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客家宗族文化与传承

2017-04-11王锡琴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新界客家人祠堂

王锡琴

(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872)

香港客家宗族文化与传承

王锡琴

(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872)

香港客家宗族祖上于元末自福建迁移至新界聚居立村并渐次侨居海外后,子孙繁衍扩展至世界各地。客家族群传承了儒家礼制以及文化习俗。其祖祠建筑乃至功名祖屋,都保留了客家围村独有的建筑特色;每年村中仍然举行诸如“春祭”、“秋祭”和“舞麒麟”等祭祀活动;婚嫁丧礼等习俗也别有特色,保留了很多古礼的特色。香港客家宗族文化在现代化的香港社会继承和保护了中国传统文化。

宗族制度;客家人;习俗;婚姻;传承

一、宗族根源

1.客家族的历史

根据民族学家研究,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而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汉族中,又再根据方言的不同而分成八个族系,即汉语八大方言语系:北方话、湘语、赣语、吴语、闽北话、闽南话、粤语和客家话。

居于新界的原居民操客家方言者,普遍称为“客家人”,这个汉族民系的祖先原来居住于黄河、长江上中游两岸,多为仕宦之家,书香门第。西晋末自“八王之乱”及“五胡乱华” 之后,弃宦南迁者众多,历史称之为“衣冠南下”。后来唐朝末期王仙芝、黄巢起义,以及南宋高宗南渡、元兵南进之战乱,经过几次大迁徙,辗转万里,直到南宋末,因为客家人文天祥起兵勤王,客家人大量集结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边区,以广东梅县为中心;宋元之间,“客族民系”开始定居;后来经清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之移民,以及在清同治年间客家人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的太平天国失败后,余众被剿杀之事件,客家人被迫向海内外流徙,最后散居于今中国南方各省多个州县,以及世界五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天“客家人”人口约达一亿以上,相当于日本全国的总人口。[1](117)

2.清初复界客族入迁

香港新界北区属于中国南方沿海之地,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而且拥有肥沃而广阔的平原。因此自宋朝开始,以迄元明,吸引了不少内陆的中国汉族人士陆续迁居于此。学者根据新界氏族的谱牒研究所得,当中最早以邓、彭、廖、侯四姓在此定居。虽然他们都是从内陆迁来,部分属于客族人士,但是由于长期定居于此,早已经被视为新界本地人。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诘擒辑,皆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皆论死。”[2](370-372)顺治、康熙初年,清政府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支持明末遗臣郑成功的抗清活动,乃颁布“迁海令” 又名“迁界令”。将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并且将房屋焚弃,不准复界,以断绝明郑王朝从大陆沿海居民处得到补给 。香港地区自西北新田,至东北沙头角以南的乡村皆在被迁徙之列,导致全境空虚,居民流离失所,生计大受影响。根据史书所称离岛长洲在明朝时代已是渔船集散之地,清朝受迁界影响,岛上居民离开岛屿而北返大陆,后来重新展开边界才迁回香港。[3](5)至康熙八年,经广东巡抚王来任,两广总督周有德等向朝廷上奏请求复界,至康熙8年(1669年)海禁始被撤消,居民才可以复界归业。[4](9)

历史悠久的氏族依族例多设有祖祠,作为族人拜祭和集会的地方。从祖祠建筑华丽宏伟的程度,可以窥知该族富裕的程度。祖祠有单间的,也有两进、三进的,最主要的作用是安放祖先的灵位,供子孙拜祭。祠堂内部装饰十分考究,横梁柱栋装饰着精致的木刻,墙上挂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的字句;又有春、夏、秋、冬四时景物和伦常关系的壁画。屋顶多有船形正脊,脊上装饰有麒麟、鳌鱼、狮子、蝙蝠、鲤鱼等祥瑞之物,此等陶瓷品均在石湾烧制。北区著名的祖祠有廖万石堂、居石侯公祠、松岭邓公祠、彭氏宗祠等,皆具特色。沙头角、打鼓岭各村虽然立村较迟,也建设祠堂。客家祠堂一般规模较小,而且十分简朴。通常以一个灵位奉祀所有祖先,有异于本地各大氏族将开基祖以下众多祖先木主供奉于神龛之内。松柏塱的客家围村比较特出,由五位结拜兄弟-简、刘、黄、邝、陈合力所建,他们各立家祠一所;五祠并排而列,相信是香港独有。[4](11)

传统上新界围村的决策权集中于族长一人身上,但是现在族长只是虚衔而无实权,决策权由乡公所掌握。乡公所的组成由配额选举制度产生三十五名村务员,然后再选出三位正副村长,任期三年。乡公所委员会选举制度亦渐趋完备和民主,乡公所负责一切村内事务,包括行政、康乐,甚至仲裁村内纠纷。

二、客家文化

1.习俗文化

客家人经过千年流徙,由北方迁移到南方,将北方的风俗、习惯也一并带到南方,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中有些风俗已有改变,不过也有不少具有往昔中原文化遗迹的传统礼仪习俗仍然被保留下来,再加上迁移过程中不同地方的风俗,融合起来形成饶有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4](131)

客家人除了敬拜祖先之外,亦供拜观音、伯公①、天后。伯公以石头为代表,多立于井旁和村口;伯公并不是真有其人,它只是村民心目中的幻想和流传于民间的神话。祀神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他们借着敬奉神明的团体力量,维系群体精神,使村民对村有归属感,作为团结之象征。村民生活简朴,在没有娱乐生活的年代,祭祀聚会令单调的乡村生活添上色彩,还可遇事求神,以求心安,并以节日喜庆作为娱乐,可谓一举数得。

依据客家人习俗于年三十晚全家一起吃的团年饭,有六碟或九碟客家菜,取其谐音“禄”和“久”的好彩头。吃过团年饭后,家家户户都燃烧炮仗至初一,年三十晚又叫“守年更”。 客家人年初一依旧俗每户人家必须接“财神”,用三牲、果饼、焚香纸、放鞭炮,敬拜“赵公元帅”。客家人的祠堂中除了有祖先的神位外多有观音像,因此祭祀的食品多为水果。族人在祠堂拜祭完毕,各自回家用膳,沿于习俗客家人在初一吃素。客家人于年初二有舞麒麟的习俗,麒麟先由祠堂出发,舞出祠堂外,一路都是倒退着行。客家人在初一、二家里都不扫垃圾,初三为“送穷日”,将垃圾扫出路口烧掉及拜神,是为“送穷鬼”。元宵节村民到祠堂斟茶和“上灯”, 村民在去年内添了男丁的要到祠堂开灯,算是向祖先禀告添丁之事,近年以来添了女孩也会“上灯”。舞麒麟的习俗又称为“贺丁” ,舞麒麟队伍打锣鼓的节奏比较特别,听起来有“添丁、添丁、再添丁”之意。

2.客家婚仪及生育习俗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多循古礼,婚仪繁复,有大行嫁一行六礼过三帖的传统(意即三书六礼),近亲队伍多至十多二十人,新娘坐花轿长途跋涉而来(有时候故意走远路来取意转运)。新娘出嫁上轿还要“哭嫁”,唱“哭嫁歌”,以表示对家中留恋,跟着又有打锣打鼓“催婚”及“抱亲”(即抢新娘)。

客家人于旧社会有一种“童养媳”的婚制,因为贫苦人家负担不起“明媒正娶”的大行嫁婚制,唯有向外姓人买或是抱养一个女孩以作媳妇。女孩到男家后就如同仆人一般,等待长大后由父母选择好日子正式结婚,也有很多童养媳在长大后未能与男孩正式结为夫妇,父母只有将童养媳当作“妹仔”②般嫁出去了。香港政府于1923年2月15日通过《家庭女役则例》或称《取缔蓄婢新例》后,情况才逐渐改善。

客家人有“上灯”之习俗,婴儿满月时要做满月酒,办三牲、衣纸等酬神完福。凡是在年内添了男丁的人家,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必须到祠堂挂灯,办三牲,敬拜祖先,算是向祖先报丁口。

3.宗教活动——神诞及打醮

客家人除了生活习俗遵循古礼, 家中设置先人灵位敬拜祖先之外,亦置有“神台” 供奉神灵。客家人可说是多神论者,最普通为客家人所崇拜的有观音和天后,观音是客家最普遍的信仰,如乌蛟腾的李氏宗祠除了有祖先灵位外,还会摆放观音。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的天后诞客家围村皆有巡游,抢花炮及上演神功戏等;还有如二月初二的土地诞,三月初三的北帝诞及六月二十日的关帝诞等,都有各式的庆祝活动。不少客家地区都有“打醮”③的活动,“打醮”就是搭醮台,请僧尼设坛,备百味食品敬神,烧神衣香纸超渡阴间孤魂野鬼,目的是祈福、消灾、驱邪和酬神等。[4](135)

客家人还会供奉古树怪石,祈求平安,比如拜大岭山的求雨石。供奉石头的习俗在新界乡村十分普遁,被供奉的石头体积都比较大和位置固定,至于拜祭原因大概可分三种:求雨、求姻缘及求财富。以上水廖氏族群为例,其拜祭的石头是位于上水村之北上水华山的求雨石。廖氏的财富主要来自田地收入,雨水充足与否对农业收成有直接影响,故此每逢天旱,廖氏族人就往大岭山上的求雨石前拜祭,祈求天降甘露;村民于求雨石前设雨坛,坛前放置六个盛满清水和贴符的水桶,将纸商羊悬挂在长青竹的顶端。拜祭仪式长达三日三夜,期间妇女于坛前念经祈求,并且汲水于口内,一面汲水一面喷,锣鼓拷打不停。若三日内下雨,马上酬谢神恩,否则另定日期,再行拜祭。[4](80-81)现在廖氏宗族主要收入来自房产,“求雨”的习俗也跟随成为过去。

4.殡葬与“食山头”

旧时代客家人除了宗教崇拜之外,还普遍重视中国传统风水,客家乡民多数将祖先遗体葬于选择福佑后代的风水名穴。上水侯氏祖先的墓穴有“狮子滚球”、“青彩打潭”、“苗狸捕鼠”、“象地”、“眠牛饮水”、“犀牛望月”等;上水廖氏有“鳌地”(又名将军帽)、“虎地”(又名蠄)、“寿星公”、“侧面虎”等;传说粉岭衬始祖彭桂葬于龙跃头皇后山一幅发丁地“下蛇耳”。 龙跃头邓氏的祖先也卜葬于东莞及元朗的一些风水名穴。[4](125)

客家人的丧礼一般在主人家中进行,有时候亦会在祠堂举行。主人家的儿子通常自称为“不孝子”,意思大约是责备自己侍奉父母不周;“不孝子”身穿麻服,于麻带间插着长竹,又名“哭丧棒”,若前往吊唁的长辈认为死者后人平日不孝,可以取哭丧棒责打。昔日客家人会唱“叹歌”,抒发悲伤的情绪,不过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懂唱叹歌的客家人。

客家人的宗教信仰是介乎佛教与道教之间,丧礼仪式道佛兼用。出殡前一晚,户主请道士诵经打斋,或请客家和尚念客家经。出殡时候,盖棺大殓及下葬期间亲属均不准观望。客家人多数采取火葬仪式,火化后的骨灰会放入“金罂”,再安置在“金塔屋”内。“金塔屋”的位置十分讲究,因客家人认为若金塔屋的风水好就能福延下代。一个金塔屋可放多个“金罂”,多代祖先的骨灰也可以放在一起。

新界氏族视祭祖为大事,廖族每年举族在祠堂和祖墓分别进行“春祭”和“秋祭”。重阳正日或前后的日子,各族的各房子孙,即便已分支的,或移民外国的,很多族人都会专程回来,结队前往扫墓。一般都带备烧猪、三牲酒礼,及碗筷、杯盘、镰刀等用具。于达祖坟部分族人取石堆砌炉灶,煮备传统的盘菜,部分族人就清理坟旁杂草。

祭祖仪式由族长主持,并有“礼生”唱礼及读祭文。主祭者进行奠酒、焚香秉烛,并领导族人向祖先拜祭。一些长老还会执行三跪九叩之礼,以示隆重。往日秋祭只容许男性参加,现在已经容许族内妇女参与。[4](126)礼成后,族中六十岁以上的父老可以领取胙肉一份,以示其福寿绵延。也有些氏族改为分发金钱,称“山头钱”,鼓励族人参加。最后,族人以八人为一组,就地而坐,分享盘菜,称为“食山头”④。

根据下厨的父老说,盘菜材料繁多,至于底面之分,仍保留“上肉下菜”的规定。[1](85)盘菜亦有不少禁忌,比如在盘菜中没有牛肉,自古以来中国以农立国,牛只耕作劳苦功高,故此不会宰而食之。而喜庆事的盘菜不可加入豆豉,只有办丧事后的“解慰”盘菜宴才用豆豉调味。盘菜的来源众说纷纭,实无从稽考,大约源于七百多年前南宋末年,宋帝昺为逃避金兵追迫,到达新界,同行随从为皇帝四处张罗食物充饥。村民遂收集食物,乡村只能供应猪、鸡之类的食物,甚至连盛菜的器皿亦不多;只能将食物烹煮,然后分类放进木盘内,盘菜因此在民间流传下来。亦传说是宋朝太监将皇帝食剩的美食,倒进木盘内,供宫帏下人享用;又有说是乾隆下江南时所吃一品窝演变而成。

5.客家围村建筑特色

新界围村的形制多呈方形,设计讲求对称均衡,以高约二丈的围墙围绕,墙外环有宽数丈的濠沟,正门外有吊桥,与外间连接;而规模较小的围村,只能在墙外种植竹林荆棘,以减少盗贼进犯的机会。围村墙基多以花岗石砌筑,墙身则以青砖叠成,墙顶设有枪眼,四角筑有炮楼,供村民防卫和巡察之用。围门大多设有用粗铁环互扣而成之铁门,或是以多条粗木条造的横栅大门。 围内有小巷及排屋,屋内有厅房、卧房及厨灶等。围村多筑于原建村落毗邻,敌人来袭,族人可退入围中固守,以保财物人命之安全。经济能力较弱的村落,未能建造围村,亦以石砌矮墙环绕本村,以作防卫。[4](51)

客家围屋亦多呈方形或长方形,四周以横屋排列,横屋本身就是围墙,墙基以花岗石为主,墙身则以坚硬的青砖砌成,有厚达两尺者。围屋主要分成左中右三部分,正门所在为中轴,设有前、中、后三厅,厅与厅之间为天阶,前厅用以摆放杂物,中厅为客厅,可供全族议事之用,后厅为祖祠,安放祖先灵位。各厅之左右为连接成排的住屋,皆有独立门户。部分围屋之四角设有炮楼,上有炮孔,在遇袭时可发炮对付敌人;也有只设一座更楼的,例如上水松柏塱客家围。[4](52)经过二、三百年的共处,本地和客家围村已日渐融会彼此的建筑特色,已很难发现纯粹的本地或客家围村了。

三、宗祠的未来传承

1.传统及宗祠习俗

新界氏族尽力维护建筑文物,亦传承精神历史文物。新界不少乡村仍然保存有举行“春祭”的传统风俗,以显示中国人“慎终追远”的观念。以上水廖氏宗族为例,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会在祖祠“万石堂”举行太祖春祭。先由风水术数家参照“通胜”及“五行” ——金、木、水、火、土,选定举行仪式的时辰;由执事安排三牲酒礼、香烛果品和丰富筵席,及“六乐”一队,以示隆重。执事有通赞(唱礼者)一名,引赞二名、司祝(读祝文)一名,司樽一名,司炮一名,司鼓一名,司乐二名,传递祭品者四或六名。

仪式进行前,先在万石室之大门前祭谢简公(因简氏迁离上水,让廖族发展),再到正堂之下叩拜龙神,然后对开基祖廖仲杰及以下的祖先举行拜祭。乡中绅耆在族长率领下,在正堂阶下依辈份长幼肃立,遵执事指引分别进行祭礼。至于对配贤祠(供奉获得举人名衔的廖有执、廖汝翼),配享祠(供奉资助万石堂兴建及修葺的先人神位),灶君,土地神的拜祭,均由执事依次进行。[4](124)

执事都是族中德高望重的父老,穿着传统的灰色长衫。祭祖之时,他们先向祖先神位敬酒,并且叩头行礼,其余族人逐一上前行礼。祭祖为祈求子孙繁衍,阖乡安宁。仪式进行期间,乐师不断演奏祭乐。根据上水乡廖氏宗族太祖春秋二祭祭礼集,唱文依据不同场合而采用。

从春祭的活动中,可以得知传统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比如重视男性,重视功名,尊敬祖先和年长者。不少乡村在春祭当日仍然有“分猪肉”的俗例。一般规定六十一岁以上的男子,和初生的男丁,都可以领取胙肉一份;充分显示出中国重视男性的社会传统。[4](124)新界乡民每年在重阳节到祖宗墓地拜祭,称为“秋祭”,又称“拜太公山”。拜祭的日子不一定在重阳正日,而且可能持续两、三天。

近年乡村妇女的地位已经有所提高,比如往日上水乡妇女不充许参加春祭,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敬。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这个限制已经取消。此外,以往春祭后在祠堂举行的宴会,亦不允许妇女参与,但是近年来已经放宽,容许六十岁以上的妇女参加,以表示对她们一生辛劳的敬意。更明显的是不少乡村进行代表选举的时候,妇女也拥有投票和参选的权利。在继承权方面,现时乡村的妇女已获得分享父亲财产的权利。[4](125)

2.新界土地的法律

基于香港《新界条例》⑤,在任何有关新界土地的法律程序当中,法庭会按照中国传统及宗祠习俗判决及执行,新界妇女无论是已故者的遗孀或女儿都没有土地继承权, 生活依靠男丁负责供养,遗孀亦只可以管理及享用前夫的产业。惟男丁遗孀可以收养一个儿子,这名儿子亦可以设立“祖”,“祖”在香港和“堂”(家堂)相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因为经济急速发展,新界原居民的“祖”和“堂”都变卖了大部份的土地,累积了大量现金, 宗族父老按房或按丁分配给族中的男丁子孙。

从整体村民利益来说,上水乡的外姓人和廖氏女子不能享有廖氏男丁的福利。廖姓女子多与深圳、元朗、河上乡等邻近村落通婚,她们出嫁后仍然可以回来与父母同住,但是她们不能享有继承权,故此经常因此而发生纠纷。[4](71)

3.祠堂书塾和香港政府早期教育政策

中国人十分重视教育,现今香港社会男女均可接受九年免费教育,但香港开埠初期政府早期教育政策并不积极。清初复界客族入迁,因而有所谓“本籍”和“客籍”之分,由于客族习性勤劳,生活简朴,应试比较容易录取,故此为世居当地本籍人士所不喜。因恐其生员名额为客籍人士所分占。朝廷特于新安县设置军籍和客籍之少数学额,以资晋身。[1](128)中国文化有几千年历史,先秦的孔子学说带出的儒家思想,令中国人视读圣贤书为天经地义之事,唯有读圣贤书才能考取功名,令宗族的势力和地位提高,故此各地宗族稍有财力,就会设立学舍以培养人才。

客家人对教育十分重视,尤其当经济慢慢改善,生活也渐渐安稳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学校纷纷出现。新界宗族重视孝道及尊敬长辈,拜祭祖先是氏族中重要宗教活动之一,而祠堂则是氏族的宗教活动中心。各族的族人,每于春秋二祭、元宵开灯,或婚姻喜庆的日子,齐集于祠室,举行各种礼仪和宴会。昔日教育并未普及之时,不少祠堂为学生上课的地方;比如居石侯公祠的河溪学校,万石堂的凤溪学校等。时至今天,彭氏宗祠仍被用作粉岭幼稚园的校舍。[1](12)

廖万石堂是廖氏族人举行祭祖仪式、议事、喜庆宴会的社交活动中心。广东俗语有说:“返祠堂”,意思是指一切村内事由祠堂开会决定。有时候在祖先神主牌面前掷杯决定,可见祠堂对族人是十分重要。祠堂规模越大,建造越华丽,更能显示族人地位之显赫,廖万石堂建筑华丽,而且富有传统中国建筑特色;后来二房日渐繁衍并向外发展,分别在莆上村和大元村建造的显承堂和明德堂更成为了二房的家祠和书塾。

香港政府早期对教育采取自由放任政策,鼓励私人办学。故早期学校多由教会筹办,教授西方知识和宗教,异于传统中国文化。加上政府在二十世纪中期才注意农村学校的发展,早期教育不能满足乡村质和量上的需求,故此廖氏自资改建祠堂为凤溪公立学校,提供族中子弟读书的地方。廖氏族人只有四成未接受过中学教育,除了与族人重视教育有关外,据称也和风水有关,十八世纪初廖氏族人迁移古墓,墓地面对一段山脊,形状有如教师桌上平放着插放毛笔的瓶子,风水学上是旺文才的墓穴。无论如何,廖氏族人对办学事业不遗余力的精神是可以肯定的。[4](79)

注释:

①客家“伯公”崇拜类似于传统的“土地神崇拜”,参见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5/20/OT1405200005.htm

②即婢女,有关香港“妹仔”的历史,参见http://paper.wenweipo.com/2011/10/23/OT1110230001.htm

③参见http://www.chiculture.net/1302/html/1302festivals_f05.shtml

④香港客家祖坟多设于山顶,故祭祖扫墓也相应于山顶举行,故称祭祖后分发的金钱为“山头钱”,山顶吃饭为“食山头”

⑤参见http://www.hklii.hk/chi/hk/legis/ord/97/

[1] 梁炳华.香港历史专题:往昔的追寻[M].香港:卫奕信勋爵文物信托基金,1966.

[2] 萧一山.清代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23.

[3] 陈溢晃.长洲见闻录[M].香港:香山学社,2006.

[4] 梁炳华.北区风物志[M].香港:北区区议会,1994.

(责任编辑:翟瑞青)

Hong Kong Hakka Clan Culture and Heritage

WANG Xi-qin

( School of Law,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

At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early Hakka ancestors travelled from Fujian to the walled-villages in the New Territories, and then migrated gradually overseas. Their descendants have then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Hakka ethnic group inherited the Confucian's ritual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ancestral halls to ancestral homes, they have retained the uniqu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Hakka walled-villages. They hold the traditional annual events, such as the Spring and Autumn Festivals and the " unicorn dance ". They follow the ancient marriage tradition. It helps protect the Hakka cultural relics and shows respect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modern Hong Kong society.

clan system; Hakka; customs; marriage; inheritance

2016-12-06

王锡琴(1956-),女,香港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法制史研究。

G07

A

1008-7605(2017)01-0112-00

猜你喜欢

新界客家人祠堂
明水(甘新界)至哈密段公路高速预检称重系统设计
梁家祠堂史话
香港新界地产代理商联会捐赠10000个口罩支持社区抗疫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新界泵业的突围之道
中联办新界工作部举行新春酒会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
书院、祠堂与湘学学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