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心语文 循道而行

2017-04-07魏本亚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3期

【摘 要】曹国庆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立足“三个点位”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三个层面解决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他提出从四个维度提升学生素养,这是其探索语文教学之道的结晶。

【关键词】“三个点位”;四个维度;素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9-0078-02

【作者简介】魏本亚,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指导专家,国培专家,全国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一年多前在曹国庆老师的学校听他教授《铃兰花》这篇课文,当时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今天重读他的教学实录,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曹国庆是一位草根式的校长、教师,他在两年多前就在不自觉地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问题。是他有先见之明吗?不是,是因为他对语文教学有一种执着的爱,这种爱灌注在他的教学之中。

一、立足“三个点位”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曹老师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三个点位”:质点、视点、远点。质点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集处,是核心层面;视点,是文本教学的切入点;远点,是文本解读的文化层面的教学点。三个层面解决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明确学生学习什么。拿到一篇课文,教师要知道教什么,学生要知道学什么,但是无数教学事实证明教师学生并不是十分清楚这个问题的。教师依据教参而教,学生依据教师要求而学。这是一篇散文,一般的教师都会围绕“形散而神不散”来解读文章,找出文章所写事件——形,再从神的层面找情感——神,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这样的教学没有人会质疑,因为大家都是这么教的,学生也是这么学的。曹老师用任务驱动阅读。第一个任务,要求学生概述事件,学生弄清楚了谁、做什么、怎么样,最后归结到“我”的变化上。阅读文本的起点在哪?在于捕捉文本的整体信息,这样便于读者建构对文本的整体认知。当然在这个环节,学生并不十分顺利,第一位学生的概述就差强人意,曹老师沉着引导,很快学生就讲清楚了。第二个任务,弄清楚“我”对铃兰花态度的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这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曹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学生,学生需要字斟句酌、细细品味。让学生在品味文字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感。第三个任务,破解文本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篇外国作品,学生破解文化密码有难度,曹老师要求学生从事件入手,父亲戳穿“我”的谎言并惩罚“我”,父亲为什么下得了狠手?这与这个民族的文化有关系。三个任务解决了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上文说了一般教师只会教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曹老师却围绕散文的最本质规律——散文是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文体——展开教学。因为抓住了散文教学的关键,所以学生就学得轻松自然。

第二,教会学生怎么学习。现在的语文课虽有变化,但是教授式依然是教学的主角。曹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一言堂,学生在课堂上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对话的引导者与参与者。曹老师有一个观点,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教师代替不了。我非常认同他这个观点。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出了“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成了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曹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多种学习方式并存。

1.自主学习。曹老师要求学生从整体概括课文内容、破解“我对地狱”的心理变化难题,教师没有给出答案,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围绕“我”的心理变化的原因,前后有十多位学生发言。大家知道,学习金字塔强调,学生教学生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学习方式。

2.对话式学习。曹老师又是一位对话者,他始终陪伴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他总是循循善诱。

3.有意义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人们偏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却忽视了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上,我们也清晰地看到曹老师不是一位逃避者,他敢于担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我们看到学生理解母爱有困难,他就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曹老师的教是一种提升,能够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二、从四个维度提升学生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代的热词,它代表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专家们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语文课标组专家认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要素: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要素就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曹老师事先并不知道核心素养,但他提出了四个维度:语言维度、思维维度、审美维度、文化维度。这是曹老师探索语文教学之道的结晶。曹老师的语文教学也是循道而行的。

第一,语言学习。曹老师认为“文本就是由语言构成的。文本教学始于文本语言。语文教学的第一关就是语言的阅读、理解。教师要借助文本语言资源,帮助学生学会积累、理解,掌握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并获得学习语言的方法。”看上去,这种观点很朴实,没有多少高明之处。但是我们考察一下时下的教学就可以明白,语文课大都成为考试的训练课,考点成了教学的唯一。无怪钱理群先生要说:“如果学生不阅读文本,不把文本读通,这个老师恐怕是基本失职。怎么样直面文本?‘去蔽!让学生直面文本。而文本的核心在我看来是语言。”[1]曹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出发,提出阅读从语言开始,这个观点是朴实的,也是有实践价值的。

第二,思维维度。思维的品质决定一个人思维高度。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们不停地教授考试知识,培养考试能力,其结果是我们的学生不会思维了。说得通俗点,我们的学生学傻了。杜威认为:“思维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之具有预见性,并按照目的去计划行动,或者说,我们行动之前便明确了行动的目的。”[2]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而问题的深度就决定着思维的深度。曹老师要求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要求“我”去“地狱”放牛,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态,只有细品文字,学生才能获得思维品质的提高。曹老师从小处着手却把学生教得会思考了。

第三,审美维度。美学家认为美无处不在,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学生都有一双眼睛,为什么不会发现美呢?这就是我们教师缺少引导,缺少对美的事物的赏鉴。母爱是美的,文本中的母爱又是智慧的甚至有些狡黠。母亲希望孩子克服心中的恐惧,勇敢面对“地狱”,但是母亲不明说,反而说自己喜欢铃兰花。儿子是懂事的,他不顾一切深入“地狱”采摘铃兰花。曹老师带着学生发现文本的美,欣赏美,这就是教学的价值。

第四,文化维度。每一个文本都蕴含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如何引导学生破解基因的密码,这是教学的难点。曹老师围绕父爱、母爱这个点做文章,学生通过品读文字发现父爱是深沉严厉的,母爱是温柔细腻的。南斯拉夫民族是一个具有血性的民族,因此父母亲都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勇于担当的人。这就是文本蕴含的文化。

曹老师倡导的四个维度与国家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虽有差异,但作为一线教师能够捕捉到这些关键点,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发现。我为曹老师的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点赞。

【参考文献】

[1]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杜威.天才儿童的思维训练[M].张万新,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