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席慕容:心安即归路

2017-04-10芮希

大作文 2017年1期
关键词:席慕容族群台风

芮希

席慕容,这是个与多少人的青春记忆无法分割的名字。虽然隔着那道长长的海峡,席慕容的文字还是无声地吹了过来,就像她在那个海岛上每年都能敏感地嗅到来自故乡——内蒙古高原上的风一样。你在小本子上摘抄她优美的诗句时,会不会也在琢磨,这个能写出如此柔美的诗句的女人是否也长着一张柔美的脸,是否有着像她名字一样曼妙的身材。不同于有玉照刊出的三毛与琼瑶的她,更像个躲在花丛后的神秘人,只肯用一枝笔牢牢抓住众多少年的心。

席慕容·素描

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她的蒙古名字全称为穆伦·席连勃, 意为浩荡的大江河。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她的外婆是王族公主。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重慶市,13岁起在日记中写诗,14岁考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考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席慕容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并多次荣获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了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她的诗极美,且清新、易懂,这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席慕容·素材

浅浅的海峡,满满的乡愁

席慕容出生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自幼随父母辗转重庆、上海、南京、台湾,之后又去欧洲留学。每换一次环境,孤独感便会增加,她只好通过写诗来排遣重重寂寞。在无边的黑夜里,席慕容经常梦见回家,却总在刚推开家门的瞬间醒来。初到台湾时,本来身为蒙古人的席慕容并不觉得自己与周围的同学们有何不同,但在初中一次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说了一些伤害蒙古人的话,霎时所有同学的眼光都集中在她身上。下课后,同学们很快忘了刚刚发生的事情,又和她嘻嘻哈哈玩在一起,但从那时开始,席慕容便再也不愿和那位老师说一句话。

时隔多年,席慕容说,如果再遇到这位老师,她希望能和他说声抱歉,或许他当时并非有意,而只是想以玩笑的语气让学生打起精神上课而已。也是经过这些年后,席慕容才慢慢理解了一些事情。她觉得,一个汉人可以和你成为一辈子的朋友,但当他退入自己的族群,用自己族群的角度来评论其他族群的文化、信仰乃至一切时,偏见就非常严重了。至少在那堂课上,老师所形容的蒙古,就与父母亲所告诉她的相差甚远。

席慕容的父亲是蒙古族知识分子,1949年后,从台湾到欧洲,直到去世,没有再回来过。“他不舍得回去。因为,从前故乡给他留下的印象那么好,他怕破坏了自己的印象。”席慕容说。

席慕容在台湾当美术教授时,学校附近有一个考古历史书店。对考古,她完全是外行,那时她还没回过蒙古高原,但有一段时间,她每到书店去转一圈,回来后就会发现,自己买的书,竟然大都是跟蒙古考古相关的。1989年至今,草原的游走,让她喜悦,但也伴随着痛心和遗憾。

除了环境之外,最让她感到痛心的,是价值观的逐渐混乱,以及传统意识的消亡。她坚信,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1989年的蒙古之行,是席慕容创作的分水岭,之前她活在父母的乡愁里,而后她活在自己的乡愁里。在公教人员尚未开放探亲时,她曾依据父母、外婆的叙述,写过一些怀乡的文字,而后香港摄影家林东生千里迢迢去蒙古,为她拍摄了许多家乡的照片,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出了一本书《在那遥远的地方》。不料,她的一位朋友却心直口快地说:“无论如何,你写的只是二手经验。”这句话令她无言以对。

当席慕容真正坐上返乡的火车,亲眼看到熟悉的站名一一涌入眼帘时,她所想到的,却是父母当年告诉她的事情。比如经过宣化,她想到的是母亲说的宣化的葡萄最好吃;经过张家口,她又想到外祖父与伯父曾在这里办过蒙文的编译馆,规模之大足有半条街。这时,席慕容突然明白了,原来文化就是这样传递的,“所有的一手经验必须经过二手经验,力量才会更强大”。这也是为什么当她来到母亲的家乡,想要寻找母亲口中“整个森林都是香的,走也走不完的松漠树海”时,却发现这里连一棵松树都没有留下后会如此震惊,原来维持了数千年的郁郁苍林,只要数十年就可以毁于一旦,就如同文革时被轻易毁弃的蒙古人的文化传统一般。

每一个不同的“我”都成就了席慕容

席慕容开始写诗是在少年时代,但是她认为写诗其实本身也是帮助自己成长,等于自己解释身体里面的那个自己,因为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里面,我们一般以为,“我”就是那个生下来以后读书、父母教养长大的看得见的自己,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我们身体里面有多少个“我”,有的是看得到的“我”,有的是无法察觉的“我”。

席慕容住在台湾,差不多每年的五月底,台风便来了,其实台风是七八月最厉害,但气压低的时候,也许第一个台风五月就来了。台风来的头一天晚上,天空是很可怕的,暗的云、红的霞甚至是风都感觉跟平常日子的晚上不一样。她住在山下,但她常去山坡上散步。她知道那个感觉,是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那种感觉好像是好久不见的朋友如愿相见一样,心里有一种原来台风又要来了的感觉,有点像是朋友,不管这个朋友是多么调皮,她依旧有一点又见朋友的喜悦感。这时候她心里有一点得意,在台湾住了这么多年,她觉得自己应该算是半个台湾人了。如果她邀请其他朋友到台湾来,台风来时,他们可能会感叹这是什么样的天。但是突然有一个声音冒了出来:“难道你就要这样子在一个岛上过一辈子吗?”她不知道这个声音是男的还是女的,就是在耳边徘徊。她周围没有一个人,她知道这是从自己心里发出来的声音。她愣住了,那一刻她才知道,有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察觉的“我”一直住在身体里面。这个“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一直到自己有一点沾沾自喜的时候忽然间发声。席慕容刚回到内蒙古的时候,以为自己是来看父母亲的故乡,后来才发现,她是来看自己族群的故乡。最后她发现,那个游牧文化的几千年的累积中,她也是一部分。席慕容曾说:“如果你说无法排遣自己的寂寞,我们先来慢慢认识自己,无论是平常的我,还是另外一个我,抑或第三个我,甚至是第四个我,我们跟他好好相处。”

■席慕容·书摘

缠绕着我们这一代的,终究只是些没有根的回忆,无边无际。有时候是一股汹涌的暗流,突然冲向你,让你无法招架。有时却又缥缥缈缈地挨过来,在你心里打上一个结。你却找不出这个结结在哪里,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是为了哪一个人。

三年以前,在瑞士过了一个夏天,认识了好几个当地的朋友,常常一起爬山。有一天,其中一个男孩子请我们去他家玩。他家坐落在有着大片果园的山坡上,从后门出去,就可以看到后山下一大块树林围着一个深深的湖。这个男孩子指着他家院墙外的一棵大樱桃树说:“你看见那个从下面数左边第五枝的枝子了吗?那根技子歪得很特别的,看见没有?那是我爸爸七岁时候的事了,他爬到树上采樱桃,也是这样一个夏天,被我祖父看见了,罚他就在那根枝子上坐了一个下午,不准下来。那根枝子从此就歪了。”

也许是他在唬我,也许是他父亲唬了他。可是他对家的眷恋,对儿时的追怀,对时光逝去的否认,都可以由这一棵大树,甚至由这棵大树上的一根歪歪的枝干上获得满足了。因此,他说话时甚至带了一点骄傲。而我呢?我给他看我的拖鞋吗?我或许可以给他唱那支儿歌,但是他听得懂吗?就算他终于懂了,那份量能抵得住就在眼前的这一棵他曾祖母手植的庞然大物吗?能抵得住他立足于上的這块生他又有他的土地吗?

而我就越发怀念那个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故乡了。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听父亲讲故乡的风光。冬天的晚上,几个人围坐着,缠着父亲一遍又一遍地诉说那些发生在长城以外的故事。我们这几个孩子都生在南方,可是那一块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地的血脉仍然蕴藏在我们身上。靠着父亲所述说的祖先们的故事,靠着在一些杂志上很惊喜地被我们发现的大漠风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圣祖大祭,我一点一滴地积聚起来,一片一块地拼凑起来,我的可爱的故乡便慢慢成型了。而我也就靠着这一份拼凑起来的温暖,慢慢地长大了。

(摘自《没有见过的故乡》)

■席慕容·语录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年少时仓皇走过的道路,在今日回头看去,应该是只见苍苍横着的翠微,不再见愁容了。

●最好的时光里,我依然独自一个人走在那条浮华炫丽却不属于我的街。我像一个拾荒者,悄悄收藏起时光的底片,让它变成陈年的私酿,然后在那个夏日的午后,晾晒出任何与你有关的画面。

猜你喜欢

席慕容族群台风
台风过韩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台风来了
莲的心事
台风爱捣乱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席慕容“没信心”
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