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记的价值完全在于真实
——《竺可桢日记》手稿典藏记

2017-04-09

浙江档案 2017年5期
关键词:竺可桢浙大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

《竺可桢日记》手稿

《竺可桢日记》手稿捐赠仪式暨“大学历史与大学精神”座谈会现场

浙大双甲子校庆前夕,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先生的家属,将已被史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名人日记之一”的《竺可桢日记》手稿56本捐赠浙江大学档案馆典藏。竺可桢先生自1936年到1974年2月7日去世期间所记下的56本日记被基本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可惜的是1936年之前的部分日记毁于战火。他记日记非常详细,包括每天见了什么人、办了什么事,这无疑是了解浙江大学校史最可靠的来源。通过这些日记,我们可以看到浙江大学筚路蓝缕的办学历史,可以看到竺可桢为科学和教育事业毕生奋斗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到他身上闪耀着的求是精神的光芒,这些都是他留给后辈的极其珍贵的财富。

竺可桢先生去世后,日记手稿一直保存在家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竺可桢日记》的出版编辑人员因工作需要外借日记,但由于没有借条和管理不善,日记不幸丢失二本。从2000年起,这批日记在《竺可桢全集》主编樊洪业的主持下得到了妥善保管,被暂存于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的档案柜里。2014年出版的《竺可桢全集》几乎将56本日记约900万字全部收录其中。

竺可桢之子、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竺安介绍说,《竺可桢日记》第一次编辑出版时,因有很多禁忌又限于篇幅,只登载了日记三分之一的内容;《竺可桢全集》则几乎刊登了日记的全部内容,包括家庭隐私、竺可桢对人对事的评价以及对子女和自己的看法。2013年底,家里人考虑到日记原件的存放问题,希望把它们放到一个专业的档案馆内,由于竺可桢和浙江大学渊源深厚,觉得还是捐赠给浙江大学档案馆为佳。

就这样,竺安于2017年3月15日给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去信表示:“鉴于《竺可桢全集》业已出版,《竺可桢日记》原件应予妥当保存,这些原件现保存在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只是在铁质档案柜中存放,我们竺氏后人研究商讨后,打算将日记全部无偿捐赠给浙大档案馆,一方面它是浙大校史的珍贵资料,另一方面它也能得到较好的保存,如果你们同意,则请派员于4月初来京接收并运回浙大。”

获悉这一信息,浙江大学档案馆立即于3月31日派人持捐赠协议赴江西与竺安确认捐赠内容和协议。4月7日,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带队赴京,在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双方在竺安夫人傅婉芳、儿子竺为群及樊洪业等人的见证下,正式签订了捐赠协议。

为弘扬名人风范、传承求是精神,并感谢竺氏家族的慷慨捐赠和无私奉献,浙江大学于5月21日双甲子校庆日举办《竺可桢日记》手稿捐赠仪式暨“大学历史与大学精神”座谈会,并首发“庆祝浙江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暨《竺可桢日记》手稿捐赠纪念”邮封。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任少波代表学校接受了这份珍贵的礼物,并向竺安颁发了捐赠证书。任少波对竺可桢家属的无私捐献表示感谢,并表示要把《竺可桢日记》所蕴藏的求是精神转化成为浙江大学不断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蓬勃动力。罗卫东强调,浙江大学接受了这批无价之宝,必当尽心尽力予以精心保护,并千方百计予以传承和弘扬。

在捐赠仪式上,竺安说:“我父亲在日记里面曾经两次引用过一句话:日记的价值完全在于真实,如果不真实,那就一点价值也没有;如果是真实的,即便记录了很琐碎的小事,若干年后仍然很有价值。” 《竺可桢日记》体现出的“求真求全、不隐晦错误”的特点,正是求是精神的一个很好体现。

《竺可桢日记》不仅见证了浙江大学的发展历史,也为了解中国科学发展史提供了一个视角。它们作为浙江大学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如何开发利用,使其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是我辈的责任与担当所在。接下来,我们除对日记手稿进行安全保存外,拟开展数字化扫描和利用,同时鉴于日记内容丰富,涉及社会文化、气象地质、识才育人、抗战救国、科教兴国等诸多方面,计划开展专题编研,并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我们还将汇聚所有的竺可桢史料资源,构建竺可桢档案全宗,以期系统深入地发挥这些档案资料的综合价值,传承文明、造福社会。

猜你喜欢

竺可桢浙大浙江大学
求是前行的竺可桢
有趣!浙大的实践课让网友羡慕不已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简介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欢迎订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
La jeunesse chinoise d'aujourd'hui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