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桔褐天牛综合防治技术概述

2017-04-10吴东生钟阿勇唐艳龙

生物灾害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天牛成虫幼虫

吴东生,钟阿勇,谢 芳,唐艳龙

(1.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街道办,浙江 义乌 322000;2.江西省吉安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江西 吉安 343000;3.赤水市林业局,贵州 赤水 564700;4.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

桔褐天牛综合防治技术概述

吴东生1,钟阿勇2,谢 芳3,唐艳龙4*

(1.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街道办,浙江 义乌 322000;2.江西省吉安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江西 吉安 343000;3.赤水市林业局,贵州 赤水 564700;4.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

近年来,桔褐天牛在我国局部地区爆发成灾,主要为害柑橘和花椒等经济作物。为尽快实现对桔褐天牛的有效防治,总结了已报道的一些常用防治技术,并探讨了生物防治桔褐天牛的前景,提出了在桔褐天牛不同发育时期,采用不同防治方法综合防治桔褐天牛的关键技术。为桔褐天牛的防治提供参考。

桔褐天牛;生物防治;综合防治

桔褐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褐天牛属[1],国内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江苏、浙江、广西、贵州、云南、广东、海南岛、福建、台湾、香港等地,主要为害柑橘、柚子、葡萄和花椒等经济作物[1-4]。近年来,其在广东江门、江西丰城、湖北宜昌、湖南石门和浙江常山等我国柑橘主产区局部爆发成灾。浙江省常山县胡柚主产区部分果园有虫株率高达100%,一株20~30年生橘树害虫多达20~30头,造成树势衰弱、风折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我国柑橘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其在陕西、甘肃和四川等花椒主产区的种群数量亦呈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已成花椒树的头号害虫[5-8]。

对于桔褐天牛的研究和防治,已经迫在眉睫。但目前我国对桔褐天牛的研究并不多[1-12],多在上世纪60年代有一些研究和报道,章士美等[3]在1963年详细调查研究了江西省桔褐天牛的发生现状和发生规律,王雪炷[2]在1965年报道了湖北宜昌柑桔褐天牛的发生规律并进行了防治研究。早期昆虫学家提出的一些防治方法仍可借鉴使用,但有些方法已经过时,特别是化学药剂防治方面,早期应用的六六六粉、敌敌畏等剧毒农药已禁止使用。而新开发的化学药剂对桔褐天牛的药效如何还需要研究明确。鉴于此,本文主要对桔褐天牛的防治技术进行总结,并提出生物防治等其它防治措施,为生产实践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发生规律

目前,桔褐天牛在我国的发生规律已基本明确[1-4]。其生活史在我国多为2~3年发生1代,世代重叠,发生时期各地有一定差异。成虫一年有2个出孔高峰期,一个是在4月上旬,第二次为7月—9月。4月上旬出孔的成虫是在前一年的8—10月即羽化,以成虫越冬。桔褐天牛成虫一般白天不活动,躲藏在树洞内,晚上19:00—24:00点出孔补充营养、交尾和产卵,特别是下雨前闷热的傍晚,活动最甚。其成虫寿命较长,出孔后可存活3~4个月,雌虫产卵期长达3个月。

雌虫多产卵于树皮裂缝和伤疤处,树干光滑和树枝上较少产卵。多数一个地方只产卵一粒,少数产卵数粒,最多可达30余粒。卵期5~15 d不等。初孵幼虫先蛀食皮层,此时被害处有泡沫状树液流出,10~20 d后即蛀入木质部危害。二年生幼虫至老熟幼虫有气孔与外界相通,一般有3~5个。根据章士美等的研究,可依据虫粪判断害虫大小,具体如下:虫粪呈白色粉末状,且附着于被害处的是小幼虫;虫粪呈据屑状,且散落于地面的,为中等幼虫;虫粪作粒状,为大幼虫。如虫粪中混杂粗条状木屑,即表明幼虫已老熟,开始作室化蛹。幼虫老熟后,先咬羽化孔,其羽化孔未全穿,外面仍有一层树皮复盖,皮层密布蜂巢状的小孔,易识别,然后在木质部蛀道填端筑室化蛹。蛹室长椭圆形,下方有白奎质厚壁,上方塞有粗条状木屑。蛹期长30 d左右。

2 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防治桔褐天牛是早期最常用的方式之一[2-3]。目前报道的主要是针对成虫和幼虫。在成虫期,主要是用化学药剂喷洒在树干、主干分叉处和根茎周围,喷在叶上效果较差。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把化学药剂拌在石灰里,涂白主干阻止成虫产卵。这两种方式都对降低桔褐天牛的种群密度有一定作用,缺点就是因其成虫期长,药效难以持久,而且成虫期正好是雨季,药效受天气影响较大。用药可选用绿色威雷胶囊剂或噻虫啉胶囊剂,以延长药剂的持效期。

虫孔注药或塞毒棉球可有效防治桔褐天牛幼虫,早期使用的药剂有氰化钾、六六六粉、敌敌畏、滴滴涕、辛硫磷、氧化乐果等农药,药效可达90%以上。但这些药剂属高毒农药,已禁止使用,为了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不建议使用这些高毒农药,可以选用吡虫啉、噻虫啉和溴氰菊酯等低毒药剂。应用这种方法防治桔褐天牛有两个要点:一是施药前尽量用铁丝清理虫孔处的虫粪和木屑,二是施药后用湿泥巴堵口。准确找到桔褐天牛的侵入孔或者气孔是关键。

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桔褐天牛虽然费时费力,但处置恰当,有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人工捕捉成虫,清除卵粒和人工钩杀幼虫[2-4,6-7]。当成虫大量出孔时,掌握桔褐天牛成虫喜在夜间活动并有在树洞内交尾,特别是在闷热的晴天傍晚外出活动的习性进行捕杀。章士美等[3]报道1955年5月9日晚,3个人2小时内就捕到成虫146头。此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对降低其虫口数量十分有利。

清除卵粒是另外一个有效的物理防治措施。因桔褐天牛多数将卵产在树干裂缝或节疤处,易于发现和处理。缺点就是因天牛产卵期长,需经常巡视。此外,可根据初孵幼虫蛀食皮层后会有树液流出的特点,及时锤杀小幼虫。

因桔褐天牛卵期较短,且初孵幼虫在皮下蛀食时间亦较短,其绝大多数时间均在木质部危害活动,因此,钩杀木质部幼虫亦是重要的物理防治措施。用钢丝钩杀木质部幼虫,关键在于准确找到侵入孔或气孔,并需先清理虫粪或木屑。对于钩杀木质部幼虫,王学炷在1965年的报道中详细介绍了桔褐天牛的虫道特点,并根据不同虫道提出了不同的钩杀方法。钩杀幼虫虽然对降低虫口密度作用明显,但其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伤害树体,因找到侵入孔需剖开一定的树皮,二是留下的疤痕容易成为成虫产卵场所[2]。章士美等在研究过程中即发现前一年钩杀幼虫较多的树,来年虫害危害仍较重[3]。

因此,总结以上物理防治措施,以人工捕捉成虫为最佳,清除卵粒和初孵幼虫次之,钩杀幼虫只能作为辅助措施。另外,加强橘园的管理,亦可减轻虫害的发生,一是及时清理已枯萎的枝干并在成虫羽化前烧毁,二是尽量保证树干光滑和清理截面的平整。

4 生物防治

目前,未见有关桔褐天牛天敌的研究和报道。生产上有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桔褐天牛幼虫和应用花绒寄甲防治蛹的事例。管氏肿腿蜂是我国广泛应用于林业天牛类蛀干害虫生物防治的天敌[13-14],其对小个天牛如青杨天牛、双条杉天牛和中大型天牛的小幼虫期如松褐天牛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对于桔褐天牛这种中大型天牛,利用管氏肿腿蜂来防治,释放时期较为关键。花绒寄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大型天牛最有效的天敌[15-16],其在松褐天牛、栗山天牛、锈色粒肩天牛、光肩星天牛和云斑天牛等蛀干害虫的防治实践中效果显著,其主要寄生老熟幼虫和蛹,因此,合适的释放时期是利用花绒寄甲防治天牛类害虫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桔褐天牛而言,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具有可持续,保护环境等优点。但目前最佳的释放时期、释放比例和释放技术尚不明确,这需要一定的科研投入,开展系统的研究方能明确。

5 展望

虽然桔褐天牛多数时间营隐蔽性生活,而且其成虫期长,常规的喷洒化学药剂防治往往效果较差。但总结前人的研究和笔者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桔褐天牛仍然是可防可控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橘园和椒园的管理,争取做到及时发现,尽早处置;二是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综合防治,单纯的依靠某一种方法,控制桔褐天牛的难度较大;三是需要加强培训,上述多种防治方法,都需要有较强的技术,例如如何准确找到成虫和卵粒等,如何把握准确的释放天敌的时间等;四是操作技术人员需要较强的责任心。

对于桔褐天牛的综合防治,笔者建议,应以物理防治手段为主,同时加强橘园的管理,释放一定数量的天敌为辅,不建议使用化学药剂。对于橘树和花椒树来说,绝大多数桔褐天牛的危害部位均较低,完全可以通过物理防治的技术消灭害虫,化学药剂的持效性低,还污染环境,降低果品质量。王学炷通过上述综合治理措施,在上世纪50年代宜昌黄陵庙一带,通过5年的持续治理,实现了桔褐天牛的有效防治。章士美等[3]报道江西南丰一橘园以物理防治为主,也显著降低了桔褐天牛的危害。因此,在当前,学习和利用好这些传统有效的防治方法,同时增加生物防治等新技术,完全可以实现桔褐天牛的有效控制。

[1]陈世骧.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一册)天牛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王学炷.柑桔褐天牛研究初报[J].昆虫知识,1965(1):22-24.

[3]章士美,沈荣武,薛荣富.桔褐天牛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63,2(2):167-171.

[4]李孟楼,陈西宁,周嘉熹,等.陕甘花椒主要产区的昆虫区系及其分布特征[J].陕西林业科技,1989(3):60-64.

[5]钱庭玉.柑桔五种天牛幼虫[J].热带作物学报,1986,7(2):111-117.

[6]党心德,陈孝达,王明春,等.花椒主要害虫的初步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88,(2):57-61.

[7]董绪曾.危害花椒的天牛种类和防治[J].河北林业科技,1993,3:27-30.

[8]乔旭.影响花椒树寿命的主要因素及综合治理措施[J].经济林研究,2010,28(2):122-125.

[9]程京秋.桔褐天牛和桑粒肩天牛幼虫声行为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3,29(4):307-312.

[10]熊赛,何思瑶,李竹,等.桔褐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5):36-45.

[11]Wang Q,Zeng W,Chen L,et al.Circadian reproductive rhythms,pair-bonding,and evidence for sex-specific pheromones in Nadezhdiella cantori(Coleoptera:Cerambycidae)[J].Journal of Insect Behavior,2002,15(4):527-539.

[12]Wang Q,Zeng W.Sexual selection and male aggression of Nadezhdiella cantori(Hope)(Coleoptera:Cerambycidae: Cerambycinae)in relation to body size[J].Environmental Entomology,2004,33(3):657-661.

[13]陈君,程惠珍.肿腿蜂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4):166-170.

[14]Li L,Miller D R,Sun J H.The influence of prior experience on preference and performance of a cryptoparasitoid Scleroderma guani(Hymenoptera:Bethylidae)on beetle hosts[J].Ecological Entomology,2009,34:725-734.

[15]魏建荣,杨忠岐,马建海,等.花绒寄甲研究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7,26(3):23-25.

[16]Yang Zhong-qi,Wang Xiao-yi,Zhang Yi-Nan.Recent advances in biological control of important native and invasive forest pests in China[J].Biological Control,2014,68:117-128.

Summary on Integrated Control of Nadezhdiella cantori

WU Dong-sheng1,ZHONG A-yong2,XIE Fang3,TANG Yan-long4*

(1.Niansanli Street Forestry Station of Yiwu,Yiwu,Zhejiang 322000,China;2.Forestry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Ji’an,Ji’an,Jiangxi 343000,China;3.Forestry Bureau of Chishui,Chishui,Guizhou 564700,China;4.The Key Lab of Forest Protection of China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Chinese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s,Beijing 100091,China)

Nadezhdiella cantori was an important longhorn beetle mainly infesting the citrus and Chinese red pepper in South China.Its occurrence often burst out in some areas in recent years.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pests,some effective ways were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to fight against the longhorn beetles,and biological control ways were discusse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The paper provided significant reference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longhorn beetles.

Nadezhdiella cantori;biological control;integrated control

S433.5

A

2095-3704(2017)01-0054-04

10.3969/j.issn.2095-3704.2017.01.012

2017-02-01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AFRIFEEP201404)

吴东生,本科,中级工程师;*通信作者:唐艳龙,博士,助理研究员,15120086160@163.com。

吴东生,钟阿勇,谢芳,等.桔褐天牛综合防治技术概述[J].生物灾害科学,2017,40(1):54-57.

猜你喜欢

天牛成虫幼虫
天牛到底有多牛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黑黄花天牛
巨型昆虫——天牛
柿树害虫枯叶夜蛾防治效果试验研究
天牛,就在树上趴着
飞舞吧,凤蝶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天牛
白带锯蛱蝶幼虫和蛹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