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来决定城市发展规模

2017-04-08叶昌元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7年1期

叶昌元

当我拜读《城市人口综合测算》这部书稿时,脑海里浮现出在京西门头沟区夜宿的情景。

有一个周末,我住在著名景点潭柘寺旁的一个“农家乐”里。楼下是一条河沟,干涸得几近焦枯。房主告诉我,只有到了夏天,河里才有水,但时间很短。这里的自来水限时供应,只有到了每天的下午5点才会来那么一阵儿。房主一边放水,一边介绍:原来河里四季有水,自从山上开采煤矿后,断了水脉。第二天一早,我便匆忙逃离。我有个切实的感受:没有资源的支撑,什么旅游、招商、发展,统统谈不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翟宝辉教授所著的《城市人口综合测算》这部书稿“沉淀”多年后终于出版了。该书以北京市为例,指出北京人口压力过大、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生态耗竭、土地沙化、地表板结、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绿化隔离区被蚕食、容积率过高、文化保护区和景观受到破坏等。

该书的第一个宝贵之处是突出了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并讨论了如何通过承载力决定城市发展规模。书中提出:城市生态承载力是资源状况、技术水平、体制机制和生活质量的函数。其中,每个函数变量又包括不同的子变量,如资源状况包括本地资源和输入资源;生活质量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等。

该书的第二个宝贵之处是给了读者一个认识城市的综合视角:复合生态系统辨识。“复合生态系统辨识”这个词看上去很学究,但是仔细研究发现,它是全方位分析和认知城市的概括。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从部门角度看城市、从行业角度看城市所形成的机械、分割的城市观点,有利于形成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和城市正常运行的逻辑。

記得前一段时间,作者在《生态学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从“城市内涝”到“海绵城市”引发的生态学思考》(注1),形象地解读了这种城市的辨识思路:

跳出城市看城市,看到的是城市形态,密集的建筑被道路、广场分割开来,再被道路、河流联接起来,水体、公园绿地穿插其中。当一个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渐和老城区连接起来,或者若干个新区齐头并进,城市规模成倍扩大。

当深入到城市内部,才会发现城市地上是建构筑物,地下是一套完整的设施,它们时刻不停地运转,支撑着城市的运行。有了这样一套设施,城市才可以举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活动,比如APEC会议、G20峰会、奥运会、世博会等,人们才可以去听音乐、购物、看病、上学等。

沿着时间轴看城市,人们看到的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文化从历史而来,从建筑传承,故事越多,积淀越深厚。北京因为有850多年的建城史,有留存的故宫,有会“说话”的建筑、道路和格局,甚或是一块石头、一棵槐树才变得厚重,传说着850多年的故事。这样一看,我们才有了城市的立体感、整体感、融入感、归属感。

该书的第三个宝贵之处是传承了系统生态学思维。作者的导师王如松院士和导师的导师马世骏院士,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既是对生态学的一个革命性贡献,也是多学科研究城市发展问题的划时代尝试(注2)。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整体观,把当代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看作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既尊重各类子系统的自我循环功能,又强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时(届际、代际、世际),空(地域、区域、流域),量(各种能量、物质代谢过程),构(产业、体制、景观)及序(竞争、共生与自生)的生态关联及其调控方法。作者在这本书里充分体现了复合生态系统思维的应用。

我们注意到,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赶不上变化。尤其令人感到尴尬的是,有些城市的总体规划批下来时,实际人口已经超出了规划。这就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配套、住房短缺,交通拥堵,污染严重,垃圾无处填埋,建设过程走弯路。比如,一些城区的批发市场不得不向外迁移,规划的建成区面积不断被突破,农业用地被蚕食。究其原因,一部分是某些城市为了经济增长和政绩考核,盲目扩大城市规模,还有一部分是城市建设、管理的决策者未能深刻认识“城市生态承载力”这一复杂而关键的制约因素。

人口可以进城,建成区面积可以扩张,资源可以输入——建材、家具、粮食、蔬菜、苗木、车辆都可以购买,但是城市的排泄能力、河流的自洁净能力、空气的净化能力、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等不是随人的意志转移的。更何况,居民对物质的需求不断提高。如果在制定规划时不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城市怎能不超载呢?

中国的城市到了转型发展阶段,除了产业转型,还必须实现规划手段转型。严格地讲,城市人口预测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占的分量很低。换句话说,总体规划编制(修编)时配置的人员、给出的时间、技术的等级都不足,而且没有硬性边界,尴尬不可避免。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在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研读这本书会有不少体会。譬如,如何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哪些规律是必须清楚的?很多学者都在回归本源,讨论“城市”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人们测算城市人口的角度。作者明确提出:只有从城市的非建设用地硬边界、资源的约束性入手,才能给出可持续的人口承载量、适宜的城市人口规模。

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到底居住多少人才最合适呢?该书没有给出答案,当然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主要是给出一种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说,像水资源这么关键的制约因素,都可以改变——南水北调。可见,这其中的变数会有多大?!”

《城市人口综合测算》一书在版式上也进行了创新尝试。一是适应建筑师、规划师的偏好,保留小字体;二是在对开两侧留有比其他书籍更多的空白,以便读者点评、标注之用。正如作者所期望的:如果此书内容和留白能够引发思考、讨论,甚至是争论,将是他希望看到的结果,当然也是我的期望。

注1:参见翟宝辉《从“城市内涝”到“海绵城市”引发的生态学思考》,《生态学报》2016.36(16):4949-4951,DOI号:10.5846/stxb201608191704

注2:书中详细介绍了马世俊、王如松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这一理论的国际影响大于国内影响,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如松就因这一理论跻身于世界著名生态学家行列,并潜心城市生态学研究。2011年,王如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责任编辑: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