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化团队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2017-04-12高志华杨虹陈颖蒋建伟杨亮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23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虚拟化

高志华+杨虹+陈颖+蒋建伟+杨亮

摘 要:该文阐述了团队教学的概念和优越性,基于网络平台,利用网络通讯工具,以植物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學课程为例,探讨了虚拟化团队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效果。教学实践表明,虚拟化团队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高校教学软实力。

关键词:网络平台;虚拟化;团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150-03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Virtual Team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Network Platform

Gao Zhihua1 et al.

(1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and superiority of team teaching.Taking Plant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 courses as an example,the necessity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virtual team teaching were discussed using internet instant message tools based on network platform.Teaching practice showed that virtual team teaching model can cultivat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students,and promote the soft power of university's teaching.

Key words:Network platform;Virtual;Team teaching model

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急剧膨胀背景下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人们更加注重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高校的教学活动也应顺势发力,寻求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面对社会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大大缩减了专业基础课学时,整合优化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在多学科相互协同下完成更加综合的专业教学工作。针对地方财经类院校教学实际情况,笔者在不增加任何教学和师资成本的前提下,基于网络平台,利用各种网络通讯工具,以植物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两门课程为例,进行了虚拟化团队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 团队教学的概念和优越性

“团队”概念最初诞生于企业管理,团队管理理论也被企业广泛采用,并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基本保障。团队是由2个或者2个以上的人组成,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行为上遵循共同规范的一种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组织形态。与普通工作群体不同,团队的主要特征是团队成员承诺共同的工作目标和方法,并互相承担责任[1]。团队教学是指由若干有着共同的目标,具有互补技能或者知识的教师,彼此间通过分享认知和合作行动以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能够相互沟通协作的教师共同组建形成的有效工作群体[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在中小学推行“小组协同教学制(即协同教学)”,实行合作教学,开创了团队教学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高校开始应用团队教学。目前美国的大中小学80%左右实施某种形式的团队教学[3]。

团队教学是教学团队围绕专题来进行集体教学,团队成员无论在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实践经历,还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都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多角度的透视,多纬度的解构,多要素的建构,与传统的单人教学(即一人一书面对一个班讲到底,单兵作战或独立作业的教学形式)相比,具有以下优越性:

1.1 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用人单位越来越务实,更加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学生专业的深度与广度也有了新要求,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拓展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不同学科间交叉融合,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但是,教师的单独教学受其知识面、固有专业、科研领域和时间精力等诸多方面的约束,难以保证在所有教学环节和授课内容上都做到极致,而不断引进新师资也不现实,团队教学则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师的教学特长及学术专长,统筹安排,合理搭配,让最合适的教师承担其最擅长的教学内容[4]。通过这种最佳组合、优势互补的方式,不仅能以不变应万变去满足多样化的社会用人需求,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师资1+1>2的协同效应。

1.2 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 如果把高校看做一家工厂,那么学生就是产品,教师就是工人。要想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就得做我们最擅长的,让我们的强项更强,因为竞争对手不会给我们留补短板的时间和机会。同样,如果一名教师单独把一门学科交叉性强的课从头讲到尾,则势必要求他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太多新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新手”,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团队教学则可以让每名教师只负责教授自己最拿手的1~2个教学专题,使其在已有的优势领域继续潜心研究,其科研成果不仅能及时更新到教学之中,做到常讲常新,而且还容易在专题教学及师生互动中获得灵感,受到启迪,为可持续的科研找到新的生长点,真正步入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

1.3 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学软实力 自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后,便掀起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热潮。教学软实力与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师资队伍、校园环境等教学硬实力同等重要,尤其是在各个高校教学硬实力发展日益同质化的今天,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等教学软实力就成为高校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团队教学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几个人的简单相加、拼凑合上一门课”,而是由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教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授课,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突破。几名教师能走到一起共同完成一门课的教学任务,这本身就需要每个人先摈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参与团队教学的每位教师同时还担任了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有助于处理好先行课程与后行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方面的衔接问题,也可以从一个课程群的更高层次去搞好课程建设,并推进相关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团队教学还可以加强教师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不同教师的性格魅力、授课风格、教学经验也会迁移默化地感染、启发和熏陶每位学生,对他们的个性培养、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也有利于良性评价和竞争机制的形成[5-6]。

2 虚拟化团队教学的必要性

几十年来,已经有一些学者对团队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试验。国外的团队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弥补单一学科教师的知识不足,在交叉学科和语言类课程中采用该模式组织教学。Anderson和Graber等就曾分别在交叉学科的课程教学中采用并研究过该模式,他们指出,采用该模式组织教学可以激起师生的创新思维,体现教学的艺术性。我国学者在团队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面(如教学团队的构建、教学内容的分配等)进行了可行性探索[3,7-8]。但是,由于通常的团队教学模式需要双倍甚至更多倍的经费和师资,鉴于教学成本的考虑,这种实体化团队教学模式在地方院校中大范围推广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这种形势下,零成本的虚拟化团队教学就成了一种最优选择,它可以灵活采用多种团队教学模式,根据授课内容选择适合不同专题的主讲人组建虚拟的教学团队,有利于最终形成育人合力,克服长期以来高校“单口相声”式授课存在的种种弊端,拓宽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3 虚拟化团队教学的实施效果

团队教学模式特别适合跨学科性质的课程,在此我们选择了植物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两门课程进行了虚拟化团队教学尝试,具体实施效果如下:

3.1 梳理教学内容,组建虚拟教学团队 植物生物学课程是由原来的植物学(主要包括植物解剖结构和植物系统分类两部分内容)、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态学3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而成,涉及至少3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我们遴选出:植物细胞与生根培养、校园绿化植物资源调查研究、植物激素与细胞信号转导、植物引种快繁与生态因子等多个教学专题,并邀请各位主讲人,共同组成植物生物学虚拟教学团队。生物信息学是一门跨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的多学科交叉性学科,教好这门课就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这些学科的背景知识,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我们也根据课程内容筛选出:文献检索与数据库构建、序列比对算法解析、数据挖掘与R语言、RNA-seq测序与数据分析、蛋白质组学质谱数据分析等课程主题,也同样把各位主讲人通过网络平台聚在一起组建成生物信息学虚拟教学团队。

3.2 节约教学成本,并用团队教学模式 团队教学模式弹性而多元,大体可以分为以下4种模式[9]:(1)全员模式:教学团队各成员共同参与一门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并负有平等的责任和发言权。在同一时间内同一个班级前展开互动,从不同视角讨论同一主题。(2)支持模式:教学团队各成员根据自身特长轮流授课,负责不同的课程主题,共同参与学生的最终考核与成绩评定。当一位教师授课时,其他教师处于从属地位,扮演不同角色辅助学生学习。(3)嘉宾模式:由一位教学团队成员全权负责整门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其他成员以嘉宾或客座的身份针对自己负责的课程主题进行讲座。(4)分享模式:教学团队成员分别在不同班级独立授课,但会不定期地碰面交流观点,分享经验和资源。还可以用某种方式共享一些自己的资源,以供其他成员借鉴和学习。

为了节约教学成本,由一名教学团队成员全程负责整门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同时在授课教室利用网络平台将一个或几个甚至是所有其他成员按需连线进入教学现场,共同授课,这样就相当于综合利用了全员模式、支持模式和嘉宾模式3种模式。教学团队中,有的成员除了参与教授这门课外,还给其他班级讲别的课,有的成员可能来自其他行业,有的成员还可能身处国外,在课下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聚在在一起进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与收获,这便是分享模式。

3.3 利用网络平台,虚拟团队教学环境 学校教室大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并能通过校园网访问互联网,利用即时聊天工具腾讯QQ、微信等把教学团队成员的讲课视频“现场直播”到教室,同时也可以借助视频和音频设备把教室的图像和声音传给对方,虚拟团队教学环境,实现师生互动。师生还可以随时随地远程登陆服务器上传、下载课程作业、教学资料。

3.4 加强课下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下除了通过E-mail联系之外,还建立了不同主题的QQ群、微信群等,方便师生、生生及时沟通,把时间化整为零,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外延到“无限的”课下交流之中。有的群还保留着曾经上过我们课的往届学生,他们经常在群里以自己的学习经历进行言传身教,营造出浓厚的學习氛围。还可以在群里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学习网站链接,作为延伸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5 立足团队教学实践,驱动师生科研创新 为了能在团队教学实践中找到科研新切入点,尝试把植物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两门课程的师生拉进一个群,进行“大杂烩”式的交流,可以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挖掘新问题。教学团队各成员的专业不同,阅历不同,对问题的洞察力也不同,能用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嗅觉在这种师师、师生、和生生互动中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科研灵感,凝练问题深入研究。例如,上植物生物学课的学生在听了植物细胞与生根培养、植物引种快繁与生态因子等专题后,对植物优良品种的培育和鉴定很感兴趣,但苦于数据处理,得知这一情况后,上生物信息学的学生就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R语言开发了一款用于分析灰色关联度的软件——greyRelationalAnalysis.R[10]。为了方便大家使用,还用C++语言开发出greyRelationalAnalysis.R软件的第二版,并把可分析的灰色关联度类型由原来的一种扩展到了4种,该工作已进入论文投稿阶段。又如,发现学生在课外学习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时,对检索到的大量相关文献难以有效管理和利用,便带领学生用R语言对lncRNA生物学文献挖掘方法进行了探索,目前该工作也正在投稿。正是源于团队教学实践的科研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教师科研有了可持续推进的动力。这些成功案例丰富了团队教学内容,激励着更多学生勇攀知识高峰。

4 结语

眼下,大学生就业率被视为高校的生命线,而这与高校的教学质量又息息相关。如何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地方高校提升教学软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共性的难题。通过本文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零成本的虚拟化团队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具有可行性。因此,今后应该充分发挥虚拟化团队教学模式的优势,更好服务于高校教学,以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李钜恒.团队式教学在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127-128.

[2]郑建芳.职业学校教师团队建构理念与策略[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20-21.

[3]邱镛妃.分模块团队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2):16-20.

[4]何侃.论复杂性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36):69-71.

[5]谢晓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团队教学模式探讨[J].理论界,2007(12):222-223.

[6]丁玲,朱景林.团队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功(教育),2012(11):26.

[7]丛培英.思想政治理论课团队教学的功能与途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2):259-261.

[8]张素莲.以课程组为基础的团队教学模式——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257-258.

[9]张强,刘晓剑.国家精品课程实施中的协同教学模式[J].高教探索,2008(5):86-89.

[10]高志华,李桂琴,石晓辉,等.一个高效实现灰色关联分析的R程序[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3):13-16.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虚拟化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基于OpenStack虚拟化网络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对基于Docker的虚拟化技术的几点探讨
虚拟化技术在CTC/TDCS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创造中的应用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高速公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应用与探讨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存储虚拟化还有优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