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转变学困生的惰性心理

2017-04-12王守忠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惰性转变学困生

王守忠

(肇源县三站镇中心校 黑龙江大庆 166544)

摘 要: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新领域不断增多,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新课程标准已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移,从关注“教得完整”、“学得完整”走向“发展得完整”,教学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应从因材施教,走向因需施教。

关键词:转变 学困生 惰性

一、在知识的发挥与形成的过程中,利用学生易犯的错误,激发探究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存在一种惰性十足的心理,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玩,一点学习的心都没有,如果不把这种惰性的心理转变过来,这个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也难以进行。教师要依据学情预设各种不可预知的可能性,每一个问题都要换位思考,思考学生会怎么想,或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自觉性,改掉惰性的心理,这一点至关重要。

自觉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精神,也是促进教与学方式根本转变的策略与方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者一个都不能偏废,自觉数学思想的本质是发挥教师和学生两者的“自觉作用”,促进学生的自觉发展。把核心学习过程还给学生,是由内心变化来实现行为的转化,来主动自觉的促使自身行为发生改变,进而实现自己的观点。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生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学习易犯的错误来源于学习活动的本身,如果不及时给予纠正,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根据学生的易错特点进行探究,这种易错特点具有特殊教育作用,也是很好的纠错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感的共鸣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了启发、引领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因势利导,做到顺学而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就是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中心来组织,是学生从自我已有经验中对新知识能进行自觉认同,同时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在问题解决中精心挖掘,利用学生易犯的错误激活创新思维

现在农村有部分家长重视孩子学业,这部分家长早早的就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剩下的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农村的家长普遍认为:考上大学不也是打工吗?有的大学生还在家呆着,干农活不会,养活不了自己,更何况养活一家人了?还不如从小就学点农村的活计,长大了能养活一家人呢。基于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转变农村落后思想的束缚,有个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求知的思维活动,以学定教,只有以“学生真学”去定“教师真教”,才有可能寻得数学教育教学的真谛。利用学生学习易出现的错误。挖掘蕴含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要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差异,精心设计和组织数学学习活动,做到因材循导;把学生的精力吸引在学习中,突破学生认识上的封闭性,在多维互动与平等对话中,促进学生的自觉发展、自觉感悟;在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数学思想方面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进而转变学生学习惰性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在方法思考中加强探究,利用学生易犯的错误,提高反思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情境创设之后,通过认知访谈的方法来了解学生对课堂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解决不同水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困难和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协商式对话、启发式提问等方式,引导不同学生开展真实意义上的建构学习。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观察、理解、说明做题的过程,引发不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反省,从而达到学生内在的思考和疑惑。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易犯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是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宝贝放錯了地方便成了废物。”而学生的易犯错误恰恰被当作了令人生厌的废物。在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的新课程实施之际,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转化学生马虎、不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惰性心理的措施。我们有必要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这将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它的最终受益者无疑将是学生——使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建构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将学科知识视为确定性真理和结论,让学生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的过程体验中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知识观,而且使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到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成为能够自我反省,具有学会学习能力的个体。

当教师不断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强,也更容易焕发学习的热情,从而取得异乎寻常的进步。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传递的心理期望能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以情动人,进而将学习活动依附的外在动力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要求。把握学生的心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打动学生的心来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转变学生的行为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我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使外在动力内化并提升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情感关系的亲和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克服逆反心理,排除学习的心理障碍,从而以良好的心态投到学习活动中去,做到“想要学”。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因人而异的不断向他们传授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让他们通过不断的摸索和积累最终掌握对自己而言最优化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策略型的学习者。

总之,教师要站在对建构学习过程特征的理解上,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法或技术,尽可能完整的收集学生个体的表现证据,为形成合理的课堂评价以及后续的教学改进措施奠定基础,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使学困生的惰性心理得以改变。

猜你喜欢

惰性转变学困生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列举法的惰性——老师,我怎样学会深度学习(新定义集合篇)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基于惰性基质燃料PWR嬗变技术研究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