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发力深度贫困地区扶贫策略探析

2017-04-11滑登红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深度

□滑登红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2017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四川藏区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提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是今后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进一步强调:现有贫困大多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中共中央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高度重视,既是我国精准扶贫战略决策的深入和延续,同时也标明着我国的扶贫攻坚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研究和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将成为今后一时期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一个重点与热点。

1 高职院校参与深度扶贫的意义

扶贫攻坚,教育先行。教育扶贫旨在通过教育培训手段,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营造起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环境,解决人的素质先脱贫,进而转变其思想观念,引导贫困地区农民主动发展致富。高职教育积极参与深度扶贫,既是对国家扶贫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同时也是其实现现代大学职能和履行应尽社会义务的一个基本手段,对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传承发扬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培养高技术人才以及提升办学价值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1 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主要指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学术性组织直接为社会做出的多方面贡献,教育扶贫是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和重要途径。高职教育在教育扶贫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既有优质的智力资源,又有丰富的技术和物质保障。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大量的师资和职业技术能力等优质智力资源,探索贫困地区脱贫的产业需求,开展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与培训,从而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职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拥有的大量物质资源为职业教育扶贫提供基础保障,包括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共用教学设备以及活动场所等。

1.2 传承文化

“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崇高的责任。扶贫必先扶智,目前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居民除物质贫困外,更主要的表现是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落后。高职院校通过积极参与深度扶贫既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提升贫困地区劳动人民思想文化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扶贫不仅要引导贫困地区居民创造富裕,走出贫困,更要使他们接受良好的科学文化教育,通过提升文化素养和掌握先进技术能力,从而最终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1.3 培养人才

培养高技术型人才本应是高等职业院校始终不变的中心任务,但由于多种原因,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舍本逐末,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严重忽视了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科学的理论指导是保证创新工作正确方向的前提,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在扶贫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只有通过积极参与深度地区扶贫工作,才可以将先进的理论知识带入贫困地区,应用到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使理论教学与社会劳动实践相结合,从而更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以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1.4 扩大办学

贫困地区经济条件差,教育资源贫乏,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都远不及一般城市地区,许多贫困地区居民家庭子女因为成绩不达标无法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校,而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的进一步扩也招致高职院校生源急剧短缺。高职院校可以扩大本省深度贫困地区学生招收名额,在贫困地区与高职教育之间架起一座脱贫致富桥梁。这样既满足了贫困地区学生的求学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办学价值和办学力量,实现了扶贫主体和扶贫对象之间的互利共赢,对于开阔视野,扩大办学影响和解决生源短缺问题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 当前高职院校深度扶贫面临的困境

2.1 扶贫内容类同化

目前职业教育扶贫存在着内容同质,形式老套问题。大多数高职教育院校还是通过“三下乡”活动、“三支一扶”、远程教育培训、捐款或者捐物等传统方式开展。尽管这些方式仍是当下许多高职院校扶贫的基本形式,也在以往的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一些效果,但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而言,都层次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远不适合当前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小水滴灌”策略。教育扶贫的类同现象一方面表明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的特色资源,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没有更好的深入调查扶贫地区的切实需求,当然也就不可能做到“一校一策、一区一策和一人一策”。

2.2 扶贫目的功利化

大多数高职院校扶贫多是以周期短、影响大、易操作的方式进行,功利性十足,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也必然难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教育扶贫中“挑软弃硬”,只追求一些周期短,易见“政绩”、易撑“门面”的教育扶贫手段,结果也只能是关注数量而不重视实际效果,关注群体而不关注个体,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本质。高职院校应该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中央扶贫攻坚战略安排,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细化扶贫措施、落实具体责任,因时、因地、因人制定各自院校的扶贫规划。

2.3 扶贫制度僵硬化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扶贫中存在扶贫制度僵硬化倾向,不管贫困地区居民的迫切需求,扶贫项目管理粗放化,针对性不强,更多的只是在完成上级的任务而不是尽自己的责任,只是“扶持”而不是“扶贫”。 产生这种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职院校不清楚在深度扶贫工作中,自己应做什么,能做什么,随波逐流;二是不清楚深度扶贫地区人民需要什么,适合什么。脱贫致富事关“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教育扶贫既是责任更是义务,高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在教育扶贫工作中自己能做什么,该做怎么,切实落实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2.4 考核指标单一化

管理的核心是管事和理人,管事就是要建立严格科学的考核制度,理人就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了解人、引导人、激发人、满足人,只有将管事和理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自目标。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在扶贫过程中建立了相应的扶贫考核和激励制度,但多数指标单一化,缺乏综合考评指标,实施起来困难较大。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师扶贫考核与教师晋升职务职称结合起来,将扶贫成效与扶贫地区学生成才结合起来,将扶贫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结合起来,将深度扶贫工作数量与工作质量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扶贫综合考核综合指标体系。

3 高职院校深度扶贫措施与建议

3.1 任务要明确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是今后一阶段国家扶贫任务攻坚任务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高职院校积极参与深度扶贫事关深度贫困地区百姓的切身利益和我国全面建成我国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3.1.1 深刻理解深度扶贫意义

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6亿多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深度地区扶贫是“硬仗中的硬仗”,扶贫仍然是我们党和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高职院校要深刻理解扶贫的艰巨性。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技术与高技能型人才,侧重于人才生产技能与一线工作能力的训练,贫困地区需要大量的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现代职业教育提升和发展的重大机遇,更是高职院校在深度地区扶贫工作中的己任,高职院校要深刻理解深度扶贫必须完成的责任性。

3.1.2 明确建立深度扶贫任务目标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应尽的社会责任。日前,多数省市都根据中央深度地区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了本省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攻坚的指导性意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深度地区扶贫举措。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职院校应该把握机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优势突出扶贫的特色,贯彻国家和本省的深度扶贫文件精神,深入贫困县区认真调研,结合自己学院人力、物力以及学科专业特点,制定出明确的任务目标和责任细化方案,科学有效地参与到深度扶贫工作中去。

3.2 组织要系统

深度地区扶贫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上级指导部门的总体规划和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如何有序、高效的开展扶贫工作,达到各高职院校在扶贫工作中即分工合理,又协同推进是职业教育深度扶贫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的关键。

3.2.1 健全省级扶贫平台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勇于担当,主动担责,将本地区的深度扶贫工作抓起来,建立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或高职院校联盟负责的深度扶贫组织,建立健全协调平台,统一指导深度地区的扶贫工作。建立包括深度贫困地/市、贫困县/区、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以及贫困帮扶个体的六级级扶贫对象大数据平台系统,通过对深度扶贫地区扶贫对象进行精确建档立卡及完善扶贫帮困成效数据,进而具体指导、帮助和监督各高职院校在深度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

3.2.2 完善校级扶贫机制

各高职院校应该在各省省级行政部门或高职扶贫联盟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健全校内扶贫机制。建立以校级领导挂帅,专业骨干、“双师型”教师参与的深度地区扶贫工作部门,负责全校对口扶贫地区的扶贫工作,统一指导,避免各院、系在深度扶贫工作中的重复工作和利益冲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坚持着眼长远、授人以鱼的原则,做到“学校负总责、院系抓落实、扶持到村镇、资助到个体”,注重对校内扶贫项目的顶层设计,强调定点扶贫工作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实效性,避免搞突击式与政绩式扶贫,努力探索出一套系统长效的扶贫机制。

3.3 方法要科学

深度扶贫是“十三五”期间扶贫规划战略的重中之重,需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技能培训、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多管齐下,高职院校要把定点扶贫摆在重要位置,以对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目标、任务为参照,科学制定扶贫方案,探索创建校内、校外联动的特色扶贫方法。

3.3.1 校外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提升为中心,以产业延伸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贫困农户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深度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深度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最终需要依靠贫困地区的自身发展来解决,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自己学科与专业实践的优势,瞄准深度贫困地区,聚焦重点人群,培养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快速建立新型适宜产业,扶持发展地方传统产业,以产业帮扶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真正做到造血帮扶,脱贫致富。

3.3.2 校内特色扶贫

高职院校要注重建立校内特色扶贫机制,将“定点扶贫”、“定群扶贫”、“网络扶贫”和贫困生资助、心理帮扶相结合,努力建立和完善“一群一策、一系一策、一人一策”的科学方法与特色扶贫制度。在“定点扶贫”中,要区分类别、划分档次、校内建档立卡,优先考虑和资助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家庭的学生;在“网络扶贫”方面,建立专人负责的网络扶贫平台,及时更新扶贫信息和扶贫项目进展情况,推进联动网络扶贫;在“定群扶贫”中,将扶贫、扶智、扶志与心理帮扶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3.4 监督要全面

在深度贫困地区部署与实施扶贫工作过程中,各省行政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中央、省级关于扶贫攻坚战略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强深度扶贫领域内的监管、监督与问责制度,重点做好深度扶贫工作的监管与落实。

3.4.1 上级部门宏观监督

各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监督监察机制,将深度扶贫工作成效作为干部考核、晋升一项重要绩效指标,从顶层和宏观领域方面统一协调,共同监管。审计、税务、工商部门要发挥联合监管作用,全程跟踪,及时发现、规范扶贫资金和扶贫专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截留、挪用、挤占以及审批不符合程序等问题并提出合理工作建议;纪检监察部门要负起责任,做好担当,对于在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履职不力、管理不严、落实不到、弄虚作假等方面的严重问题,要严格履行执纪和问责。

3.4.2 校级部门内部考核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评价和考核制度,激励教职员工到深度贫困地区,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实践锻炼、学习和创业,在职务晋升职称和职称评比方面要优先考虑扶贫时间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职工。鼓励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到贫困村任教,鼓励“双师型”教师到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创业和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鼓励校内优秀行政人员到贫困地区参与基层村镇管理,将扶贫地区资源、人才、管理和省内外市场结合起来,将校内部门考核要和后备干部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相结合其起来,将教职工职务职称变迁与扶贫工作成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教职员工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教育扶贫,人才是核心,理念是关键,技术是基础,高职教育参与深度地区扶贫,是对扶贫工作传统理念的成功突破和创新,是在注重“人才培育”的同时又兼顾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为地区带来希望,为家庭带来信心,为学生带来温暖。各高职院校要担当起教育扶贫的社会责任和重担,进一步提升各自学校的办学水平,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通过深入贫困地区广泛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为实现我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国家经济均衡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 赵建军.采取超常规举措啃“硬骨头”——我省出台意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N].山西日报,2017-06-15(01).

[2] 李柱朋,毕宪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价值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7,13(38).

[3] 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 2014,(23).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深度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