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论也是一种交往

2017-04-10孟初薇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策略

孟初薇

【摘 要】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总是认为只有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儿童的同伴交往才能顺利进行,而忽视了同伴交往中可能会出现的冲突。“课堂争论”是一种常见的、产生于课堂学习中的儿童同伴冲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其独特的教育意义。本文借助于案例分析就创设有争论的数学课堂对于促进儿童交往的意义以及教师应对课堂争论的策略等问题做出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课堂争论;儿童同伴交往;策略

G623.5

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更加“自我中心”,情绪表达也更为直接,在同伴交往时常会因为小事而产生争执,如果表现在课堂上就可能会引起课堂争论。以往面对课堂争论,教师通常会尽力协调,但现在人们渐渐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认为冲突(尤其是地位相当的同伴间的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个体能够逐渐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学会协商、互助与合作,增长社会经验和规则意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并最终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这说明教师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起“课堂争论”,将教育的内涵渗透于其中,这不仅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一、案例的呈现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有学生认为“面积=底×斜边”;也有学生认为“面积=底×高”。究竟哪一种结论是正确的?为什么它是正确的?这就足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导致学生间的争論。在我的课堂上就曾经出现了这样的争论:

老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

小S回答:“底×斜边。”短暂的思考后,马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小A用数方格的方法(如图1)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格,但用“斜边×底”计算出的答案大于28,说明小S是错误的。

小B从图形变化的角度反驳了“斜边×底”的想法:如果把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断“压扁”,会发现边的长度不变,面积越来越小(如图2)。

就儿童交往而言,参与争论的三个孩子是直接受益者,他们在课堂上抓住机会展现了自己的智慧和自信,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他们在争论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并思考着。这也是对他人意见进行辨析并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

在课堂争论中,总会有儿童会遭到同伴的批判,我们总会担心这些被同伴们驳斥的孩子会不会因此丧失提问的勇气?事实证明大多数的儿童都不会在课堂争论的失利中沮丧太久,他们反而会因为“问题终于解决了”而欢呼雀跃,因为恍然大悟而喜悦满足,这样的情绪转移其实也是在帮助儿童在交往中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勇于悦纳自我。

二、案例的分析:课堂争论对于儿童交往的促进作用

诸如此类的能够促进儿童间交往的课堂争论有很多,不同的学生也能从课堂争论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外向且善于自我表现的儿童能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内向且弱势的儿童也能从他人成功的经验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原来他的想法跟我一样!看来他(优秀的同伴)也有出错的时候……进而产生尝试的愿望。一旦有了这样的念头,总有一天他们也会尝试着展示自己,并且在不断自我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属于自己的自信和优势。而表达的自信和质疑的勇气都是儿童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个人品质,能够很好地促进儿童交往。

在有良好争论氛围的课堂中,学生还能够形成这样一种态度:当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有矛盾时,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用一种理解、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他人的观点。我可以不接受你的观点,也可以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一定会用心倾听你的想法,并且认真思考之后再做出回应,而最终的结论都必定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维护真理的基础之上。在争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现有的论据论证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和调整,而不是盲目地争吵或是明知自己错了仍然做一些无意义的狡辩。这样的态度才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应该持有的理智态度,而在教师引导下的课堂争论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这样交往态度,有效促进儿童的同伴交往,为儿童今后与他人的交往提供一个良好的范式。

三、策略的应对:教师在面对课堂争论时,可以做些什么?

要想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实现儿童同伴间的有价值的争论,除了要为儿童的学习创设一个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外,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面对预设的争论,教师要设计“好”问题

预设的争论,必须要设计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以激发学生争论的愿望。问题过大、过偏会让学生的探究找不到方向,问题过小、过琐碎又会限制儿童的思维。一个“好”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一个“好”问题,应该是能够指引学生不断创新的问题。

2.面对突发的争论,教师要善于调控,把握探讨方向

儿童在课堂上突发的争论是最考验教师学识和教学机智的时刻。除了要认真倾听、分析学生的观点,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外,还要适时地进行适当的干预。

并不是学生所有的争论都是有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制止那些无谓的争吵,决不能姑息某些恶意破坏课堂学习气氛和进程的言行。当学生争论处于白热化阶段时,教师要善于调节儿童间紧张的气氛。尤其当一个儿童自信满满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却遭到同伴们的驳斥,甚至可能会听到耻笑的声音时,教师要及时正面引导,让孩子们认识到任何与该问题有关的想法都是其存在的价值,哪怕是错误的,也可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我们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善待错误。

3.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充分的时间交流

每个教师都会面临这样的难题:一节课一共就40分钟,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讨论、探究、操作、体验,却使得我的教学任务无法及时完成。这怎么办?

其实从长远目标来看,教育不仅仅只是一节课的事情,它伴随着每个儿童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也许今天就某一问题给了孩子充分的时间去争论和探究而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那在以后的时间里总能想办法把这个时间补回来。但是今天孩子通过争论和同伴间的交往所获得的经验和成长,一旦错过了,那就无论如何都是弥补不了的。

参考文献:

[1]邹泓.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8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