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艺术

2017-04-10徐世华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小学艺术农村

徐世华

摘要:教学艺术是“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与方法的综合”,是是伴随着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开展的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本文从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仪容、动姿语言艺术,教师组织教学艺术几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艺术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艺术

G623.2

农村小学的学生相对城市学生而言,视野相对落后许多。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我们,就要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组织教学艺术活动,来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教学艺术这一概念并非今人之首创,它是伴随着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开展的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学艺术手段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今提出来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教师的语言艺术

(一)教学语音的语调。课堂教学语音的语调是指语言的高低、强弱,音高得当,音强适中,它是语气轻重缓急的统配置。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调要和谐,并能与表达的内容相一致,且要有利于农村孩子接受的语言,富于情感变化语调,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

教学语言中的每句话都是有若干个语素组成的,它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常会使一句话传达出不同信息。例如:“梁秋实是资本家的乏走狗。”如果语调变化,“梁实秋是资本家的乏走狗?”就会让学生误解为“梁实秋不是乏走狗”。在教学中教师注意语调的感情色彩是十分重要的。在学过程中,教师语言音、调高低要适度,一般以坐在最后排的同学能听清为准。并且教学语言的语气轻重、缓急也要因人、因语句、因时间、因情境而异。

(二)教学语言的节奏。课堂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教学语言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交替变换,以及根据语句长短进行抑扬顿挫有规律的变化。教学语调的节奏鲜明能使教学语言更加鲜明、形象,同时也增强了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存在于每一堂课的始终,有目的的组织语言变化,像音乐里的渐强渐弱音符一样,富于动感,充满活力,使课堂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感召力。

另外,我们还要耐心的塑造自己,自觉地运用幽默、铺垫、夸张、渲染、比喻等手段,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幽默多趣。

二、教师的仪容,动姿语言艺术

(一)仪表语汇的优雅美。农村教师的仪表、举止、言谈要适合当地人们可接受的特点。外表传达出一定的信息。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无论穿着多么有品位的衣服,如果他浑身邋里邋遢,不修边幅,是无法给人以好的印象的。外观整洁,同样是教师仪表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个教师是否讲究个人卫生,将直接影响着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无论是何种情形,作为教师,都必须要求衣冠整洁,一个教师要是长期不洗澡,不常剪指甲,不常理发,不常换衣服,上课随随便便,短衣短褲,下课乱七八糟,蓬头垢面。那他就难以给人以愉快的感受,同时也无法树立一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应有的崇高形象。这将为他的教学工作带来莫大的困难。因此,教师要简朴、整洁、自然,不是过分的装扮,达到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社会角色相和谐,这是教师仪容仪表的最高境界。

(二)表情语汇的自然美。表情是师生交往过程中面部呈现的动力表现,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是师生心理接触的“外显点”。教师亲切的自然表情,常会帮助教师取得极大的成功。马卡连柯曾经下过如此断言:“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现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

教师的表情美学要求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的表情不能是死板的,机械的要真实自然,不仅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而且要把这种感情通过面部准确地表现出来,并激起相应的情绪体验,使之与教学的节拍和要求相一致。

(三)眼神语汇的神韵美。素养较高的教师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处在教师的“注意圈”中,都是教师“注意中心”的感觉。这样教师微笑的眼神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温暖;教师镇定的眼神,使学生有安全感;教师信任的眼神,使学生受到鼓舞;教师不满的眼神,使违纪的学生感到内疚。一般情况下,教师应避免对学生久久直视、斜视。学生站立回答问题时,教师不宜过多的目光旁落,至于在讲课时目视天花板或教室外面都是不可取的。

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的眼神,还要读学生的眼神语汇,以便及时取得有效的反馈。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调节教学进程,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三、教师组织教学艺术

(一)组织课堂开端艺术。古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今借用是指一节课要有凤头之美,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开端的方式很多,如以情开讲,以静导入,以知导入,当然还不只是这些,还有新的教学技术手段的导入等。我们认为,只要认真研究,使用各种开头方式都无所谓,关键是要符合教师艺术的要求。

(二)课堂中组织教学的艺术。在教学中没有再比“偶发事件”更令人教师头疼的事了,好端端一节课,就被突发事件给搅和了。巧妙地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取决于教师的创造力、审美鉴赏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这三种能力,除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外,更重要的是教学实践。只有不断的提高,不断的积累,才能形成足够的教育机智。只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面对偶发事件从容镇定、应付自如。

(三)组织课堂结束的艺术。一节好课的结束常含不尽之意,韵外之致,给人以美的遐想,有益的启示,其中精美的结束也有补平清淡开头之不足。

结尾的方法是多样的,如曲终奏雅,精论小结,问题的结尾等。总之,只要符合教学艺术的要求都是可以发扬光大的。

“教无定法,教艺天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进而丰富教学艺术理论宝库,做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王惠慧.论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J].作家,2013(12)192-193.

[2]黄晓霞.语言艺术让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J].文学教育(下),2016(01)108.

[3]万爱莲.浅析教师的仪容礼仪[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9)163-164.

[4]马美琴.注重教师礼仪提升职业形象[J].潍坊学院学报,2010(06)123-125.

[5]赵成艺.组织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07)252.

猜你喜欢

小学艺术农村
纸的艺术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因艺术而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艺术之手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