Revolving Door Identification Model; Renzulli & Reis, 1986; Renzulli, Reis & Smith 1981)。三环理论假设才能由对任务的执着(Task commitment)、创造力(Creativity)和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above-average ability)三元素组成,将准入智力门槛设定为高于平均水平,即表现水平处于所在领域前15%左右。这是颇具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在极大程度上颠覆了标准单一且近乎苛刻的传统人才识别准入要求(例如,推孟的研究中依据智力测试成绩甄选的英才录取率是1%)。另一方面,有别于“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英才鉴别概念,在旋转门人才识别模型中,判断学生是否英才取决于学生是否在特定的课题或挑战中表现出创造力并全情投入。

二、国内的主要人才识别理论

(一)刘道玉先生的创新型人才二维素质特征理论与基于创新性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识别方法

刘道玉先生是国内较早研究创造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著名教育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识别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其《创造教育概论》和《创造教育新论》两本专著中[1-2],提出了创新型人的二维素质特征理论和基于创新性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识别方法。他认为对创新型人才主要是通过两个维度的创新性素质特征来进行进行描述的,第一个维度是创新性个性素质特征,第二个维度是创新能力素质特征,在创新能力素质下又分为三个二级创新能力素质要素,分别为创新性的观察能力、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实践能力。并进一步指出,在创新型人才还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且还没有做出创新性成果之前,识别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基于第一个维度的素质特征,即创新性的个性。刘道玉先生的研究为识别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二)刘云的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描述模型及创新人才成长路径

刘云在其专著《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成长研究报告》[3]中对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狭义上讲,创新型人才应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尤其是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强的创新意识、高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取得显著的创新绩效,对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的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和杰出人才。研究中将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分为三个维度,个人品质素质、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以及创新素质。

1. 个人品质素质

个人品质素质包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的爱国情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合作精神。

2. 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

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包括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和专业素质。

文化素质是指博学多才,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具有广博的专业及相关领域知识基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等。

智能素质是知识、能力、智力的有机结合体。专业知识包括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自身的专业知识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各种类型,诸如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智力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包括语言能力、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注意力等。

专业素质是熟练掌握并能运用专业技术知识、技能来处理和解决科技问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效率。

3. 创新素质是指创新人才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它包括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

通过对以上人才识别理论与实践文献的归纳和提炼,可以建立針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识别模型将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性素质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创新性个性素质特征、智力与知识素质特征、创新能力素质特征。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的建立,能够打破过去唯考试分数选拔人才的偏颇观点,强调创新型人才的识别要以创新性个性素质为突破口,这为高职院校人才识别与选拔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道玉. 创造教育概论[M]. 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 刘道玉. 创造教育新论[M]. 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3] 刘云.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成长研究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猜你喜欢

回顾启示
大学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材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